和孩子,一起铭记长征(诗歌)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八十年前的枪林弹雨此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而我,一直在努力带着我的孩子来把那场卓绝的长征拉回来和孩子,一起铭记长征看那一片红,在风里飘动在雨中屹立。诗里说那三十余万的生命...
红25军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1932年10月,徐向前、陈昌浩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老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以沈泽民为首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25军,红军由起初的7000人快速发展到15000人,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岗、和袭击太湖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因蒋介石集中重兵对鄂豫皖苏区进行连续“清乡”“清剿”和“围剿”,红25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根据地人口锐减;1933年5月,鄂豫皖省委错误地发动了43天的“七里坪战役”,战斗减员;再加上红25军内部肃反扩大化,连续饥荒,造成干部奇缺,红军由鼎盛时期的15000人降至5000人。沈泽民派成仿吾去党中央汇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指示和训令,指示红25军在情况严重时,可进行战略转移,创建新的苏区。1934年8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派程子华到鄂豫皖苏区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1月11日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西南的周洼小村子召开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光山花山寨会议”,
主要内容是:
1、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为发展红军和创新根据地而斗争;
2、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皖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
3、宣传党的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4、留下一部分红军武装,由高敬亭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
会上,还对红二十五军领导人作了调整。省委决定:中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任省委秘书长。同时,决定撤消师一级建制,军直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司令:程子华,副司令:徐海东。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共3 0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宣布出发,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当日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了独立的伟大的长征。17日晚,从信阳以南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铁路。后经歇马岭、独树镇等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拦阻,于12月上旬经河南省卢氏县境进入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的苏区,并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随后,红25军在鄂豫陕边界的郧西、卢氏、雒南、镇安之间地区,开展创建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5月,经过蔡玉窑、文公岭、荆紫关、袁家沟口等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两次“围剿”,成功地建立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予的“创建新根据地”的历史使命。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率红25军主力西征北上,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集中力量消灭敌人,并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留下红74师坚持原地斗争。16日,红25军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8月3日,红25军进入甘肃,攻占两当县城。随即北上,11日北渡渭河,进占秦安,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安)兰(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尔后翻越六盘山,向东挺进。21日,在泾川县的四坡村与拦截之国民党军1个团激战,将其全歼。战斗中,政治委员吴焕先牺牲。30日,经华亭县安口窑北进。9月15日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率先结束长征,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予的“北上先锋”的历史使命。
1935年9月18日,红军第25、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发展了一支重要力量,为后来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山党史、文史研究者发现:1、光山花山寨会议是红二十五军前途与命运的转折点。光山花山寨会议作出“实行战略转移”(立即长征)的决策,使红二十五军迅速跳出困境,摆脱强敌,走向了宽阔的发展道路。这次会议挽救了红二十五军,是红二十五军前途与命运的转折点,是红二十五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
2、花山寨会议精神指引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因为红二十五军没有电台,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据花山寨会议的“四大决策”,独立自主地进行长征。途中,新创建了一个“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最先到达陕北,出色地完成了花山寨会议赋于的“北上先锋”的光荣使命;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后,取得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等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3、花山寨会议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得到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的新消息后,第8次改选了“长征落脚点”,最后把中国革命大本营选定在陕北(延安)指导中国革命。
4、花山寨会议成就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花山寨会议上的决策高瞻远瞩,承先启后。会议决定由高敬亭重组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老苏区的斗争,创造了“大别山红旗永不倒”的奇迹。
客观上,文殊乡花山寨成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光山花山寨会议成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八十年前的枪林弹雨此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而我,一直在努力带着我的孩子来把那场卓绝的长征拉回来和孩子,一起铭记长征看那一片红,在风里飘动在雨中屹立。诗里说那三十余万的生命...
王大成(1906—1988),河南省光山县寨河镇人。自幼随父亲开饭铺,后给人放牛维持生活。1920年经人介绍到江苏南京公塘镇花炮铺当学徒,1924年到安徽省六安县徐家集做生意。1930年参加革命...
章文学(1901—1947﹒7),河南省光山县河棚乡高山村李洼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姐弟共6人,全家11口靠种田和榨油维持生活。1928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
曹官继(1904﹒8——1933﹒12),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一个贫苦市民家里,排行第二,另有一个哥哥。因家庭贫困,父母决定把官继送给人家逃条活路。正好三叔曹庆善尚无子嗣,又舍不得侄儿远离...
李传珠(1906﹒8—1946﹒7),河南省光山县砖桥乡大李冲村北李湾人。自幼家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6月任光山县南楼乡苏维埃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光山县砖桥区苏维埃...
汪光元(1901—1932﹒10),又名汪少山,别名汪老三,系河南省光山县马畈乡柳林河村大朱洼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就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强烈不满,敢说敢为,脾性倔强。1923年,...
郑义成(1917—1977),原名郑耀江,河南省光山县斛山乡蔡桥村毛湾人。1931年参加光山县望城区第十乡苏维埃工作,1932年参加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
范振江(1917﹒10—1983﹒1),河南省光山县斛山乡人。3岁丧母,9岁丧父,由外祖母抚养成人。1930年参加砖桥少先队,同年加入光山赤卫军;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加...
扶廷修(1912.4—1966.9),又名扶少淮,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詹堂村扶榨湾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他出生于河南省...
吕 清(1915.8-2010.9),原名吕继才,河南省光山县蔡桥乡胡店村人。自幼家贫,1929年参加18乡少年先锋队,1930年8月参加砖桥区赤卫队和游击队。1931年,随部编入红...
傅家选(1909—1995.3),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镇人。出生于白雀园镇傅家大洼一个贫农家庭。10岁时,父亲被劣绅毒打致死。13岁跟人学理发。1928年他鼓动贫穷青年与反动组织黄枪会作斗争。19...
梁从学(1903﹒5—1973﹒4),安徽省六安县淠联乡人。幼时家境贫寒,世代务农。11岁随父学种田。1929年秋,梁从学加入了苏维埃农民协会,参加了赤卫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转为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