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祥|宝鸡植物园
宝鸡植物园文/郭明祥月追清风穿小桥鱼翔水面鸭划波岸披黄衣迎春卧梅园深处有人歌...
2017年×月×日,冬之雪人。
记日记的本意是记点美好的东西留给自己,同时也让平淡如水的日子充实一点,可是今天,坐在电脑前的我竟然不知道该敲些什么。用心一想才知道:当一个人没有了生活,他的世界也就失去了色彩,失去了情趣,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记述的了。还瞎想什么?多好的天啊,赶紧出去走一走,感受一下这冬日里阳光普照的滋味。
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我滚动着轮椅来到了植物园的一片草坪边上,远远注视着草坪中央坚守了半个多月的一墩雪人。这个冬天雪有点大,这墩雪人是春节期间我那八岁的儿子和他爷爷一起堆起来的,后来他奶奶又给仔细修了修,有鼻子有眼的。虽然现在儿子已经离开我返回青岛了,雪人看上去也有些残破了,但是,当时堆雪人、打雪仗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那是怎样的一种天伦之乐啊。
已是立春时节,但是北国的冬日还远没有过去,雪人还在孤独地坚守着那片雪地,不知道它还能坚守多久。可我知道的是,残雪消融之后,春雨来临之时,那里必将泛起一片新绿。
户外的感觉真是好啊。
2017年×月×日,春之风筝。
今天,难得有一份好心情,让爹推我去植物园走走。家离植物园不算远,大约二十分钟的路。走进植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区中央高高飘扬的一面国旗,这面国旗,在这个乍暖还寒、有风的初春季节里,似火,让人们的内心暖和和的。
很快,我的视线就转移到广场上空、国旗边上一个上下翻飞的风筝上来,这是一个常见的“燕子”风筝,它时而靠近国旗,时而又离开,时而再靠近,就像一个快乐的孩子,调皮地翻着跟头玩耍着。顺着风筝的线,我找到了它的主人,广场一角的一个长者,正如我预想的那样,长者身边还有个孩童,那是长者的孙女吧?祖孙俩还在不停的说着什么。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儿子,他也是爱玩风筝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手中最好的一面风筝。一方面,希望把他放飞得更高更远,去经历风雨,去迎取朝阳;另一方面,又总是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牵挂在手中、在心里。
我知道,我是想我的儿子了。
2017年×月×日,夏之陪伴。
陪伴,是央视《朗读者》第二期的主题词,主持人开场白中有这么一句话——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我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为此篇日记立意,后来想到《朗读者》有这么一期节目,就借用过来。
这当然是一个有关陪伴的故事。在这个夏天我已见到好多次了,今天上午又在植物园里见到了。故事也并不复杂,就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由他儿子推着在植物园里转来转去的散心。——这是不是很平常?好像还不如爹推着残疾的我更让人注目些?其实不然,这么说吧,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整整九十岁了,耄耋之年的他无法站立行走,而他的儿子也已年近七十,却是个盲人。盲人儿子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父亲说左转,盲人儿子就向左转,父亲说需要直行,盲人儿子就向前直行。一个下达口令,一个执行口令,配合很是默契,无需旁人帮助,神情又很安详自然,与植物园里的那些老人已然融在一处,不注意观察是不太容易发现这些的。
如此,我当然要想一想了。这也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特殊的、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到最后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陪伴。我们无需去说这样一种陪伴有多么伟大,有多么难得,这既是天性使然,更是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成了习惯。
2017年×月×日,秋之雨中情。
秋意渐浓,爹推着我在植物园里散步。本来是阳光明媚,天蓝云白,谁知风云突变,很快天就阴沉下来,植物园里的人们也就纷纷散去。而我,来不及躲闪,只能由爹推着来到一处避雨亭。这时,雨也就急刷刷倾泻下来,后来就成了冒烟雨。
看来,轮椅上的我注定是与常人不同的了,一场暴雨就把我和爹孤零零地搁在了植物园里。
一个小时后,雨小了一些,却也不见个停。实在没有办法,爹推着我从亭子走了出来,准备冒雨回家。也就在这时,从植物园一个路边店里走出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拿着一把蓝色折叠伞来到我们跟前,对爹说,“给哥打把伞吧,不用还了”。“谢谢、谢谢,你家就住在这里吗?明天我还你”,爹高兴地答。“这把伞你们就留着吧,不用还了”,女孩笑靥如花,随即转身离去……。
天儿有点凉,心里却很热。回到家,爹就跟妈讲起了这把伞的来历,嘴里不住地感叹道:“多好的小姑娘啊,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