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乡村之:耍故事
春节社火,魏店人也叫“故事”。是民间自发举行的一种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灯火、曲艺、舞蹈、戏剧、杂耍、武术表演、驱邪等多项内容。相传始于唐代,至今盛行不衰。每至新春正月,几乎庄庄耍故事,庄农人自娱自乐,庆贺新春,祈求福祥,营造出一种山乡特有的新年气氛。民谣云:“社火本是农家宝,吃饱穿暖能耍好。春种秋收难得闲,上正腊月才撒欢!庄农人没有故事演,不是兵乱是荒年” 。
以文革前为例,魏家店人耍故事,大致依以下程序进行:
1.烧故事 腊月农闲时节或过年期间,庄里的爱好者相约聚会,推举故事头,
商议策划社火事宜,称做“烧故事”。议定当年社火规模、表演项目、人选等具体事项后,故事头们分工合作,通知各家各户,筹资金购材料,组织人员扎狮子、制旱船、排练节目。各家家长也开始为子女精心制作蜡花盆、高灯、纸马等道具。准备工作一般要在正月初八日前完成。
2.起故事 乡俗讲究“上九起故事”。正月初九日,请阴阳先生择定时辰,故事头带领装扮齐备的社火队来到神庙,焚香礼拜,祈求神灵护佑社火队平安顺利。并在庙前作首场演出,表示当年社火正式启动,叫做“起故事”。自初九日起,除了故事出庄以外,每晚要按预定路线在镇(庄)内多个场地巡回表演。
3.故事出庄 各庄社火队除了在本庄或本社活动外,间或出访邻庄,叫“故事出庄”。实为友好往来,常隔年轮流互访。乡俗故事出庄须由长者领队,各家有家长或成年代表参加。一则表示慎重,二可照顾自家小孩,以防意外事故。高灯、花灯辉映,锣鼓、唢呐齐鸣,犹如一条巨龙,在在夜幕笼罩的村道上蜿蜒移动,别具情趣。社火队每到一地,必受到对方合庄隆重热烈的迎、送和款待。整个过程,双方均礼尚往来,言语谨慎,以免伤了和气。否则,便是“故事踢了”。
4.接故事 迎接社火队进入本村庄(或场地),叫“接故事”。接故事是魏店社火活动中最热烈、壮观的场面。每当庞大的社火队伍在灯火的照映下,彩旗、“灵官”前导,其次是腋下夹 “香马盘”的长衫老者、提大竹笼的故事头,然后是鼓乐队、狮队、旱船队、蜡花队、纸马队及其他演职人员。队伍伴着震撼人心的锣鼓、唢呐声走近村口(或场地)时。迎接方点火堆、火把为标记,仪式开始:双方老者上前长揖,简短的问好,焚香表、叩首。然后,主人恭请客人们去一旁招待席歇息。同时,随着三声铁炮的轰响、烟花怒放、鞭炮齐鸣;小伙子手持火把,呐喊着领“灵官”、“狮群”,威风凛凛地进入场地。场内群情激动,一片欢呼。“狮群”配合火把“驱赶”涌动的人群,开辟出一大块空地,导引“灵官”绕场一周后,“灵官”退场,社火表演正式开始。
5.耍故事 社火活动及其表演过程叫“耍故事”。正月十五日晚,社火活动达到高潮,可谓“东方狂欢夜”。下面以魏店镇的习俗为例说说魏店人的元宵之夜。
午后,故事头组织集合队伍,着手化装准备;安排人员负责安全、防火等事宜。同时,各演出点组织人员收份子钱、搭彩门、购买烟花爆竹、准备烟酒糖茶、布置场地、张挂花灯、安排碳火。有条件的人家准备装锅子(火锅)、准备招待饭菜,并于大门首张灯结彩。好事者还可利用场地周围空间,设置有奖灯谜等其他文娱活动项目。
傍晚,故事头挑选4名身强力壮,诚实正派的小伙子,在大庙院集中。老艺人将其分别化装成“赵公明、温太师、马灵官、王灵官”形象,俗称“灵官爷”。化妆时,发给每人一枚银圆(或铜钱)含在口中,化妆后,端坐一旁,始终不说不动,谓之“封口”。待社火队准备齐备,社火头率大伙神前“烧马”,当黄表点燃之时,“灵官们”吐出口中银圆,齐声大喊 “嘿”!叫“开口”。随后,社火队出发,一般先去鱼龙堡、唐家岔表演。
晚饭后,人们陆续将火锅、蒸馍、糕点和糖果、茶具等送往各自所属场地。由负责人连同集体购买的烟、酒、糖、茶、烟花、爆竹之类,在场地一旁统一布置展示。明亮的汽灯、花灯竞相照耀下,熊熊燃烧的碳火爆裂着朵朵火星,滚开的火锅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老人们则伺立桌旁,绽放着难得的笑脸,等候社火队的到来。大有各区域相互比赛、炫耀之意。街道上,少女、儿童们手执花灯,呼朋引伴,一片欢声笑语;大人们一边观赏着花灯,一边对各摊点的准备工作评头论足;一派吉庆祥和景象。
当社火队每到一处演出点后,看故事便是中心。在热烈的“接故事”仪式后,灵官退场。故事头安排演职人员轮流喝茶、品酒、吃锅子,同时节目表演开始。主要故事节目有耍狮子(舞狮)、耍龙(龙灯)、跑旱船、蜡花舞、跑纸马、唱小曲、折子戏等,择要分述如下。
耍狮子 由一会武术的青年装扮成武生模样(俗称“引狮子的”,以下简称“引狮人”),手持红色绣球状灯笼,引领狮群(二到四只不等)表演,分入场、驯狮、杂技、退场四个环节。
在热烈欢快的锣鼓伴奏下,引狮人导引威风凛凛的雄狮绕场数周,狮子边行进边用甩胡须、扑咬吓唬等动作迫使观众后退以扩大表演场地。狮群分退四角,取势亮相,便是入场(也称“打场子”)。接着,引狮人箭步步或筋斗跃身场中并发一声喊,群狮振奋,从不同角度进攻引狮人,腾、挪、扑、跃,各显其能。引狮人则用运武术套路,闪、跳、赶、打,将群狮逼退原地。如此反复“搏斗”,按十字形打完四个回合,群狮“驯服”。然后,引狮人引导俯首帖耳的狮子分别作吃灯、瘙痒、佯睡、竖立、跳凳子、上桌子,滚绣球等杂技动作。这时,一些群众还乘机将怀抱中的“香火传人”递过去,让狮子“吃了”再“拉”出来,以期茁壮成长。或偷拔一撮狮毛,以备日后为儿子编项圈,据说有辟邪之功用。主要杂技表演结束时,引狮人重振威风,发喊纠集群狮归队,再以简单拳术引群狮舞动片刻,手牵狮头或飞身骑狮背绕场而退。
跑旱船 《燕京岁时记》:“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架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早在唐代就流传于秦安,至明代则十分盛行。表演者每两人一组,其一选俊美少年扮做“船姑娘”(现直接由女子表演),站船中,用一布带挎肩托起船身,双手扶船舷使之平衡;另一人扮丑角“老艄公”。
表演时,老艄公持桨在船外与船姑娘对舞,或前或后活动自由,不时插科打诨,逗乐取笑;船姑娘则轻移碎步持船行进。分行船、游览、搁浅、排难、归航等程式。
在轻快的锣鼓伴奏中,两、三只画舫由各自的艄公引领,飘然绕场数周;然后,其中一、两只掉转船头与其余画舫相对,并相互欢快地作“∞”形穿插行进;突然锣鼓声嘎然而止,船队不小心依次搁浅;接着,铿锵紧促的锣鼓声响起,艄公们手忙脚乱,肩扛桨撬、前拉后推,一个个“挥汗如雨”,好不容易“排除”艰险;锣鼓声恢复轻快节奏,艄公们振作精神,领船绕场数周后鱼贯而退。
蜡花舞 蜡花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产生于唐宋之时。是由辞赋配舞演变而来的民间女子歌舞形式,主要道具为“蜡花盆”、手帕或扇子。
蜡花舞一般由数十名少女,在场内列队排成一圈集体舞蹈。表演者身着色泽艳丽的服装,左手持蜡花盆,右手拿手帕(或彩绸折扇),随着小曲或乐曲节拍,以十字秧歌步伐边行进边舞蹈。姑娘们款步轻移,花灯高托低绕、彩帕(扇)上翻下摆,恰似花枝招展、彩蝶翻飞,亦真亦幻,格调高雅。另扮老年男、女丑角一、二人,自由穿插于舞女之间,丢丑逗笑,兼有领舞整队作用。
魏店习俗,蜡花舞常和唱小曲、跑纸马同时进行。场地正中安排以“三弦”、碰铃(俗称“钲子”)为主的伴奏乐队、小曲唱家;周边为蜡花舞队;蜡花队外围则是跑纸马的。
跑纸马 魏店地区的跑纸马,是专为幼童设置的一种特殊社火节目,常与蜡花舞同时进行,以儿童的烂漫天真为主要看点。一般由五、六岁上下的男孩表演,道具有纸马、铃铛和“蝇甩子(拂尘)”。化装后的“骑手”跨身马上,肩上斜挎一串雀儿铃(或称“吵吵铃”),右手拿蝇甩子当鞭。几十个小骑手列成一队,在蜡花队的外围小跑,边跑边用“鞭”抽打,身上铃铛共鸣,憨态可掬。跑纸马兼有维持场地面积、阻止观众向内拥挤的作用。
此外,如遇好家,上述故事节目中还可间以武术表演等其他内容。魏店镇惯例,每个演出点最后出场的节目为秦腔折子戏,由业余爱好者表演,不再赘述。
在表演场地之外,“灵官”们退出后,利用表演节目的时间,在一敲锣者带领下,跑步挨门入户,在庭院、房屋作呐喊、驱赶状,以“驱除斜殃”。一般每家门口由家长燃香表接、送。在本场点故事演出结束前,要跑遍所属各家,休息或用餐后再赴下一场点。
同时,一旁的招待席上,本场点的老人炖茶,敬烟、酒,热情招待。故事头安排演职人员轮换休息、用餐;为孩子们分发糖果;“提大笼儿的”(负责财务的故事头)收缴财物提成,并不忘将部分火锅寄留主家(改日另备)以作他用。
6.卧故事 等各点演出完毕,一般已是凌晨一、二点钟了。故事头领全体社火队员,按预先卜定方位,去村外空地焚香表、烧毁难以保存的纸制道具(俗称“送瘟神”),在整个仪式中,忌开口说话。随后将锣鼓、戏装等永久性器具送回庙内保管,然后各自回家歇息。演出结束后的这整个环节叫做“卧故事”。
7.招待故事 正月十六日下午,故事头再次召集镇上有名望的老者及社火队骨干成员聚会,利用先前寄存的火锅、酒菜设席款待大家,叫“招待故事”。席间,众人各述己见,总结得失。席后,清算帐目,归还借贷,并将收支明细帐目张榜公布,以示善始善终。
- 上一篇: 西部乡村之:魏店人与秦腔艺术
- 下一篇: 两皇故里看桃红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