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代理组织部长——周纯全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沈泽民(1901—1933.11),浙江省桐乡县人,系著名作家沈雁冰(茅盾)的胞弟。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1921年4月经胞兄沈雁冰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的第一批党员之一。1922年5月当选为团中央委员,1926年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考取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哲学系研究生,1928年6月,在莫斯科举行中共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沈泽民担任大会翻译工作。1930年10月回国后,协助瞿秋白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他当选 为中央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4月,党中央派他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5月初,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新集组成,他被中共中央任命为鄂豫皖省委书记(属首任书记);5月12日,成立中央鄂豫皖分局,任常委(书记张国焘)兼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1月,在鄂豫皖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后,他留原地坚持斗争。因患肺病和疟疾,积劳成疾,以及奎宁中毒,于1933年11月20日,病逝于光山县弦西卡房的老君山(许家湾),一说病逝于湖北省红安县天台山苏区的芦花冲(刘家湾)。遗职由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徐宝珊代理。
沈泽民,一位作家,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早在五四运动的发端,1919年暑假,沈泽民就在家乡乌镇与其胞兄沈雁冰(茅盾)一起投入了新文化运动,并组织了桐乡青年社,出版了《新乡人》杂志,宣传新文化,倡导白话文,致力于新文化及科学知识的传播。
1921年,他加入我国著名新文化运动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后,更是热情高涨。先后撰写了《文言白话之争底根本问题及其美丑》等许多颇有分量的反击复古势力的文章,成为捍卫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勇闯将。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同恽代英、萧楚女等发起了革命文学运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积极推动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发表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等理论文章,要求写革命文学的人首先要作一个革命者,为倡导革命文化和成为革命作家指明了方向。
沈泽民,一位杰出的学者。
由于自小就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学的也是工科。因此,他给予了经济和社会科学更多的关注。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撰写出论述中国经济状况和发展前途的高质量的专业性论文。如《第三时期的中国经济》《关于“金贵银贱”与无产阶级运动的几个问题》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落后经济作了透彻的分析,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唯有彻底砸毁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振兴我国落后的民族工业和农业经济,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这是一个从基础上、本质上阐述中国经济为什么落后的理论,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经济学者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闪耀着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锐利目光。
沈泽民,更是一位胸襟坦白、无私无畏的革命者。
1920年7月,为了寻求真理,沈泽民和好友张闻天一起东渡日本。1921年5月经其兄沈雁冰(茅盾)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
1930年10月回到上海。1931年初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3月,沈泽民受党中央的派遣与夫人张琴秋秘密进入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负责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支援红军反“围剿”战争。
与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在鄂豫皖根据地工作期间,他曾执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犯过“左”的错误,同时也跟张国焘进行过斗争;虽然给革命事业造成过重大损失,但是为发展和壮大鄂豫皖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最大的功绩在于: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作为当时留在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他没有临阵脱逃,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重建了红二十五军等革命武装,继续坚持反“围剿”斗争,巩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开放网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代元戎大将徐海东》及河南人民出版社《光山革命史》等资料整理。)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王平章(1901—1933.3),又名王远清,湖北省汉川市庙头镇人。1922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学校读书团体人社,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
徐海东(1900.6—1970.3),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徐家桥村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
程子华(1905.6—1991.3),曾用名程世杰,山西省运城市解县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武汉黄埔分校,曾随校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央独立师,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同年1...
戴季英(1906.2—1997.11),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人,又名继英,幼时家庭比较富裕。他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
成仿吾(1897.8—1984.5),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芳坞、澄实等笔名,系湖南省新化县人。是我国教育家、革命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忠诚的...
郑位三(1902.10—1975.7),学名植槐,1902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马鞍山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18年夏,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
高敬亭(1907.8—1939.6),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新集镇董店人。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亲务农。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受同学方进贤与梅光荣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妻...
吴焕先(1907.8—1935.8),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人,出身于小康之家,乳名安安。7岁入私塾读书,1923年考进麻城县蚕业学校,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毕业。1926...
郭述申(1904.12—1994.7),原名郭树勋,号耀珊,曾用名李振寰,湖北省孝感县城关镇人。1922年5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参加...
徐宝珊(1903.7—1935.5),湖北省汉川县人,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罢工、罢课斗争。192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