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省委省委常委、代理组织部长——周纯全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程子华(1905.6—1991.3),曾用名程世杰,山西省运城市解县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武汉黄埔分校,曾随校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央独立师,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之后随部编入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1928年9月在河南岳维峻部做兵运工作。1929年12月在湖北大冶发动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两个连举行起义,随后率部参加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保卫战。1931年4月调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红三十五军第三○七团团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四十师师长、第四十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十四师师长、第二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曾入红军大学高干队学习,后任粤赣军区代参谋长。1934年9月调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带来了中共中央文件及周恩来副主席对鄂豫皖省委的口头指示。同年11月11日,在花山寨会议上,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军长。11月16日率部长征,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徐海东、吴焕先一起指挥部队冲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转战900多公里进入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进甘肃,8月吴焕先牺牲后,自9月起,先后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同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劳山、榆林桥战役;同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陕北会师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任中共方驻会委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了十几个游击支队。1939年10月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冀中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多次大“扫荡”。在领导冀中抗战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了地道战这种平原抗战的重要作战形式,撰写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军区政治委员兼代司令员。1944年以后组织指挥晋察冀军区对敌发起攻势作战。抗战胜利后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建冀察热辽解放区,领导军民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壮大军区部队。1947年指挥所部发起夏、秋、冬季攻势。1948年率部参加辽沈战役,并参与指挥了塔山阻击战,胜利地保证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的作战。同年11月率部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4月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南下,解放安阳、新乡、襄阳、沙市、宜昌等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从此结束了他长达22年的戎马生涯,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1950年11月,任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副主任、代主任、党组书记;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9月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2月任国家建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和迫害。1978年3月,程子华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主持《选举法》的修改工作,组织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第一次全国县、乡选举。
程子华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1991年3月在北京逝世。
程子华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指挥员、军队政治工作者和我国经济战线上杰出的领导者。
程子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论遇到何种艰难曲折,他始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坚决服从党的分配,党叫他做什么工作,他就做什么工作,做一件爱一件,件件都能做出优异成绩;他功高不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党和人民;他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公道正派,敢讲真话;他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作风严谨,注重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严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同志,爱护下级,平易近人,联系群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风范,身体力行地实现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他1925年参加革命,在将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千难万险,始终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注:本文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人物简介资料及《红二十五军战史》整理。)
周纯全(1905.10—1985.7),字俊忠,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八里湾镇人。 1917年入武昌省立第一模范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16岁时在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王平章(1901—1933.3),又名王远清,湖北省汉川市庙头镇人。1922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学校读书团体人社,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后参加陈潭秋创办的进步团体“湖北人民通讯社”,并在...
徐海东(1900.6—1970.3),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徐家桥村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
戴季英(1906.2—1997.11),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区人,又名继英,幼时家庭比较富裕。他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
成仿吾(1897.8—1984.5),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芳坞、澄实等笔名,系湖南省新化县人。是我国教育家、革命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忠诚的...
郑位三(1902.10—1975.7),学名植槐,1902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马鞍山村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18年夏,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金工科...
高敬亭(1907.8—1939.6),原名高志员,河南省新县新集镇董店人。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亲务农。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受同学方进贤与梅光荣等共产党员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妻...
吴焕先(1907.8—1935.8),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人,出身于小康之家,乳名安安。7岁入私塾读书,1923年考进麻城县蚕业学校,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毕业。1926...
郭述申(1904.12—1994.7),原名郭树勋,号耀珊,曾用名李振寰,湖北省孝感县城关镇人。1922年5月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参加...
徐宝珊(1903.7—1935.5),湖北省汉川县人,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罢工、罢课斗争。1926年春...
沈泽民(1901—1933.11),浙江省桐乡县人,系著名作家沈雁冰(茅盾)的胞弟。1917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学校,1921年4月经胞兄沈雁冰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会议决定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花山寨会议成为红25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更是红25军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