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马新堂|秦声秦韵 一枝独秀

小木屋 小木屋 . 发布于 2022-04-18 23:24:27 2117 浏览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里如是说。是的,有人爱秦腔,有人喜欢看和听秦腔;有人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表演,倾其一生所爱!

  秦腔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无数热爱秦腔艺术的艺术家和爱好者,遍及西北五省及全国很多地方,可以说有秦人,就有秦韵和秦声。天水市秦州区关子古镇的王文玲大姐,虽然是一位秦腔业余演员,但她是一位追求秦腔艺术,传承秦腔艺术的佼佼者!

  立冬之日,阳光明媚。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回到家乡,我见到了阔别近二十多年的王文玲大姐。她天生丽质,岁月流经还是那样容颜未变;举手投足,还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一双慧眼,看着她还是那样眉目传情,温柔可亲。到了她家,听到我特地拜访她,倍感亲切,我也深感荣幸之至。我们共同回味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并了解了王姐秦腔艺术的心路历程。

  王姐是我们镇上有声望的一位热爱秦腔艺术并亲身扮演秦腔角色的大姐,颇受人尊崇。从小在良好的家教、家风里成长,她对秦腔艺术的热爱,是在家庭这块丰厚的土壤里受父亲的熏陶感染,滋生、发芽,再加之自身的刻苦钻研,终在秦腔的艺术道路上有所造诣,她倾其一生酷爱秦腔艺术的精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王姐的父亲是关子古镇有名的俊男才子!镇上的能工巧匠,雕塑家、彩绘家、秦腔表演艺术家。王姐从小看着父亲和他的朋友读戏本,说戏中相关的角色,排练秦腔整本的戏,她就趴在炕边看着,听着,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唱词和动作,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去唱,身不由己地做一些戏里角色的动作,这让爱好秦腔的父亲眼前一亮,大喜过望之时,就给王姐教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通过言传身教,王姐学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王叔的同行们渐渐的发现,她是一位唱秦腔“旦角”难得的好苗子,王姐从此喜欢上了秦腔,父亲手把手地教她。家里的四个姑娘,三个都喜欢上了秦腔。她们姐妹一有闲暇时间,就让父亲给他们指导,在家里一有时间就唱,就练。

  七八十年代,三秦大地上,秦腔正在热潮时期,她们姐妹三个都在古镇关子和父亲一同登台演出。三姑娘文瑞,从事教师工作后就离开了舞台。四姑娘因秦腔与爱人结缘,出嫁在西安杨陵后仍没有停歇对秦腔的热爱,与在剧团承担司鼓的爱人再续秦缘。王姐的哥哥也是关子镇剧团的名板胡,观众还未走到戏场,只要听到清脆悦耳的板胡奏响,就足以让一个个音乐精灵敲击着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不由得让人加快脚步走向戏场。

  经常听关子镇当地人讲,王姐一家人足能撑起一场戏的场面。王姐的爱人在剧团承担文场面上的扬琴演奏,人手紧张时,还能拿起二胡独当一面,所谓乐器相通,在王姐爱人的身上就是最好的印验。

  渐渐的老戏秦腔风靡盛行在古镇时,王姐为了更好地扮演戏中角色,她自费看离家四十里地的甘谷县秦剧团演出的秦腔《十五贯》《火焰驹》等,回来就在家乡舞台扮演《十五贯》里的苏戌娟,《火焰驹》中的黄桂英等,活跃在家乡的舞台上。王姐对演戏很认真,也很负责,她说,观众好多都是步行十几里地或者几十里地来看戏的,一场戏站两三个小时,绝对不能糊弄观众。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为人聪慧,演出的剧本只要她看上几遍,不仅牢记了她自己角色的台词,还连其他角色的台词也是熟记在心,在演出的时候,还能把控舞台全局,“演戏不是一个人在演,不能把同台的人晾在一边。”这是王姐的口头禅,这是她尊重同行、尊重观众的个人职业道德,更是尊崇秦腔艺术的职业操守。

  那些年,王姐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演好剧中的角色,又在天水县(麦积区)文化馆学习进修了一段时间,懂得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又得到名师指点,登台表演实践,更加提升了她的秦腔表演艺术能力。在秦腔艺术舞台上,每当演《三滴血》《铡美案》中的李晚春、秦香莲时,王姐声情并茂,融身剧中,常常是台上泪水涟涟,台下泣声一片。她还在《黑叮本》中饰演李彦妃,《法门寺》饰演宋巧巧,《假婿乘龙》饰演丫鬟,《薛刚反唐》饰演季连英,《周仁回府》饰演“两旦”胡秀英、李兰英,尤其在扮演《窦娥冤》中窦娥,《游西湖》中李慧娘时,声泪俱下,经常进入角色不能自拔,物我相忘,将人物命运的悲凄惨烈刻画的淋漓尽致,受到了秦腔爱好者和当地人们的好评和赞美。值得一提的是,在《游西湖》中,扮演的李慧娘“吹火”的技巧,上演了一口气“吹火”近30次的精湛技艺。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定格在戏迷和热爱秦腔艺术的人们的脑海里,美在了四里八乡的人们心坎里。在古镇是她带动那些爱好秦腔艺术的人们,把家乡古镇的秦腔文化艺术氛围推向了一个高潮阶段。

  1987年1月,王姐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1987年的甘肃省农民业余秦腔广播大联欢》中荣获优秀奖,颁发了奖状,奖品有半导体收音机一个,茶具一份。为此《甘肃农民报》记者高红报道了王姐,专门撰写《心里舒坦就想唱——访农民秦腔女唱家王文玲》一文,发表在1987年2月13日的《甘肃农民报》上。2002年王姐在天水市委宣传部,天水市文化出版局举办的“天水市第二届戏曲业余演员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2010年夏天,在全家人的说服下,王姐参加了甘肃电视台主办的《大戏台》节目,沉稳的演唱和娴熟的表演,深受评委的好评,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本期比赛的二等奖。

  古镇正月里唱大戏,少不了王姐这位 “台柱子”,正月初四唱到正月初八后,就被请到镇子周围的朱家沟、石家川、上岸峪等乡下表演、化妆、排戏,一手操作。在甘谷县苟家县、马二湾、宋家岔,在陇南礼县、西和,在秦州区南路的娘娘坝、华岐、西路的铁炉的半坡村等镇邀请唱戏,指导排戏。她还教铁炉半坡村一位秦腔艺术爱好者孙莲英,手把手地教她,就这样直到她能登台演出。

  在谈到她今天还活跃在舞台时,王姐深受感动地说:“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爱人的理解、大度和支持。”她个人对秦腔的痴迷和领悟颇深,平时爱人一有时间就给她扬琴伴奏,在家排练。记得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王姐还想要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艺,想再次进行深造,但那时父亲也管得严,说孩子们还小,家里实在脱不开身,离开了家不能照顾三个孩子,难免孩子会在学习、成长方面受到影响,所以她只好放弃了。她笑着说,现在孩子们成家立业了,也各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工作顺心,都在金城心仪的领域工作,自己却老了。说到这儿,王姐的爱人深有感触,他也显得很内疚,没有支持让王姐继续深造,都是当时条件所致。

  王姐近几年还加入了“天水市戏剧家协会秦腔艺术团”,在团里,她很有亲和力,和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协助,受到了同行一致的好评。她还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秦腔四小名旦袁丫丫在《窦娥冤》搭戏,她饰演蔡婆婆;和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老师的入室弟子,天水市当红小生贺晓蕙搭戏,在《周仁回府》她饰演胡秀英。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老旦专业户”。多年来,她始终怀着一颗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全身心地演绎着一个一个不同的角色。她圆润婉转的唱腔,口齿清晰的独白,她的每个手势,每个眼神,都吸引着台下的观众;一招一式,都表现着一个专业演员的功底和得天独厚的演技。特别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得细腻委婉,受到戏迷们的热烈欢迎,就像是一壶老酒,香醇了自己,陶醉了别人。

  2018年在小天水从正月初三艺术团出门下乡演唱秦腔,孩子们初四回来,不见她,开车追到小天水,孩子们看着母亲在条件简陋,没有温暖保障条件又极其艰苦下还认真的演戏,觉着母亲太辛苦了,便拿上她的拉杆箱要让回家,说到这儿,王姐一眼的愧疚。但她还是没有跟上孩子们回去,坚持把在协会那次的戏都唱完才回去的。2019年3月28日,考虑到各方面原因,经过深思熟虑后,王姐艰难的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协会。团里的伙伴们舍不得王姐离开剧团,相拥而泣。

  谈到兴致处,王姐高兴地说:“爱了一辈子秦腔,现在和名演一起搭档演过戏,这辈子也知足了,满意了。”王姐这一路走来,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流转经年,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别有洞天。莫问前程吉凶,但求落幕无悔。

  关子古镇唱秦腔的人很多,但坚持到最后的是王姐,源于她首先对秦腔艺术刻骨铭心的无限热爱;对秦腔艺术的专注和钻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她对秦腔艺术的传承,有一份责任感在促使着她。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追求真正的自我,唱响、体现的是她一辈子热爱秦腔艺术的自我价值。

  现在的王姐,虽然不在“天水市戏剧家协会秦腔艺术团”中唱戏,但是在家里,古镇爱好秦腔艺术的人们,经常聚在她家业余表演,有扬琴、板胡和电子琴等的乐器伴奏,唱着自己所爱的秦腔,热爱着他们终生爱着的秦腔艺术,他们是一群快乐的人,热爱生活的人。每当古镇正月里唱戏,她还是被邀请,从不拒绝登台演出。晚上的社火(秧歌)化妆少不了她,尤其正月十五被村上负责社火的大队书记提前安排约好时间,这天她早早的起来,来到了装扮高台的地方,给扮演高台的孩子们、参加社火队表演的人们化妆,穿戏服,几小时忙前忙后,一直目送至高台和社火队走上大街表演,她才放心了,但她还要等待回来卸妆,折叠戏服入箱,忙上一整天才回家休息。谈到这里,王姐脸上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

  笔行此处,我想起了杨绛先生说:“一个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每个人认为你是上帝安排来到这个世上,给滚滚红尘增添色彩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王姐对秦腔艺术的追求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古镇人们赞叹不已。她给古镇后人留下的不仅是感慨,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做人的榜样。秦腔艺术是一面一乾坤,方寸显人间百态。“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千军万马。”我们小时候看着她表演的秦腔艺术长大的,她的名字老幼皆知。我为家乡有这样热爱秦腔表演艺术的王文玲大姐而骄傲;为家乡秦腔艺术的传承人王文玲大姐的秦腔艺术而点赞;为古镇家乡关子有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为她喝彩!王姐把自己及时的根植于秦腔这块沃土之中,从这棵依然葱郁的参天大树上,我似乎看到了她奋力拼搏的青春,以及为秦腔艺术奉献的永不消失的身影。

  正如我市作家西堃先生所说:秦腔的根在西部的泥土里,在西部的蓝天白云上,在西部人滚烫的血液里,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字里行间。它带着黄土高原浓厚的泥土味,它带着大西北淡淡的花香草香,它带着西部人悲愤的血和泪。它轻盈如气流,沉重如山岳,婉转如飘带,方正如钢铁。在中国,还有哪种戏曲有如此鲜明又复杂的特点呢?没有,只有秦腔。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的本质特征是柔媚,在这四种戏曲里,有响彻云霄的高吭嘹亮,但没有地动山摇、气壮山河。秦腔有响彻云霄,也有地动山摇、气壮山河。

  无以数计的秦腔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以替代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精神生活才得以如此璀璨夺目。生活需要秦腔艺术,就犹如人生需要燃烧的激情,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无比热爱秦腔,并将一生奉献与秦腔的演员们,我们心怀敬仰。一座古镇,因为有了秦腔艺术的传承,才会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真心的祝愿古镇秦腔艺术后继有人,祝愿他们与秦腔艺术相伴相随,过美好的诗意人生。

  将近两个小时的交流结束了,一路上,让我回味无穷。我想王姐就像深秋时节的一束万寿菊,在秦声秦韵里,正在尽情绽放,尽管没有肥沃的土壤,她还是努力向上生长,纤细的身姿顶着金黄色的花朵,把最美的一面呈献给了所有懂得欣赏她的人。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马新堂/“致富树”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7)

马新堂/七月菊,大地的新娘

秋日的千户凉风习习,纯白的七月菊迎风摇曳,开满山坡,成为一道独异的风景。路人驻足观赏,惊艳叫绝,更让种植农户心里乐开了花。七月菊种植是田山村的扶贫致富工程,七月菊地里还套种着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一个个...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7)

马新堂/细雨霏霏云雾山

云雾山位于秦安县西40多里的千户岭上。相传元朝有一位姓汪的千户官,因案获罪,株连其子,他的儿子为避免这一大难,出逃到千户岭后,改为王姓,隐居于此。后来他出任千户官,因此人们称此地为王千户岭。千户岭呈鱼...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7)

马新堂/老山不老

老山村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千户镇的西部,全村共有238户、1104人,贫困户191户、906人,特困户40户、194人。耕地面积2418亩,截至3月15日,农民纯收入2415元。老山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7)

马新堂| 生命是一树花开——致蔚华老师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有的人会做一名演员,按照别人安排的剧本尽力演出;有的人会当一名观众,浑浑噩噩被动接受;而有的人立志成为编导,喜怒哀乐由自己主宰,故事情节由自己推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演绎出灿...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 乡愁是一艘诺亚方舟

   程世雄先生从戎数十载,退休后不忘初心的乡愁情结,演绎出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中岔农耕文化园与古堡农耕博物馆,展示出中岔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一位天水著名的民俗专家、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李子伟先生,宣...

随笔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莲花镇之行

      初闻秦安莲花镇给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许莲花镇的地理位置形似莲花而得名吧;或者是莲花镇有一处莲花池,风姿绰约,吸引着八方来客吧;或者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吧,总之莲花镇让我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之情...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8)

马新堂|妙手传福音

   李莉,她洁白的脸上,闪烁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小波浪的发型披在头上,干练稳健。她聪明好学,机敏过人。善于社交,组织力强,是关子古镇女子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学生。她在催乳师的路上一路走来,...

随笔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8)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