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马新堂| 一首心灵之歌——李子伟先生《陇南琐忆》赏

小木屋 小木屋 . 发布于 2022-04-18 23:30:45 1531 浏览

   拜读李子伟先生的《陇南琐忆》,仿佛《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在我脑中回荡:“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陇南琐忆》是李子伟先生2015年在病榻上用手指在手机上一个字一个字摁出来的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用随笔的形式记下了他从1967年到两当、1984年底离开两当这18年在陇南生活的心路历程。记录两当生活是他对青葱岁月的一次回放,试问人生有几个如此的青春岁月和艰难的历练?凝望这位游子对两当18年生活深情地回眸,试问这样的再回首情何以堪?《陇南琐忆》是他对两当山山水水人文的一份怀念,《陇南琐忆》追根问心,始终弹奏着一首感恩之情的旋律,吟唱着一首蹉跎岁月里的歌。

    我是怀着敬重、没有懈怠之心地去拜读先生的《陇南琐忆》,边品读边圈注,写下我的感受、回味。虽是微信短章,但短章不短,我仿佛看见了李老先生在病榻上聚精会神、手触手机屏幕,书写的颗颗汉字似珍珠落盘、掷地有声,短章的构成,犹如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引人入胜。

    “楔子”就是作者命运的瞬息之变,一场集体浩劫也是他命运逃脱、得以生还的大背景。“发配”至两当,而两当张开母亲般的双臂接纳了这位游子。一件大青衫,衣袂飘飘的青春少年,离开天水,去了人生的第二站——两当县,这一去就是十八年。在两当生活了十八年的他,对他的生活经历,该地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狩猎、饮食文化和教育,有了亲身经历,一一娓娓道来。

    李子伟先生是位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刚到两当,分给他的任务就是在两当县城的墙壁上书写毛主席语录,画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当他看着全城的墙壁上全是自己的“杰作”时,他第一次有了成就感,后来在宣传队吹了半个月的笛子,光荣地结束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接下来就是当老师,在当地教学资源极为匮乏时,清纯的他自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分派到仅次于县城的杨店做了一位小学教师。杨店山青水秀,他与其爱上了杨店,倒不如说是爱上了杨店小学的孩子们。学校附带初中,他教初中语文、历史,还兼教三个班的音乐。孩子们都很喜欢他,自我欣赏、陶醉于“天生我才教书人”中。

    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一支笛子和一把小提琴,一架风琴,和上海、天水的知青打得火热,琴声把他们的心联结在了一起,忘记了命运的不公,奏响的是人生的主旋律,为两当的小学、初中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在下放到灵官殿小学后,一个复式班、三十多个学生,一位教师,一切都得自己做。教师生涯,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全是他一人教,和纯真的孩子们在一起,“何以解忧,唯有琴笛”。

  音乐永远是人生旅途中的伴侣,无论是在苦中还是在快乐时。李老师一直钟情酷爱音乐,笛子的悠扬,小提琴的音韵荡漾在小学校里,我仿佛看到了他和孩子们一起乐,给孩子上体育课。音乐课上快乐地教他们唱歌,那美妙的旋律仿佛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飘荡在两当县城的上空,和着森林的风涛声,从大山深处传来。和朋友一起偷听欣赏唱片音乐,一曲《梁祝》,感动得泪流满面。1976年为庆祝长征胜利40周年,担任150人的《长征组歌》全曲教唱与措挥,还兼任领唱,在两当历史上尚属首次。1985年,调到天水,被多家单位聘请排练过《长征组歌》。

  2009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麦积区教育系统100多人排练《长征组歌》,他担任总导演、总指挥,最后演出,获得一等奖。2019年我有幸在苏蕙文化研究会年会上,听到他一展歌喉,高歌一首外国歌曲《深深的海洋》,雄厚的男中音,在大厅里响起,震惊四座,恰似青春再现。

  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李老师他感恩两当山山水水。他的生活浓郁、充满浪漫气息,有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洋溢在《陇南琐忆》的字里行间。食物缺乏,他和伙伴、同事、乡民一起狩猎、书中在感恩的同时,先生又在赎罪。深入民间,和勤劳朴实的乡民一起劳动,打成一片,聊天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吃民间小吃,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感恩老师,在当时非常时期,自身生活水平普遍都低,一日三餐难保之下,他师恩难忘,回报师恩,向朋友借小麦资助天水的老师,解决了老师的燃眉之急,而自己负债,以至两年时间才还清债务。雨夜弥天大祸,几次遇险,临危关头,所幸有贵人相助。文中十八年来和他相处的至交,提到的朋友数不胜数,感恩救命之人、感恩朋友,思念长存。

  李子伟先生酷爱文学,不负年华。他爱阅读中国、外国小说,至今小说中的人物记忆犹新。他与上海知青关系甚好,和他们打成一片,给他们雪中送炭,一起演奏、唱歌、聊天,互相借阅书籍。和自己合得来的同事聊天,永远有说不完的话,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虽是运动时期所迫,但作者下乡发配的人生经历,并非苦中作乐,他着实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陇南两当。把“苦”过成了“甜”,乐观浪漫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的人生。博闻强记,半夜不睡觉观星斗,超强的记忆力,对文字的追求,就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背新华字典,研究《诗经》,于1992年终于出版了《诗经译注》(国风部分),以至于还被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收藏了一本。1995年又被评为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到耄耋之年,还记忆犹新。两当的地理位置,各种树名、动物名称如数家珍。故《陇南琐忆》又是一部珍贵的两当地理志。

  拜读了《陇南琐忆》,尘世的纷繁和跌宕,是一段又一段烟火纠缠的岁月,多少枝叶茂密的交织,多少逼仄徊转的回眸,都换不回最初的那一缕初情。万虑,万念,终究是一段尘缘,在渐渐疏逝的光阴里若有若无的浮现,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而那些掠过心灵的痕迹,早已深深的嵌入眉宇间,挥之不去,抚之怅然,构成了这部《陇南琐忆》。《陇南琐必》结构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装帧精美,短章不短,容量很大,闪涵深刻。无论写人记事,还是状物写景,都传神而真实生动。正如薛俱增老师在《陇南琐忆》(代跋)中所写,善用白描手法,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淡而有味,真致无穷,深得我国六朝以来小品文的精髓。

    韶华易逝,难能再现,李子伟先生他却给后人留下了《陇南琐忆》这部心灵之歌。读着他的青葱岁月里的人生,给了我鞭策与启发。《陇南琐忆》写出了昨日的风烟。看浮华万千都悉数远去,一颗心,平静安好,通透淡远,如此,便好!

   李子伟,男,甘肃天水甘谷人,1946年生,学者,民俗学家。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古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伏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天水市苏蕙文化研究会会长,天水师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義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古代文化、文学、历史及地域文化、民俗研究,出版《诗经译注》《陇右文化》《陇上画师张维垣》《天水民俗录》《天水远古文明探索》《秦州风情》《麦积民俗》《麦积神话传说》《安远史话》《陇南琐忆》《寸草春晖》等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各类文章200多万字。曾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受到国家文化部和全国妇联表彰,又获中国书香之家称号。曾获甘肃省示范读书家庭与甘肃省书香之家称号,亦二次获天水市书香之家称号。主编《天水民俗大全》,即将出版。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马新堂/“致富树”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年前 (2023-11-27)

马新堂/七月菊,大地的新娘

秋日的千户凉风习习,纯白的七月菊迎风摇曳,开满山坡,成为一道独异的风景。路人驻足观赏,惊艳叫绝,更让种植农户心里乐开了花。七月菊种植是田山村的扶贫致富工程,七月菊地里还套种着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一个个...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年前 (2023-11-27)

马新堂/细雨霏霏云雾山

云雾山位于秦安县西40多里的千户岭上。相传元朝有一位姓汪的千户官,因案获罪,株连其子,他的儿子为避免这一大难,出逃到千户岭后,改为王姓,隐居于此。后来他出任千户官,因此人们称此地为王千户岭。千户岭呈鱼...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年前 (2023-11-27)

马新堂/老山不老

老山村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千户镇的西部,全村共有238户、1104人,贫困户191户、906人,特困户40户、194人。耕地面积2418亩,截至3月15日,农民纯收入2415元。老山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年前 (2023-11-27)

马新堂| 生命是一树花开——致蔚华老师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有的人会做一名演员,按照别人安排的剧本尽力演出;有的人会当一名观众,浑浑噩噩被动接受;而有的人立志成为编导,喜怒哀乐由自己主宰,故事情节由自己推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演绎出灿...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3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 乡愁是一艘诺亚方舟

   程世雄先生从戎数十载,退休后不忘初心的乡愁情结,演绎出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中岔农耕文化园与古堡农耕博物馆,展示出中岔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一位天水著名的民俗专家、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李子伟先生,宣...

随笔 小木屋 小木屋 ⋅ 3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莲花镇之行

      初闻秦安莲花镇给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许莲花镇的地理位置形似莲花而得名吧;或者是莲花镇有一处莲花池,风姿绰约,吸引着八方来客吧;或者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吧,总之莲花镇让我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之情...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3年前 (2022-04-18)

马新堂|秦声秦韵 一枝独秀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里如是说。是的,有人爱秦腔,有人喜欢看和听秦腔;有人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表演,倾其一生所爱!  秦腔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3年前 (2022-04-18)

马新堂|妙手传福音

   李莉,她洁白的脸上,闪烁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小波浪的发型披在头上,干练稳健。她聪明好学,机敏过人。善于社交,组织力强,是关子古镇女子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学生。她在催乳师的路上一路走来,...

随笔 小木屋 小木屋 ⋅ 3年前 (2022-04-18)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