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马新堂|风景这边独好——张春昌老师文集《故园小记》赏析

小木屋 小木屋 . 发布于 2022-04-13 00:22:43 1188 浏览

  成长的倩影是我们印在故乡的油画,永不褪色;故乡的山水滋养着我们成长的血脉,永远相连;我们是故乡渐行渐远的背影,却永远牵挂。

  连日来,拜读张春昌老师的文集《故园小记》,浮想联翩,辗转反侧,有时潸然泪下,夜不能寐。我在想,可能是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可能是因为他“心若琴弦”,更可能是因为他已经“活成了一棵树”——不,我觉得他心中有一棵树,他才活成了一棵树。

  张老师寻找着故园的梦,将这些绵长的人生之梦,书写成一滴滴难以遏止的泪,在心中汩汩流淌;把一些惦记,播下萌芽的情丝,在心中悄悄成长;把一些守望,紧缩在思念的涟漪里,清澈如水;把一抹挥之不去的记忆,收敛在高飞的羽翼里,湛蓝如天;把一些眷恋的梦,山路般蜿蜒而上,用一颗感恩的心做枝干,茁壮成一棵挺拔的大树。这棵参天树,以淳朴、憨厚、谦卑、虔诚、感恩为养分,以故乡、故园、亲人、友人为枝叶,根植于秦安乡下,挺拔于天河注水的秦州城,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一、故园小记见证感恩真情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同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们,生活的经历总有相似之处。因了这些吸引,读着《故园小记》,徜徉在故园里,夏日的热浪顿时消失;沉浸在故园里,时而翻阅欣赏,时而掩面流泪。

  

  张老师11岁时,病魔夺走了他的母亲。母亲的离去,对他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那时的他唯有“害怕”。《远去的母亲》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浓缩并塑造了农村妇女诚实厚道的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痛失母爱的悲伤之情。“翠柏苍松绕福地,青山绿水护佳城。”母亲啊,愿您在故乡的山岗上永远地安息吧,让松林为您守护,让河水为您歌唱,让山风为您祈福、送祥!

  

  《母亲的绣花图》是唯一留给他的念想,就像他所表达的:“读此画图,是读母亲的岁月,是与母亲的心灵对话。虽然她到了另一个世界,但她笔下的图案都寓意吉祥,象征美好,给人无限的感动与启示。我知道,母亲在天堂定会微笑,就像夏日的荷花纯净、庄严!这些图画将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盛开。因为,它是母亲留在这个世上最好的礼物。”以至40多年来,母亲的离世成了他心头解不开的结,以至他后来在“人生感悟”里说:“母亲,您永远地活着!”

  

  《那青青的菜园》中,每当他回想过去,回想父亲那青青的菜园,总有一片盎然的绿意留在心间。青青的菜园里,有父亲辛劳的身影,也有他儿时的笑声。父亲的多才多艺,乐施好善,为家人树立了学习与做人的榜样。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父亲为家人传承的精神,成了儿女生活的宝贵财富。他怀念父亲,缅怀父亲,重睹父亲的遗墨,寄托他无尽的思念:“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父亲,您安息吧!

  

  在《父亲的心》、《儿子长大了》中,抒发的是一个为人父的情怀。久居城市,于对乡下亲人的愧欠中,他始终尽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职责。在自己的关爱呵护中,儿子的成长给他带来了欣喜。孩子的懂事、进步,都是给他莫大的慰藉。

  

  走过的小路有无数条,但唯有家乡的那条路、那条河,成了他童年记忆的美丽剪影,让他念念难忘。在“小路的记忆”中,他“走过苏家坝”,成了他的“河边记事”。清水河畔的丛丛芦苇,点缀了他少年时代的浪漫年华,让他“利桥忆旧”,让他想起“勤工俭学的日子”。

  

  远去的水磨,经历了饥饿年代、“文革”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不同风雨的洗礼,见证了不同的历史事件,有过荣耀,有过屈辱,有过不堪回首的岁月。石磨不复存在了,但石磨的一段历史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他感谢那些日子,感谢大山,感谢大山富饶美丽的风物!感谢辗转求学的路上,连载着的那些故土乡情。

  

  离开故乡山村时,村民们依依不舍,一个个挥泪为他送来核桃、木耳等土产品,让他带回小城,把故土亲人的情意转告给老父亲及弟妹们。背着沉甸甸的行囊上路时,望着亲人们的背影,望着远去的房舍,泪水无休止地敲击着一个异乡游子的心。历史已成旧事,而“故土”与“乡情”永远是纯朴的,像山里的石头,纯净的小河,是一首永远动情的歌。

  

  亲人团聚的泪水,隔着时空的牵挂,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感激,对这片土地陌生又熟悉的感情……所有的感情,都随着千河酣畅地流淌。悠悠千河,一条古老的河,源出甘肃张家川县,流经陕西陇县、千阳并入渭河。作为陕甘两省人民感情的纽带,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难忘你,千河!向你敬礼,千河!

  

  《此情绵绵》中,与梁军在相谈的宝贵时间里,赠予他的不仅是那幅书法,还有如何学习、处世、做人的秘诀。《和田爸在一起的日子》中,记写了他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个贵人——田爸。忘年交田爸,给他的童年和少年带来了成长的欢悦,进步的喜悦。

  

  《赵老师》中的赵老师,除教课认真负责外,还是一位校园诗人和书法爱好者。每当走进赵老师的卧室,他总要留心墙壁上用毛笔挥写的书法条幅。赵老师潇洒、飘逸的字迹,有二王书迹的秀美,潜移默化中熏陶并培养着他对诗歌的兴趣和书法的灵感。后因工作关系,他和赵老师有些疏远了,但因亲戚关系,逢年过节时赵老师来看他的祖母,他们师生才有缘相遇。赵老师每一次的鼓励,总能给他满满的自信。

  

  此后离开学校,离开哺育他成长的利桥20多年了,他常常怀念安先生。几次回乡,他总要站在山岗上,望着荒草萋萋的原野,寻觅安先生的孤坟,寄托他对安老师无尽的怀念。安先生践行着的孔老夫子的教诲,是他心灵永远的烛光!

  

  如今,听闻傅老师走下三尺讲台,又能徜徉在书画长廊,怡情于翰墨艺海,眼前不禁浮现出与之交往过的日子。怀念之余,为傅老师装扮艺术,传承艺术的精神而致敬。

  

  写《为马先生送行》、《忆甘惜分先生》、《二爸爸张志德》、《叔父张其勋》、《哭高国智先生》、《怀念姐夫武文军》、《老房门前忆四叔》、《无尽的思念》、《为人厚道的六祖父》等怀念性的文章,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是朋友,就应同甘苦、共患难、尽忠诚。为马先生送行,是尽朋友之诚意,也是慰藉自己的良心。武文军虽然永远离开了亲人,但是姐夫的音容笑貌、伟岸的身影、精彩的演讲,以及姐夫的鸿篇巨著与精神财富,永远留在亲人们的心中!

  

  二爸的所有信件,所有书法,年月已久,纸张绵烂。为了永久保留,他时常翻看复印件,将那珍贵的原件悉心珍藏。因为那信件,是他的“大学”,他的念想,他的财富。叔父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默默耕耘,言传身教,成为大家学习、做人的一块永远明亮的镜子。

  

  读着张老师《故园小记》中的真情文字,和他一起共事的朋友、亲戚、长辈,就一一在你的眼前浮现。他们的道德情操,熏陶着他,感染着他,使他吸取到了成长的养料,使得他今天能够德艺双馨。可以说,是亲友身上的闪光点,点燃了他的人生智慧。

  

  得益于这些贵人的教诲,虽然三次搬迁,长大进城,天水城的文坛成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他没有忘记故园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深深眷恋着这块故园,因而,在《故园小记》里,他用紫丁香的花瓣,在春天的琴键上,在记忆的绿叶上,拨动着心弦,弹奏着一支思念、赞美、感恩的乐曲。难怪,他的厚道与真诚,成了他的独有标签。

  

  从他的身上,我理解了寒门出贵子的真正含义——寒门出贵子,不一定就是为了考上北大、清华等赫赫名校,最终成为做官为宦的强权势利者。走出寒门,扎根于城市,依然懂得友善,懂得感恩,懂得仰视敬畏,坚强地成长为一棵挺拔之树,才是人生第一要务。

  

  秉持着优良的传统教育理念,他用心地养育自己的儿女。他儿子军校毕业,他女儿是教师。生活的细节里,他给儿子起名“贤良”,寄寓着他对儿子的期望:在部队上,争做贤达栋梁之才。

  

  蓦然回首的姿态,就是塑造人生的重彩。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幸福,唯有不随波逐流,真诚地感恩逆境,经历一次又一次淬火般的锤炼,才能一步步接近幸福。

  

  于是,在生活这堂课上,他学会了刻苦与忍耐、淡泊与宽容,体味真诚,体味真情,体味感恩,体味冷暖人生。于是,在艰难求职、痴迷爱好的路上,生活的窘迫,追求的迷惘,没有使他屈服,他始终风雨兼程,与命运顽强抗争,从波中一叶,到浪中掌舵,终得华丽转身,扭转了自己的人生,如今成了资深媒体人!

  

  《故园小记》里渗透着生命的领悟,承载着浓浓情意。《故园小记》里,营造的是一处纯净的世外桃源,不掺杂一点俗世尘埃。其间的缕缕墨香,安慰了不快,抚平着旧伤,相伴了一段葱荣年少的时光,诗意着似水流年。

  

  《故园小记》携着时光,相伴自己左右,已让张春昌老师的人生,平添了许多厚重与懂得!每一份记忆,都是如此美丽,在他思念的书签上,永远写有他的名字!

  二、陇原风物记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而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表现为任何形式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人为行为、心理活动等形式传承的思想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的存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在“陇原风物”一栏,张春昌老师挖掘陇原大地的风情物事,演绎着世态的变迁传承。如《秦州佛崆峤》让我知道了佛崆峤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情景,《大地湾审美》让我知道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赋予大地湾的不仅有“崇山峻岭之清秀,曲水溪流之雅丽,地灵人杰之天厚”,更有那夕阳西下的壮美,滔滔江河的浩气,茫茫林野的深邃,以及栖息于此的先民们的智慧——他们,在火塘边、屋舍里,刻画自然万象,制作彩陶,在田畴上、旷野里,刀耕火种,鏖战日月,点缀着人类文明史上一幅幅浩如烟海的长卷。

  

  《街亭史话》让我知道了地处秦安街亭古战场西侧的中山乡簸箕村,山势险峻,松柏苍苍,而且在这风光旖旎的地方,流传着“诸葛枕,田孝损”美妙神奇的传说。《壮哉,卦台山》让我知道了距离三阳川渭南镇不远处,那座似神游于渭水之中的引颈长龙,云烟萦绕的山顶露出庙宇的突兀山峰,便是卦台山。《钟灵毓秀凤凰山》让我知道了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的麦积区山川,不但有美妙神奇的传说,还有厚实的文化沉淀。《双玉兰堂觅胜迹》让我知道了双玉兰堂前的玉兰花,在春天里“春风夜放花千枝,满纸银色雪纷纷”,使过往行人争览奇观,无不赞叹。

  

  张老师每到一处,都会细心观察,通过对碑文、史料的考证及长者的口述,融入自己的感悟,将资料整理成文。多少年来,每到一地,他著文纪念已然成了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马尾香荷包》让我知道了马尾香荷包是甘肃民间的文化瑰宝,它不但把中国古老艺术推向世界,而且促进了“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友好往来。《秦安葫芦河》让我知道了众多的传说与遗址,足以证明秦安是伏羲故里、女娲之乡。《利桥“夜明珠”的传说》让我知道了山青青而田茂,鸟啾啾而山幽,泉涓涓而清澈,竹影婆娑,山石奇绝的北道区利桥乡王家庄,不仅“雕塑”出了典雅旖旎的风光,而且留下了一段八宝潭“夜明珠”迷人风趣的传说。

  

  了解民俗风情,记载民俗文化,他的文章短小而活泼,言说有据阐发得当。书中根据传说与趣闻而展开的历史纵深,而表述的现实境遇,尤其生动感人,让人浮想不已。无论是远古的传说,还是现在的趣闻,无论是寺庙盛景,还是人文史话,这些陇上风情,这些民俗文化,都在他的文中涉笔成趣。

  三、江山览胜中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走进大山,就走进了巍峨;走进大山,就走进了质朴;走进大山,就走进了灵山秀水。张老师就是从灵山秀水中借鉴神气,在悠闲空旷中激发灵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江山览胜”一栏,每一篇游记,是在拜谒游览之中,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感怀,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纪念与感触。每一篇美文,都不失为一份完美的导游词,更让人觉得自己行走天地间的孤陋寡闻。

  

  仰韶,一个原始的名字,一个充满敬意的名字,一个响亮世界的名字。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追寻你,就是追寻中华文明之根;追寻你,就是追寻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读《仰韶村,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使我如站风里,忘记了自己的来路,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旅游者。我心怀感动,眼眶湿润,源于祖先的伟大,也源于考古者对于祖先文化的态度与精神。

  

  古人说,人须有三种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天佑苍生,片刻不离,因“知时”而被敬畏;地生万物,春播秋收,因“知止”而被敬畏;人成万事,审时度势,因“知度”而被敬畏。

  

  再见了,龙门石窟!有朝一日,“我”还会来看你,愿有幸与你一体融为大自然的景观,虔诚于天地间。“我”认真地走下九层的“天堂”,为“我”当初的推脱忏悔,一步步,一层层,再次感受这天堂的辉煌壮丽。怀中抱着沉甸甸的佛学经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常说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差,就看你怎么选择:只要一时觉悟了,其境界就变了。要不是孩子帮“我”转“境界”,“我”哪能得到如此经典,哪能登上这真正的天堂?夜色已重,再回首,新天堂愈加壮美,如一首史诗,立体在苍穹下……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走出高僧墓,但永远也走不出白马寺这个佛光初照的地方。“我”的感情似乎被这“白马”牵绊,虽过半月时间,却依然无法置身于寺外,以一名游客的身份,用文字表达曾经拜谒过的这个地方,因为佛法的博大精深,因为寺院的风雨沧桑,因为第一缕佛光的力量……

  

  这样的篇章,还有《远望贺兰山》、《沙湖漫笔》、《西夏王陵,中国的“金字塔”》、《关山秋韵》、《关林朝圣》、《秦始皇兵马俑记游》、《拜谒法门寺》、《华山览胜》、《乾陵散记》等。眼观、耳闻、脚步所过之处,用笔记录,用心写作,突出了一个“勤”字,作者给读者留下神话般的精彩篇章。

  

  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休养生息,学会进退之法,知道命运有时需要人为,有时也属天意。守在规矩中,居在方圆内,一切安宁就会不期而至,一切美好就会如约绽放。但是,我们也要有所敬畏,有所努力,有所期待,即便气象万千,也要寻得一片晴空,找到一轮朗月,让我们行事有约束,心中有敬畏,养成一种浩然之气。

  

  大自然的鬼斧神刀,一页页如风云散尽,变幻着时空。江山览胜中,作者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间。坐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都要热爱自然并敬畏自然。

  四、人物风采中欣赏他人、鞭策自己

  

  如果说文字是盛开在心田上的花朵,那么,张春昌老师笔下的人物,倾注了最真挚的感情,因而精彩纷呈,芬芳四溢。

  

  “人物风采”一栏,有历经艰苦写春秋、翰墨写风流的书法家,有魂系山水绘丹青的画家,有愿为人梯无怨无悔的深山孩子王,有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幸福集报者,有大地湾里的彩陶艺人、碑刻艺术家……

  

  随访任法融道长,张老师就想: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随愿的东西,任道长赐予我的不仅是珍贵的题词,不仅是三次珍贵的记忆,还有那返璞归真、顺应天道的永恒哲理,那悲悯苍生、为民赐福的仁心仁爱,那阐扬大道、呼唤和谐的博大情怀。“德无道不立,道无德不载。”道长之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人间最美是善心。手指画家张明芳,用一颗高雅的艺术之心,一颗善良慈悲的济世之心,不但温暖了他人,而且庄严了自己。她奔流不息的爱,她纯净明澈的灵魂,她广博开阔的胸襟,她斐然卓越的才情,让她行走在艺术中,行走在人民中,以与众不同的华采,蓄满阳光,一路温暖,一路花香。

  

  杨仲凡老师的一生,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杨老无怨无悔地行进于其间,从清晨到日暮,从青丝到白发,一直行走在自己挚爱的文字里,从未止息自己的脚步!作为退休后被聘到报社的文字编辑,纵然白发苍苍,纵然步履蹒跚,他也用一颗高度负责的心,为作者披荆斩棘,为读者照亮前方!

  

  他们在各行各业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在人生路上敲着自己勤奋的鼓点。他们真情有约,山水言志,用灵魂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梦想插上双翅。他们德艺双馨,书之妙到,神采为上。他们坚守艺术,至静而德方,他们的人生流淌着诗意,他们用自己最美的画笔书写着最美的人生。他们的思想熠熠闪光,他们的精神鞭策激励着当代与后代人。

  

  从“人物风采”中可以看出,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张老师精、准、快,潜心挖掘,用自己的笔触,去展示他们的成绩,歌颂他们的成功,赞美他们的情操,记录他们的逸闻。他用丰富的思想,感性的情怀,赋予了文字飞翔的翅膀,赋予了文字生命的活力。

  

  红尘岁月里,张春昌老师把文字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用最真挚的情感浇灌,用最纯朴的心灵培育,经过岁月的洗礼,渐次灿烂地盛开。他的文字,是盛开在他心田上的花朵,清新雅致,纯净圣洁,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又如深谷里的一株幽兰,清波里的一支素莲,暗夜里的一弯新月,总能悦人目、赏人心。

  

  曾听一个人说,写他人干什么,别人再好是别人,写好你自己的文字就行了。可是,张春昌老师用一颗无私、无瑕的心,书写着他人的良善与慈悲、成功与喜悦。他在欣赏、尊敬、学习着他人的同时,也在快乐、芬芳、鞭策着自己!

  五、静心阅读,宁静致远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全民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书,不代表知识,而是人生经历的缩影。人人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印出来,给自己一份欣喜,一份回忆,而阅读别人的作品,则是一种心灵的提升与畅想,一种思想的成熟与历练。

  

  张春昌老师读张志德的诗集《建设者之歌》如真情沐苍林,读张志仁先生诗选《怡览江山》感觉千里山河一望中,读李吉定《南郭笔记》认为是至诚至美的境界,读安永红《毛泽东诗词意象赏析》如行走在诗意的路上,读李鹏凡《幸福洒在路上》觉得是深情的礼赞,读常务本先生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觉得是时代的印记,读《新阳镇诗文集萃》觉得如凤凰放歌,读《2011年<天水年鉴>》感觉是浓墨重彩写画卷……

  

  “羲皇故里文风盛,天水名城精对多。”在羲皇故里神奇的土地上,从伏羲女娲演绎“八卦”繁衍人类,从大地湾先民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进程,物华竞秀而人杰地灵,他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此种境界,是指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能够净化、丰富、扩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与修为境界。

  

  张春昌老师潜心阅读他人作品,都会写出自己的感受,是在欣赏着他人的人格魅力,鞭策鼓励着自己,启迪引导着读者。

  

  在静心阅读中,张春昌老师始终坚信:阅读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是进取的动力;在哪里付出,就会在哪里得到回报。张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合理安排你的时间,减少那些无聊的事,多读几本好书吧!静心阅读就会有所思,有所思就能有所行,有所行就能致高远。

  

  六、感悟人生,砥砺前行

  

  兰花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劳,是一种淡泊;梅花开于墙隅,不因阳光不照而不香,是一种自信;流水绕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是一种谦让;无花之树结果,不妒姹紫嫣红而孕育,是一种朴素……

  

  张老师心态若兰,凡事看得清楚,悟得通透;性情似梅,能在命运的冬季,艳丽盛开;意志如水,能包容命运的苦水,收获硕果!

  

  “人生感悟”一栏,他在梦中,一次又一次寻访伏羲庙,不为结识它的古刹苍松,而是为了寻找它那伸向混沌远古的根须,是如何把一个茹毛饮血的民族引领到了今天。面对它,面对大殿中央双目如电的伏羲,他只有以百倍的虔诚,万分的骄傲,匍匐在它的檐额下,祈求那曾经开辟过混沌的光华,再一次将他燃烧,将他锻铸!

  

  孤独是生命的最强音符,是演奏者生活的和谐音调。你钟爱一个人必须动用真情,毫不掩饰地献出一颗山水跳动的心,去用诗情画意点染“千里共婵娟”。在《孤独中的美丽》中,他和妻子分居两地,只能鸿雁传书。那一份经过岁月打磨的感情是与众不同的,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没有莺歌燕舞的浪漫,但是此文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和爱人之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观。

  

  有诗人说:“诗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苦恋。”其实,这是对诗人的评价。没有苦恋,无以成诗,无以做诗人。苦恋是诗人的本分,也是诗人的命运。只有苦恋,才能有品嚼诗味的人,才有称作诗人的人。在《诗人的苦恋》中,诗人很清苦,他要与诗一道从夹缝中获得重生,要在看破红尘之后超脱现实而回归自然。诗人的痴情诗句,是超越情感表象冲破情感篱墙而发疯后吐出的狂言,也是绝望之时无心涂抹出的一笔。

  

  “先贤的奇迹”中,岁月流逝,往事如烟。“昔人已乘黄鹤去”而留下的亭台、楼阁、碑石,以及埋入地下亟待发掘的古文化瑰宝,举不胜举。这些伟大的先贤们,有些名垂青史,而有些无从考证,但其事迹让后人依然无限钦敬。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至高无上的奇迹,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山之美在于石,石之美在于奇。“华山的石头”,千年不朽。山上山下、峪道沿途石头上的题字、诗文、石刻、字迹,妙趣天成,亮丽如初,让人仿佛置身于前朝,与历史老人对话。面对华山上的石头,他还能说些什么呢?抛开私欲和邪念,这时自然会领悟出一种人生哲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壮哉,华山!

  

  或许是佛说的“境随心转”,让他能够于今年的母亲节,走出烦恼与心痛,静下心来打开电脑,敲击键盘,写出与往日不一样的真情实感,献给永远慈祥的母亲:“母亲:今天又是一个非常的节日,我特别高兴地为您写信,我不觉得您已远去,您还活着,您永远地活着。今天的景物、环境、心情,不都是您给的吗?这四十多年来您不都在时时处处关心、照看着我们吗?您的家庭也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您的子孙都已成家立业,都在祖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践行着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人生理想!一切如此安好!”在他心中,母亲还活着,永远地活着!

  

  杨绛说:“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每个人认为你是上帝安排你来到这个世上,给滚滚红尘增添色彩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装扮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流转经年,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他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别有洞天。莫问前程凶吉,但求落幕无悔。

  

  正因为他感恩贵人的教导,自己又能感恩学习,才有了他的人生感悟,才有了他的砥砺前行,才成就了他这棵大树的挺拔向上,枝繁叶茂。

  七、岁月留声永远是歌者

  

  鲜花感恩绵绵的春雨,因为春雨滋润它生长;鸣蝉感恩温情的仲夏,因为夏天赋予它生机;枫叶感恩清凉的秋风,因为秋风给予它火红;冰霜感恩红红的太阳,因为阳光使它晶润……

  

  人生就是一本书,封面是父母给的,内容是自己写的,厚度是自己决定的,精彩程度也是自己创造的!唯有累过,方知清闲滋味;唯有苦过,方知甘甜滋味!

  

  歌曲《感恩的心》,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张老师这棵会唱歌的树,心若琴弦地唱着一支不忘感恩的歌,一支不忘进取的歌,一支不教一日虚度的歌。现代抽象主义绘画创始人康定斯基说:“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锤子,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是弹琴的手,弹某个琴键,引发心灵的震颤。”张老师用他心灵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旋律,就是振奋人心的感恩之歌。

  

  张老师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歌唱生活之美,颂扬他人之善。一步步真诚走来,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他都做最好的自己,活得真,做得真,写得真。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写真集。

  

  曾经,张老师在微信里如是说:“天生万物,天养万物,一切其实无须担心,你只要做好自己,就不留任何遗憾;做到放下、淡定、宽容、感恩,你就是‘牛人’。”

  

  沧海桑田,雨不与风争鸣;阴晴圆缺,月不与日争荣。人生漫漫,悠悠走好的,才是自己脚下的路。借此,祝福张春昌老师:“岁月无痕,一路且歌且行。”

  

  《故园小记》语言具有诗性,表达舒缓却又颇有张力,题材常见却又不失生机。张老师的《故园小记》,是一壶老酒,香醇了自己,陶醉了别人。

  

  高山无言,依然不减巍峨;绿水无语,依然不减浩瀚。一个“静”字,让他才华荡漾,佳作不断,让我受益匪浅,感慨不已。结识张春昌老师,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幸运。

  

  亦舒曾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切忌喧哗。”我们为“文”的缺点,不就输在浮躁而不“静”吗?而他,因为心是宁静的,所以写作的表达是沉静的,练字的感悟是澄静的。

  

  他慈眉善眼,憨厚朴实,善良纯净,与世无争,总是一脸谦卑的模样。他和我一样,从希望的田野而来,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父辈的期望,把自己拴在自己的文学园田里,黄牛一样辛勤耕耘着,积年累月,厚积薄发,终成《故园小记》。

  

  他没有把青春看成一束娇艳的鲜花,沉醉在妖娆纷繁的姿色中,而是把青春看成一蓬青翠的枝柯,根植于心灵这块沃土之中,用感恩之心工作、生活、写作,一路走来,静静地活成了一棵树。看着这棵依然葱郁的参天大树,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他奋力拼搏的青春,以及永不苍老的身影!

  

  因为宁静,风景这边独好!

  

  补记:和张春昌老师交往的这段时间里,我被他为人的善良与谦和感染着、熏陶着,对他工作的认真、写作的痴迷、书法的谨严而折服着、崇敬着。

  

  在后来日渐频繁的接触中,总觉着他既像兄长,又像长者,不仅因为他的长相如笑佛,更是因为他真诚平易的君子风范!

  

  2017年7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张老师打来电话让我为《故园小记》写些文字,我诚惶诚恐,惊讶之余,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的心里有喜有忧,高兴的是张老师对我这个无名之辈太抬举了;担忧的是,我能胜任吗?能写好吗?近30万字的文集,我能参悟透彻吗?

  

  收到张老师的电子版文集《故园小记》,我如饥似渴地读着他的美文。一口气读到晚上12点多,我始而肃然起敬,终而仰视高山!

  

  高山出俊秀。他一路从故土走来,走一步有走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欣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境界。因他,因他的《故园小记》,让我们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别让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马新堂/“致富树”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马新堂/七月菊,大地的新娘

秋日的千户凉风习习,纯白的七月菊迎风摇曳,开满山坡,成为一道独异的风景。路人驻足观赏,惊艳叫绝,更让种植农户心里乐开了花。七月菊种植是田山村的扶贫致富工程,七月菊地里还套种着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一个个...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马新堂/细雨霏霏云雾山

云雾山位于秦安县西40多里的千户岭上。相传元朝有一位姓汪的千户官,因案获罪,株连其子,他的儿子为避免这一大难,出逃到千户岭后,改为王姓,隐居于此。后来他出任千户官,因此人们称此地为王千户岭。千户岭呈鱼...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马新堂/老山不老

老山村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千户镇的西部,全村共有238户、1104人,贫困户191户、906人,特困户40户、194人。耕地面积2418亩,截至3月15日,农民纯收入2415元。老山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马新堂| 生命是一树花开——致蔚华老师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有的人会做一名演员,按照别人安排的剧本尽力演出;有的人会当一名观众,浑浑噩噩被动接受;而有的人立志成为编导,喜怒哀乐由自己主宰,故事情节由自己推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演绎出灿...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 乡愁是一艘诺亚方舟

   程世雄先生从戎数十载,退休后不忘初心的乡愁情结,演绎出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中岔农耕文化园与古堡农耕博物馆,展示出中岔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一位天水著名的民俗专家、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李子伟先生,宣...

随笔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9)

马新堂|莲花镇之行

      初闻秦安莲花镇给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许莲花镇的地理位置形似莲花而得名吧;或者是莲花镇有一处莲花池,风姿绰约,吸引着八方来客吧;或者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吧,总之莲花镇让我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之情...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8)

马新堂|秦声秦韵 一枝独秀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里如是说。是的,有人爱秦腔,有人喜欢看和听秦腔;有人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表演,倾其一生所爱!  秦腔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

杂谈 小木屋 小木屋 ⋅ 2年前 (2022-04-18)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