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痴心追随“秦之韵”:一群都市人的秦腔梦想

向阳花开 向阳花开 . 发布于 2020-04-10 15:31:05 1244 浏览


    二月二十二日,甘肃省陇原剧社在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搭台吼秦腔,引得许多老人搬凳入座观赏。秦腔流行于西北,既能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又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风格朴实豪放。 中新社发 殷春永 摄

  秦腔的影子总在陇人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不管喜爱或者厌恶、清晰还是游离。

  火塘、烤洋芋、呛人的旱烟味、乐器的喧嚣,在农闲时节,冲出包裹的戏台,久久在山村的上空弥漫。这是一名叫魏正强的医务工作者记忆中的秦腔,正值壮年的他用买菜节省的钱买戏服,他要在城市延续秦腔的梦想。

  还有大学生刘立荣、70多岁的张卫国,甚至6岁的珊珊……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秦腔不再承担大众文化眼睛和耳朵的角色,而是深入到了民众的心底。

  网络秦腔

  “人生如戏,为他人演还是为自己?”

  在中国秦腔网兰州论坛里,魏正强认识了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刘立荣,热心的魏正强常常给刘立荣参与组建的“兰州大学生戏迷团”讲戏、指导。网络是他们交流秦腔的平台。

  “人生如戏,为他人演还是为自己?”在兰州大学生戏迷团搜狐网的博客页面上,绛红色的背景里,一个花旦、一盏油灯,旁边一幅水墨字,都透出浓浓的秦腔韵味。文本框里上传了戏迷团每次活动的公告和照片。博客刚刚更新过,这次是戏迷团10月13日在西北师大大学生活动中心演出的几张照片,团长刘立荣和朱军强、王彦龙开场的一段《二进宫》让二十多名学生戏迷陶醉。

  来自榆中县小康营乡的刘立荣从小听着秦腔长大。家里母亲、伯父、伯母、姥爷都会唱戏,是当地农民秦腔自乐班的成员。听着家人的哼唱,刘立荣也喜欢上了秦腔,家里40多盘磁带被他听了又听。考入兰州大学后,他和另外几个同学组建了自己的戏迷团,五六个人拉着板胡、敲着干鼓,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室里开始了自娱自乐的演唱。

  为了发动起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秦腔戏迷团,刘立荣在中国秦腔网兰州论坛里发帖子召集学生。每有相关留言,他都要一个个打电话联系。通过网络,他认识了兰州理工大学的靳文军、西北师范大学的柴建忠、温彩艳等许多戏友。于是,一个由刘立荣任团长的“兰州大学生秦腔戏迷团”诞生了。会员们每两周集体活动一次,一起唱戏、听戏,在兰大、兰州理工大、西北师大等几个学校轮换着举办。

  刘立荣用“酷爱”来形容自己对秦腔的喜好程度。他上网就看有关秦腔的内容,连走在路上,也一直在嘴里唱着不同的选段,琢磨着唱词相对应的动作,有时会不自觉地双手舞动起来,引得路人注意。

  但刘立荣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却很讨厌听秦腔,他只好塞着耳机一个人悄悄听。晚上,舍友们去上自习了,他才能在宿舍里唱上一阵。和柴建忠、温彩艳一样,刘立荣听不进去流行歌曲,mp3上只有秦腔或一些民乐。

  让刘立荣气愤的是,有一次,戏迷团正在活动室组织演出,锣鼓刚一响起,门卫就大喊:“里面敲锣打鼓的在耍猴啊?”

  温彩艳在西北师大组织的活动中公开演出过一次,在流行音乐占据的舞台中突然出现的秦腔,让同学们大为好奇,也自然引起轰动。但有好几次,温彩艳正在宿舍里唱得动情,隔壁同学就在楼道里叫开了:“别吵了!”

  格格不入?

  “从此恩情两隔断,爬山为水莫留恋。继保儿一去不复返,花开花落又几年”,演员颤巍巍地用慢板哭诉般唱完这段,靳文军已经满脸泪水。

  兰州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靳文军也是兰州大学生秦腔戏迷团的忠实一员,每次活动必来参加。靳文军家在秦安,小时候逛庙会听戏,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和小伙伴吆喝着一起听台上热热闹闹的敲打、唱戏。虽然有时听不懂唱什么,但那有力的锣鼓声时时诱惑着他。

  高二那年,村里演秦腔,靳文军吃过晚饭,打开房间的台灯,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悄悄溜出来骑了半个小时自行车去看戏。戏台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正上演着本戏《清风亭》,黑漆漆的戏台下站满了十里八村赶来看戏的村民。靳文军站在拥挤的人群里,看张元秀夫妇清风亭拾婴儿、张继保问明身世、认亲做官……

  深夜10点多,站了2个小时的靳文军跺跺脚,活动一下站麻的双腿,继续投入到戏里。“从此恩情两隔断,爬山为水莫留恋。继保儿一去不复返,花开花落又几年”,演员颤巍巍地用慢板哭诉般唱完这段,靳文军已经满脸泪水。

  父母死于清风亭内,张继保也被雷殛毙……全本完。靳文军久久地站在黑夜里,看戏台渐渐安静、周围的人散场,才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披着月光、踏着星辉,沿村里的小路骑自行车回家了……

  上了大学后,靳文军在宿舍里高挂了一幅字:“让秦之韵走进兰州理工大学”。每天,他在宿舍里放秦腔听,就算舍友们强烈反对,他也坚持放大声听。现在,舍友们已经习惯了在秦腔中聊天、休息,而且也能哼唱出几段了。

  甩袖踱步、咿呀铿锵

  魏正强休息的时候常来这里听戏。“我要上去唱,肯定比他唱得好”。

  眼前的魏正强左手放在腿上,跟着节奏打拍子,右手不时地点击送“鲜花”,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大朵大朵绽放的鲜花。电脑屏幕上,网友“西北戏迷”正通过视频演唱《杀庙》唱段。

  他下意识地嘴唇学着网友的“专业姿势”,上嘴唇尽量向下包住发声,听到高兴处,赶紧敲出一行字:“你唱得太好了,是专业的吧!”

  魏正强坐在卧室的电脑桌前,熟练地点击鼠标登录UC(一种网上聊天工具),打开“大秦之腔”论坛,调好音响,点击“排麦”,向网络主持人要求加入视屏演唱。

  网友唱完,就轮到魏正强上场了,他把电脑旁的话筒拿到桌前,调节好摄像头,选了《血泪仇》中王东才的一节唱段,坐正、清嗓、抬手、开唱:“儿和妹一个个沉睡不醒,王东才心有事坐卧不宁,老爹爹见儿回欢喜不尽,哪知晓儿本是犯罪之人……”

  不断地有网友送上盛开的鲜花和赞叹的话语,魏正强浑然不觉,他对着电脑屏幕,一手握鼠标,一手打拍子,微眯着眼、轻摇着头,仿佛又回到20多年前那热闹的大戏台下,挤在拥挤的人群里,看戏台上的甩袖踱步、咿呀铿锵……

  魏正强买了许多秦腔的VCD、磁带,一有空闲就反反复复地听。

  2003年“非典”肆虐时,魏正强工作的兰州铁路中心医院也气氛紧张,刚从白银调到兰州的他更是倍感压力。周末休息时,他到黄河边散步,发现河边有几个自发组织唱秦腔的自乐班,听着熟悉的秦腔,望着滔滔的河水,他顿时忘了自己的紧张心情。

  魏正强休息的时候常来这里听戏。听着听着,他发现有些人唱得很好,但也有些人唱得并不好,他暗暗想:“我要上去唱,肯定比他唱得好。”

  脱口而出

  回家的时间少了,妻子开始“悔教夫婿唱秦腔”了,而儿子的几次抵触也让魏正强内疚不已。

  有一次,在白银工作的妻子带着儿子来兰州看魏正强,他带着妻儿又到滨河路散步听戏。妻子故意说:“你平常不是很喜欢听吗,敢不敢上去唱两句?”魏正强不想在妻子面前失了面子,爽快地说:“好,你让我上去唱,我就唱。”

  久已熟稔的唱词和着梆子立刻滑到了嘴边,脱口而出。一段苍凉雄劲的《二进宫》引来了围观戏迷的一片叫好,也让妻子惊讶。“那次也是为了不在老婆孩子面前丢人。”魏正强回忆起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唱戏的经历,坐在沙发上忍不住大笑。

  这次公开的唱戏,让魏正强更加痴迷于秦腔。原本每周末回白银家里的时间,现在常常被秦腔占据;他和朋友们去KTV唱歌,唱完《祝福》、《朋友》、《真心英雄》,他还要拿着话筒清唱几段秦腔;半夜睡在床上也在想唱词,有时一句记不起来了,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打开电脑看看。

  回家的时间少了,妻子开始“悔教夫婿唱秦腔”,而儿子的几次抵触也让魏正强内疚不已。上4年级的儿子非常不喜欢听秦腔,并明确告诉他:“我不喜欢爸爸唱秦腔。”有次,儿子的一个同学问他:“你爸爸多久回来一次?”儿子说:“每周一次。”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刺痛了他。

  今年“十一”,他又在滨河路化妆演出,妻子只能带着儿子来兰州过节。连唱了5天戏,“没有陪他们在兰州转转,感觉很对不起”。

  “没办法,就是喜欢么。”魏正强摇摇头,沉默了好久。

  一年春天,一位同事带着孩子在黄河边放风筝,无意中看到了魏正强在自乐班里唱戏。同事上班后赶紧劝他:“小魏,你怎么去那个地方唱戏啊?那是老年人没事干才去的,你退了休再去吧。”同事的眼神和口气让他惊心。此后,他都小心翼翼地不让同事知道,若有人看见,他也极力否认。

  余音缭绕

  自乐班本来就是自发组织的,谁也管不了谁,排戏时,给有些人安排了唱段,有些人没安排,没戏可唱的人不高兴了,拉走了和自己要好的人……

  “有时觉得自己很可笑,一个大男人,在菜市场为节省几毛钱和菜贩子讨价还价,省下钱却去买戏服,投入演出。”想起这些,魏正强靠在沙发上,双手捂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黄河边的秦腔自乐班里听戏唱戏久了,魏正强认识了许多和他一样喜爱秦腔的戏迷。

  拉板胡的张师两口子、反串男角的胡锐、出生秦腔世家的刘淑琴,都是这儿的常客……

  一到中午,已经70多岁的张卫国就拿着马扎,揣上一杯酽茶,从雁滩坐上26路车来这里听戏。听着高亢有力的秦腔声,张卫国觉得浑身来劲,哪天下雨去不了,他就在家急得团团转,耳朵里仿佛都是秦腔的余音。坐在最前面的张卫国聚精会神地看每一个戏迷的演出,听到高兴处总要大声叫好、鼓掌。

  站在人群里的苏琪在永昌路一带的饭馆打工,下午3点多闲了,就匆匆跑来看一会,5点又赶回去。场子中间的戏迷一唱,他就跟着哼,每句词记得清清楚楚,却从来没站在里面唱过,“就是爱听,唱得不好”。

  因为有这些戏迷,李玉华、魏正强、刘淑琴他们唱起来更加用功,一句词唱错了,底下的观众可都听着呢。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场上的演员,用自己的心情演绎戏里的故事;每个人也是场边的观众,用自己的故事品味戏里的千年春秋。

  10月14日下午,周末休息的刘淑琴带着女儿又来到了黄河边。扎着马尾辫的女儿珊珊挤进人群,打鼓的老人把她叫到身边,问她想唱什么,她凑到老人耳边,小声说:“我要唱‘老娘不必泪纷纷’。”

  过门响起,珊珊站在场中间,把妈妈拉到身边坐下,握着妈妈的手,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探窑》中王宝钏的一段唱词:“老娘不必泪纷纷,听儿把话说原因。我的父在朝官一品,所生我姐妹共三人……”围观的人立刻大声叫好,不少人拿出手机、相机拍摄。

  珊珊还不时变换着动作,小手捏着兰花指,双脚交错站立,慢板快板拖得恰到好处,可爱的模样让观众一个劲鼓掌。快唱完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走过来,给她手里塞了5块钱。珊珊边唱边用手推辞,把钱递给老人,连连摆手,老人笑呵呵地弯着腰把钱又放进了她上衣口袋里,这次,珊珊再没推辞,接着唱下去了。

  唱完后,刘淑琴让她去谢谢老奶奶。珊珊跑到坐在场子里的老人旁边,抱着老人的脖子,响亮地亲了一口。老人满脸皱纹的脸笑开了花,人群里也发出一片笑声……

  黄河风情线,游人来来往往,有人会停下来听几句,有人则是扭头快步而过,而秦腔的余音却缭绕不绝……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兰州大学生秦腔戏迷团提供)(记者 陈明哲)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又是一年重阳节

秋风起,黄叶飘,又是一年重阳到。九九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情深。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美好时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让...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1月前 (10-12)

带疾赴职,犹以不告假为要

北宋吕蒙正于《寒窑赋》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嗟乎,天道无常,人生多舛。如吾近日,亦不幸罹感冒之疾,迄今已历一周矣。感冒何以致之?此问若问何以餐食,似显愚钝!然吾仍应之曰:无他因,皆因一...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1月前 (10-12)

又是一年采椒时

一又是一年采椒时,又是一年劳作季。想着老家的花椒快要成熟了,我的心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迈体弱,已经不起这些重体力活的折腾了,所以我就早早地告知父亲,今年的花椒再不要像去年那样一个人去...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十五的月儿十六亏

月亮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照例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例将明亮的清辉洒向无边的大地,而洒在老家院子里的月光看上去宛如洒上了一层盐,晶莹而柔和,我仿佛也闻到了一股盐的清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的感觉。在这么...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