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堂/“致富树”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有幸与憨仲老师遇见,是在他辗转搜集与齐地有关的民俗文化,从西安来到天水,和天水文学界的各位领导、学者一起探讨写作之路的一次座谈会上。他用脚丈量着与天齐有关的地域,用勤劳的双手记载着天齐地域的民俗文化,更用一颗安静的心庄严着自己的人生。因而,第一次面见憨仲老师,我就受到了强烈震撼。
当我手捧着《泱泱齐风》和《天齐高风》时,首先感觉到的是厚重。我感觉我捧着的不是书籍,而是厚重的、搬不动的民俗文化。《天齐高风》是憨仲老师继《泱泱齐风》后,又一次一路风雨人生的历练。巨著记载的,是他的勤劳,是他对民俗文化的执著追溯!手捧着《天齐高风》,翻阅着这部巨著,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一、《天齐高风》告诉我们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
《天齐高风》是在灵羊辞旧岁、金猴迎新春之际,给我们的民俗文化大餐。《天齐高风》是于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憨仲老师再次西去陕甘,北下京冀,东到沿海,南往贛浙,行程数万公里,凡属跟“齐”字沾边的古迹,一一拜访,边走边写的收获。一番番春夏秋冬,他不管风霜雨雪,一场场酸甜苦辣,他觉着弹指一挥。其间有汗水,有辛酸,有苦涩,也有甘甜。三年的积累,案头上摆满了厚厚的一大摞笔记本,酿成了眼前的“高粱烧”。
他躬身亲临,探索民俗文化的内涵,于唤起大众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挖掘民俗文化的根源,呼唤人们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无疑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天齐高风》告诉我们:
1.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现实的状况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起源于民俗的大量文化和艺术资源悄然流失,昔日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逐渐凋零,由此而使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裂。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深入研究其形成、更新和发展变化,弘扬其健康向上的内涵,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要务。搜集和整理散落在城乡各个角落的地方民俗传统文化精华,成了憨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明确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它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
民俗文化源于生活,来自民间,历经岁月的洗礼、衍息、沉淀并依然流传,是其生命力所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时光的荏苒堆砌里,民俗文化以其鲜活的根脉和蓬勃的生机得以延续,成长为传统文化,从而为民族和世界所共荣、共享。
民俗文化土生土长,似乎属于“下里巴人”的范畴,但就雅与俗的辩证关系而言,人们的共识是俗到极致方为雅,这也正是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它具体表现在传播面广,实用性强,历久弥新,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道义和良知,并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更是人们劳作之余乐中含谑,谑中见理,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文化现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充分表明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憨仲老师的《天齐高风》告诉我们:大力弘扬发展地方先进的民俗文化,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3.齐民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天齐高风》从诸多方面充分展示了地方风物掌故和民情习俗,哲理与幽默并存,诙谐与浅显相衬。这是齐鲁大地上,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可谓原汁原味,韵律纯正,魅力无限,经典绝伦。重视已有的研究成果,再和前人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使我们深刻了解齐鲁民俗过去以及现在的发展变化,全面反映了齐鲁各种民俗事象,所以,憨仲老师的《天齐高风》历史积淀深厚,城镇乡村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内容翔实,蕴含丰富。
二、《天齐高风》的审美价值
再艰难的事情都有一个开始,再美妙的感觉都有一个结束。勇于开始,我们赢得了许多生机;不惧结束,我们迎来了新的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了就不要延误,只要你有目标和远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结束了就不要悔恨,只要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把它编成人生的花环,用一生来体味和享用。憨仲老师的《泱泱齐风》和《天齐高风》不正告诉我们这些了吗?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写道:“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是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天齐高风》中的民俗文化,是作为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若以民俗作为审美对象,那么:“它的美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鲜丽外观,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愿望,塑造着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孕育着民众的品格和素质,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创造精神’。它的美作为民族文化最生动、最鲜活、最复杂、最宽广的承载体,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多重角度的关注。”《天齐高风》从美学的角度,对民俗的审美价值及其在目前审美文化日常化背景下的新动向做了新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体现了其美育的作用。
《天齐高风》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实际上就是以民俗文化作为审美对象,形成自觉审美过程的活动。而我们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由于种种美的事物都是其感性形态显现出人的积极向上的本质力量,于是这些事物就能够向具备审美能力的人们放射出富有感染力的光辉,成为各种客观存在的美。”而这些却要求作为审美客体的民俗文化,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具有流动、新颖的感性形态,才能使具备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发挥其本质力量,完成审美实践活动。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那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某一事物的审美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一种。
这种审美价值也同样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存在于客体事物本身。但是,在没有具体的审美主体出现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因此,以民俗文化为审美对象来研究民俗文化的审美文化意义,首先就是要判断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是否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在审美主体出现的情况下,主客体结合,完成审美实践活动。
对于民俗的审美价值,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探讨,而仅从现代社会对民俗资源的开发中就可以发现,民俗文化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民俗事象的感性形式,一是它们的内在意蕴。这两方面的成果,正是《天齐高风》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天齐高风》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所在
《天齐高风》是继《泱泱齐风》后,又一部记录齐鲁大地民俗文化的历史长篇随笔。随笔不是随便,《天齐高风》让读者食而不厌。
我们是在岁月河流中飘浮颠簸的,时而顺水而下奔驰千里,时而礁石阻碍沙滩搁浅,时而急流盘旋险象环伺。有时候觉得很富有,可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一想,真正能够抓住的又有几样?有时候觉得很充实,可走到终点时再回望,孤独与寂寞才是粉饰我们人生的背景墙。如果回望的时候,我们眼里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片苍茫,那会是何等的苍茫啊!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朴素的民俗文化渐渐地会消逝,憨仲老师在用文字对民俗文化进行挽留,具有挽留精神民俗文化的意味。
其实,人生不必苛求太多,只要别轻易走失了自己。憨仲老师追溯民俗文化的姿态,就像是一头想将时光拉回来的老牛,值得我们敬重!今日有幸得到了憨仲老师的第二部巨著《天齐高风》上下两卷,我读得手不释卷。欣赏着他的大作,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憨仲老师一路走来的,是他人生价值的追寻形态。
心静者高,高者俯瞰世界;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心慈者深,深者淡对冷暖;心慧者安,安者笑对人生。一般人靠华丽的衣服和化妆来美化自己,修行者则以道德和慈悲来庄严自己,而憨仲老师,则以探索民俗文化的精神,丰盈着自我,激励着他人。由他的人品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尊重,是自己给的!
世上最美的东西,不是红黄蓝白黑的颜色,更不是花枝招展的卖弄,名牌满身的夸饰,而是如阳光一般清朗明亮的笑容。无论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创造这个世间最美丽的色彩,绽放内心最真诚的笑容。憨仲老师笑得最真实,最朴实,也最踏实!
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人生风雨的冲击:一颗宁静的心。憨仲老师有这颗心,他才能够静心研究齐鲁文化。做人,要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风云的胸怀。憨仲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留了一份淡然给自己,生命自然会天高、云淡、风轻……
四、《天齐高风》是作者对民俗文化的痴迷
《天齐高风》继《泱泱齐风》之后,再次告诉我们:做事肯吃苦才能成功,做人肯谦让才能受欢迎。作者所到之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享受。
《天齐高风》是使用文字记录的艺术大片,是旅游参考的文献。古镇建筑上的那些艺术珍宝在城市历史上找不到,它们都是散落在民间的珍宝。茫茫人海,崇山峻岭,憨仲老师孤身一人,在寻找中考察,在考察中挖掘。每一篇都让读者先睹关键词,使读者专注要点,再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历史,娓娓道来,展现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风流趣事。和历史人物对话,展现于读者面前,以某个地方所题古诗,或以《诗经》里的风、雅、颂结尾,或以自己的感慨、感悟,或以表述自己的感情、期待来结尾。
插图中有名胜古迹的照片,也有作者的身影,引人入胜,读者乐此不疲。他是和仙逝的名人对话,和老而不古的名胜古迹对话。他孑然一身去拜谒,去感受,去考察,一路上得到了不少人的引路、指点与帮助。因而,书中还有作者的感恩情怀。于是,作者的足迹之变,民俗文化之变,民风民情之变,在《天齐高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生动呈现。
想家的时候,他能耐得住寂寞。为了还原、记录齐地民俗,他把个人感情抛之脑后,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每到一处名胜古迹,就拜访当地有名望的老人,和他们闲聊,向他们打问。对那些历史人物,他或者崇敬膜拜,或者打抱不平。
他追溯天齐民俗文化的足迹,已经过了泰山的一天门。到了中天门、快活三里之后,就是最难攀登的南天门了。只有登上十八盘,才能站在极顶上。想象中,他的《古齐雄风》在向他招手,东岳之巅在向他呼唤,毛泽东在向他招手,孔夫子在向他颔首,杜工部在向他耳语。
憨仲老师说:“笔者不才,并不希冀拙作有多么大的教化作用。自己的心愿十分简单,能让博大精深的齐文化得以传承,起到递接作用,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翘首期待,期盼憨仲老师视为孕孩的《古齐雄风》早日面世!
憨仲老师还说:“忐忑,不安的忐忑。我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他是在和时间赛跑,痴迷于齐地文化,齐地民俗,以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成就自尊人生。
因了他对天齐文化的痴迷,因了他在天齐文化方面已有的成就,他已经赢得了我们的尊重,也必将赢得更多后人的尊重。
千户镇在奋力创建“万亩优质花椒示范基地”。立体醒目的大牌子,就插在眼前的花椒示范基地上。小小花椒树成了千户人的“致富树”。昔日孔雀东南飞的人们,今朝羽满凤还巢。可见,只有勤劳致富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
秋日的千户凉风习习,纯白的七月菊迎风摇曳,开满山坡,成为一道独异的风景。路人驻足观赏,惊艳叫绝,更让种植农户心里乐开了花。七月菊种植是田山村的扶贫致富工程,七月菊地里还套种着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一个个...
云雾山位于秦安县西40多里的千户岭上。相传元朝有一位姓汪的千户官,因案获罪,株连其子,他的儿子为避免这一大难,出逃到千户岭后,改为王姓,隐居于此。后来他出任千户官,因此人们称此地为王千户岭。千户岭呈鱼...
老山村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千户镇的西部,全村共有238户、1104人,贫困户191户、906人,特困户40户、194人。耕地面积2418亩,截至3月15日,农民纯收入2415元。老山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
白尚礼的散文集《泥土的声音》与《泥土的味道》是“姊妹集”。 也许有人认为,《泥土的声音》就是乡村的鸡鸣犬吠、驴欢马嘶,就是乡下树木的飒飒声,就是人们赶牲灵的吆喝声。也许有...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有的人会做一名演员,按照别人安排的剧本尽力演出;有的人会当一名观众,浑浑噩噩被动接受;而有的人立志成为编导,喜怒哀乐由自己主宰,故事情节由自己推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演绎出灿...
程世雄先生从戎数十载,退休后不忘初心的乡愁情结,演绎出了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中岔农耕文化园与古堡农耕博物馆,展示出中岔的深厚农耕文化底蕴;一位天水著名的民俗专家、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的李子伟先生,宣...
拜读李子伟先生的《陇南琐忆》,仿佛《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在我脑中回荡:“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木头”,你的散文集《青石台阶》,让我在寒冬里,把自己泡在了伤感里;你的《青石台阶》,让我在寒冬里,犹如坐在一个巨大的火炉边,倍感温暖,又倍感欣慰。 《青石台阶》里,我那与世无争的父母,勤劳...
初闻秦安莲花镇给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也许莲花镇的地理位置形似莲花而得名吧;或者是莲花镇有一处莲花池,风姿绰约,吸引着八方来客吧;或者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吧,总之莲花镇让我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之情...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里如是说。是的,有人爱秦腔,有人喜欢看和听秦腔;有人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表演,倾其一生所爱! 秦腔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