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争当美德少年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四班的丑小鸭。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争当美德少年》。在这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全国上下正在开展争当“美的少年”的活动。这是胡锦涛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
尊敬的各位老乡、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百忙中抽空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不胜感激。
此次活动虽然是我以个人名义召集的,但它应该是属于大家的一次聚会。此外,今天正值咱们家乡万亩桃花绽放之时,全县几十万人民欢呼雀跃声势浩大的桃花盛会也轰轰烈烈进行之际,故此时此刻更是一场以桃花为契机的有关春天和希望的约会。希望今天所有到场的老乡和亲友们不枉此行。
我从2005年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学、工作,至今将满十二年,迄今以来踉踉跄跄混迹京城,也没什么成就,看到今天能来这么多人,都是大家对我的抬爱——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谢谢你们——我除了十分感激、万分感动,更多的是多了一份惶恐。
咱们秦安县作为历史沉淀厚重的文化大县,确属藏龙卧虎之地。今天到场的老乡和亲友里,很多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才华横溢的师长,相较之下,我个人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本不敢在大家面前抛头露面的,但既然今天已经和大家欢聚一堂,我就豁出去向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成长、读书学习和业余写作方面的经历,就当和大家谈谈心,让大家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不妥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关于成长
我1986年出生在陇城镇王湾村,姐弟五个,我排行老四。因为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加上家里姐弟多,父母拉扯我们受尽困难。
我爸妈都是农民,家里除了种地,还在放羊。所以,我从小就干各种农活、放羊。现在,家里还种着一亩多的玉米。记得上大学以前,每年五一回家就和家人一起放玉米苗、国庆回家掰玉米;只是,除了跟着我大大去屲上玩,上了大学就再没有放过羊。
和所有农民家的孩子一样,在干农活、放羊的岁月里,我也受过一些苦。
就让我讲两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吧。
第一件事。
记得上初二那年初夏,我妈妈在地里干活时摔了一跤,腿受伤折了很严重无法起床,当时我大姐已经出嫁,三姐出门打工,弟弟还小,家里所有活就由我二姐和大大干。
想起那个年代农民家的活儿可真多啊,人人都像一个停不来下的陀螺,似乎家里有多少人,在农活面前人手都不够用。
我们家也是如此。因妈妈的腿受伤,更是忙上加忙。
记得在那几个月里,每天中午、晚上放学后,我一个人就去地里干活,当时家里七八亩庄稼里的草,几乎都是我一个人拔的。和所有孩子一样,从小听过一些鬼故事等,所以当时也很害怕,尤其是大中午太阳晒下来,自己的影子在脚下跟随我走动,那种感觉,就像闯入一个山谷,前进和后退心里都充满恐惧。可是,想到家里农活没人做,庄稼都要荒了;看到家人恓惶的样子,我就什么妖魔鬼怪都顾不上了。
我家一直有个商店,当时我们村小学就在家门口,所以,经常有买东西的人。有一天,我给别人卖完东西坐着,我小学老师王三虎先生进来买货,他问我妈妈腿恢复得怎么样了,记得我当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眼泪哗地流出来。
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无一例外地经历一些在当时看来感觉都过不去的难关,可是,当一步步走过来,再回头去看,就会发现,踏踏实实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人生所积攒来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给大家分享一下放羊的经历。
说实话,放羊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辛苦的事。然而,大凡生活都是如此,除了偶然间的轻快,更多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是很辛苦的,每个人、每家人都有说不清的酸甜苦辣。也正因为此,在人生路上,我们一边恨着,一边又不得不奋力挣扎着向前鼓足劲头,希望前方柳暗花明,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福。随着经历越多,就越会发现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可恨,但更可爱。
放羊,对我们一家人来说就是可恨又可爱的生活。
我七八岁的时候,天还没亮就起来和姐姐去放羊,晚上又摸黑回家。上学后,每个假期还要跟着妈妈放,直到考上大学。
放羊的岁月里,最深刻的印象有三个:
一是当时陇城北山上不像现在封山育林,耕地也荒的很多,放羊的地方很宽展,那时整个北山到处种的庄稼,,放羊的地方本来就少,冬天羊还要吃人家的小麦、菜籽为生,所以,难免会遭别人指责。那时,只要老师骂我们学生像一群放羊娃时,我就感觉好像在骂我一样。
二是睡不醒,尤其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来,当时正是长身体的年纪,需要充足的睡眠,每次都是妈妈把我从梦中拉醒来,有时候,羊赶到地里人还迷迷糊糊没有醒来呢。
三是站在山顶或田野里看惯了黄土高原绵延起伏的墚茆山川、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等,以致离开家后感觉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自然——北京也有人迹稀少的山里乡村,但我生活、工作的地方都是走也走不出去的高楼大厦,置身其间,心怎么也豁亮不起来;加上近几年空气又差,让天生恋家的我更加怀念家乡的一切。因此,无论读书还是工作了,只要有假期,哪怕三四天,我哪里都不去,只想回家。回来,看着家里的山川,纵然有时尘土飞扬,也觉得明快。很多次,坐在露天场所就着飞尘吃着凉粉、凉皮、手擀面,不但不觉得脏,反而感觉香极了,土吹在碗里像放了下饭菜一样。
值得提及的是,虽然干农活、放羊的确很累,但我从来不觉得苦。可能我从小性格比较豁达,加上比较勤快——也就是父母口中所谓的懂事吧——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比较贫瘠,但感觉很幸福。很多类似的经历加在一起,导致我现身在北京,心却一直在老家。如今,北京虽然有我的工作和家庭,但这种感觉丝毫没有改变,且随着父母年纪渐老,更加浓烈。
可能我一出生就是农民的孩子——到现在感觉自己还是个农民——灵魂永远根植在黄土里,所以,明知道家乡成了“回不去的故乡”,却还时刻做着踏上归途的准备,只要有机会,就飞奔回来。
曾见过一些人,出门从不说自己家是农民,其实,农民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经受过磨难,比别人更懂得生活的本色,也更能经得起生活的锻造和磨练。农民家的孩子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城里人的孩子却没有农民孩子的经历,谁说不是人生的遗憾呢。
关于读书
我上学很晚。
八岁那年给我小舅家带了一年孩子,耽误了一年,进王湾小学时已经九岁了。许是当时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心智比同班其他学生成熟,又或是因为我家就在学校门口,每天耳闻目染,以致还没上学就了解了一二年级几乎所有的课程,故上学后第一次中期考试,就得了班里第一名。
那时的王湾小学和所有的村小学一样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学校虽不大,但五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就有二百多,因教学资源实在太有限,故学校严格控制升学率,只一年级读三四年的孩子很多。所以,一个新学生考了全班第一名,让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
当然,最意外的人就是我。意外过后,为了不让老师和家人失望,我能做的就是更加用心学习了。
不过,我自认为没什么能力,但一向觉得自己的命好,在人生道路的每个阶段都会遇见贵人,在他们的点拨和协助下,做任何事想象的要容易些。
在求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也是如此。
譬如,我上的虽然是山上的一个村小学,但当时正值村小学黄金时期,不像现在村小学由于生源、师资等问题,要么凋零、要么消失,当时我们王湾小学的教学环境非常好。当时学校有五个老师,虽然都是半农半教,放学后就去种地,但教书和种地一样扎实。有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基本功也差不到哪里去。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启蒙李宝生老师(病故多年)和田老师(垂垂老矣),我们王湾村都知道李老师种地踏实,但几乎整个陇城镇的人都知道他教书更踏实;在我求学生涯中,像李老师一样的老师也有,但真的为数不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给我们教“o”这个字母的情形,他的嘴俨然一个鲜活的“0”,每次一张嘴,我们就哈哈地笑了,他就气急败坏地拿尺子打我们,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带我们读,直到我们很严肃地把“0”这个字母准确地读出来为止。在启蒙老师的教导下,一年级两次中期考试、两次期末考试,我都是第一名。
我一直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老师一夸,学习劲头就非常大,就更加用功地学,形成良性循环。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有了扎实的基础,以后考试也许有闪失,但成绩基本都是稳定的。
就这样,从一年级开始,抑或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比较多,加上又想给家人表现、争气,所以,在往后的学习生涯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在我四年级时,刚从师院毕业后的王三虎老师来我们学校实习,给我们带数学,薄树民老师给我们带语文。五年级时,王老师给我们带语文兼班主任,薄老师则带数学,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我学习生涯中真正的贵人,因为我们王湾小学在王三虎老师那一届小升初考试时进入过全镇前十名,直到我前一届,这个记录也没打破。我们班当时只有十四个学生,要打破这个记录,真是天方夜谭。可是,那次考试简直就像个奇迹,我竟然意外地考了全镇第一名!
我家人在此之前一直没有重视过我的学习,总觉得考个班里第一名没什么值得特别庆幸的,但小升初考试后,不但给我了很大信心——我也有虚荣心嘛——家人也觉得我学习可能会有什么出路——那时,在很多人心中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个中师,出来当个老师。
薄老师和王老师以这样的名次把我送进陇城中学,我又遇上了蔡艾生、杨海奇等恩师兼班主任。当时陇城中学有十四个班,每个班七八十人,初中三年,考试也有过滑坡,但基本都是全年级第一、二名。期间,不能说我学习不用功——其实,很多学生学习都很用功——但更多的原因是遇到了好老师。
初升高前的十几次检测,成绩都很好,校长张宏建老师对我希望很大,信心满满地以为我们考进全县前十名,还让我做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考前我虽也很紧张,但更多的是自信。因我是山上娃娃,没怎么骑过自行车,当时马上毕业,感觉没有约束,骨子里的野劲就上来了,借了同学的自行车学,结果摔了一跤。记得那天下午考的是化学,开考半个多小时了,我的手还在流血。结果可想而知,考了第149名。到现在回家见到张校长,他都要骂我一顿。
到了一中读高中,我被分到了潘红玉老师的班里,欣喜的是,潘老师的班是全年级最好的班,同学学习都很好。那时我还年轻,总是争强好胜,第一次考试就名列前茅。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学习的天才,每次考试就像有神相助,迷迷糊糊就考个好分数,以致十一年下来,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天才,直到进入大学。
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我不但从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方面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学习成绩方面更是遇见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比如,记得第一次上英语课,几乎是全英语的,我根本听不懂,很多时候,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听不懂老师说什么,老师也听不懂我说什么。所幸大学不再是应试教育,回答不上来老师不批评,同学也不耻笑,但因此而来的心里落差是不可避免的。
再比如,上大学前我根本没说过普通话,故一到北京说话严重受方言影响,“买”、“卖”不分,我一张口,同学就大笑,到现在,我的口音和名字一样,去哪里都是被调侃的对象。刚开始,许是自卑心作祟,有几次甚至恼羞成怒,后来,人家说,我就自黑,结果不像原来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而是皆大欢喜,挺好。
就像上面说的,咱们农民、乡下的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北京读了几年书,渐渐地,慢慢地看起来也像个城里人了,但黄土镌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底气,则永远不会淡去,反而会随着岁月流逝,像一杯酒一样越来越醇香。
也许是以前的确有些底子缘故,大学四年过后,我很顺利地考上了我们政法大学本校的研究生。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在学习上也许真的有天才,但很多人都不是。不但学习如此,做事更是如此。只是,我们总是习惯于看到别人成绩,而看不到他背后的努力而已。
关于写作
关于业余写作,严格地说,我就是不务正业了。
本来我是学习法律的,一直从事法务工作,只是喜欢写作。我写过几篇文章,里面基本都提到过业余写作的事。今天在这里说,有重述嫌疑。但鉴于此次活动的主题主要是文学交流,我就大言不惭地再说一遍。
虽然去年我出了一本书——《回不去的故乡》——但严格来说,对于写文章,我仍然是个业余爱好者,只是这个爱好遇上了自媒体这个好时代,故一个小小的爱好才得以走进大家的视野,出于大家厚爱,才勉强算得上一点特长。
当然,无论哪一种爱好,能够发展成特长,取得一点成绩,肯定有个人的努力在里面。
按说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到现在,小学写的日记、周记我还保留着。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三虎要求我们写周记,那时我们都很聪明,就到处去抄,可是,那时的教育条件不像现在,课外读物的来源非常少,偶然间学校会给一个班发三四本《学生天地》,而我们家除了我大大的几本黄历和武侠小说外,也没有其他书,所以,我们抄得很艰难。一周一篇,没地方抄时,我就写一点家长里短和个人对生活的一点幼稚的感悟。
到了初中,蔡艾生老师给我们带了三年语文课,他对写作抓的很紧,除常规作文,他还让我们写更多的多种体裁的文章。当时陇中有个校刊《陇圃》,每学期都会举办作为竞赛,前几名的就结集出版。当时不管老师还是学校给我们提供的写作环境很好,可我个人的资质真的很差,就是所谓的语感和悟性不高。抑或是因为学习好点的缘故,故老师比较关照。孩子的虚荣心真是不可小觑呵,为了登上校刊,更为了对得起老师的关照,所以,我就很用心地去写。遗憾的是,初中三年写的文章,依然停留在勉强看得过去的水平。
尽管初中三年写的文章水平一般,但就是那三年,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大,可以说,如果没有遇见《陇圃》和蔡老师,我今天也没有闲来写作这个爱好。
到了高中,除了按时完成作文,我写过很多日记。那时写日记,主要是心灵的独白,或许与青春相关吧,就给自己心灵找个出口。
高中之前,我基本没有离开过家门,进入高中,我一下子回不了家。就像几年后我又去北京读书一样,一时半会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各种情绪泉涌而来,而我爸妈生了五个孩子,加上电话费很贵,故无法向爸妈倾诉,所以,我就每天写日记。高二那年,我家里出了涉及刑事的案,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那段时间我大大常来县城,看到家人可怜的模样,心里几近崩溃,于是,所有的爱恨情仇便全部落于笔端。
高中三年虽然没写出什么好文章,但让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京。
进了大学,大家都报社团。可是,在多才多艺的同学中,我是在没有什么可以展现的。尽管什么也不会,但好歹也得加入一个啊,所以就加入了几个文学社。进去以后也没写出什么文章来,直到后来知道可以向校报投稿。
虽然从小学校开始,包括日记断断续续地写写了一百多万字,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基本都是2015年及之后写的。
我说过,也许是我命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总会遇见贵人。
在2015年,我又遇见了人生的另一个贵人。他是一位老乡,也是咱们秦安人。他翻看了我博客上的一些文字,竟然说张爱玲在世也不过如此,动员我赶紧把文章发表出去。我自知老乡那么说纯属给我打气,鼓励我,但在他软硬兼施的督促下,我的确写了一些文章发表在报刊和杂志上,这给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北京,我是做法律工作的,单位距离家很远,基本上从南到北穿过南北五环,上班平时很忙,上下班要赶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2015年写出来的将近二十万的文字,基本都是在上下班途中用手机在车上敲打出来的。
虽然写了一些文章,但无论能力还是经验,我从未奢望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书。
然而,人生无法预期的事太多,惊喜总是以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出现。一天,我将自己的文章发给圈内一位策划人陈景丽女士——也就是我书的策划人——她看后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当书稿等事宜准备就绪后,费用问题又凸显在我面前。这时,又有一位贵人出现,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将从2016年3月份之前的文章中选出来的六十多篇散文结集出版,也就是《回不去的故乡》一书。这本书,有写其他题材的,但写家乡比较多。
回顾我的写作道路上,支持我的人不胜枚举。今天在座的我的老师和亲友们都在不断输送我动力和能量,鞭策和鼓励我继续在写作的道路上不停歇;还有我的文友、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无时不刻给我精神的支柱。所有这些,都让我有强大的基础和后方,给我力量。
我是个恋家的人,如今又在京那样的大城市漂泊,幸福之外,也有一些辛酸,当这种感觉没法释放时,就写成文章,包括我的亲人、我的家乡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一切。
今天,能和大家坐在这里,并非因为我写的有多好,而是我遇到了好时代,更重要的是老家人厚爱我,这点,在我卖书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强烈。如果说以前写亲人、家乡完全是因为自己对于家乡的钟情,现在写家乡,也有了出于对家乡及家乡人感念的成分。
最近几年,但我个人能力非常有限,当我小的时候经常幻想长大后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可长大了才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咱们老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最近几年发展又特别快,当我发现用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家乡时,眼前豁然一亮。虽然我写的也不好,但至少有个平台,所以,我就常挖掘一些老家题材,尽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的家乡走出去。通过两年多写文章做公众号的经验,我觉得多少还是有点作用。
不管以后工作多忙,我都会坚持去写,宣传家乡,让我祖祖辈辈生活的过得地方变得富裕、美丽,这是我该做的,也是我想做的。有了这个方向,也有了从小生活、读书给我的禀赋和底气,我便会坚持下去。
这也是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今天囿于时间,就给大家分享这些浅薄的经历。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和大家继续携手前行。
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五年级四班的丑小鸭。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是《弘扬民族文化,争当美德少年》。在这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全国上下正在开展争当“美的少年”的活动。这是胡锦涛爷爷在给少先队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争...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七夕了呵。若非前几天闲聊中朋友提及,繁碌差一点让我忘记了这个节日的到来。我向来注重仪式感,原因无它,仅仅为了让自己日复一日的光阴在某个时间节点能与众不同,进而给自己一个比平日多些深情厚意的契机。故而,...
搬至亦城将近一年了。直到这里,才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在京城有了个安稳的落脚处——尽管房子依然不是自己的,依然只是暂居。可是,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还有什么能够真正属于自己呢?在动荡的年月,只...
一直想对爱情的三个阶段:选择、交往、分手的现象进行分析。但回头一想,这是个多么重大又多么庞杂的主题呀,全方位分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信手先写冰山一角再说:此篇文章仅对对交往中的现象作分析,选择与...
三姐说:“王茜华这样的女人,有着斯琴的天然特质,容易走进角色,一定程度上她在表演她自己;在《当家的女人》中演绎的那位一心靠勤劳致富的现代农村女性,与斯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自己没看过《当家的女人》,...
下班到家,已是晚上九点。踏入亦城小区的时候,一弯新月当空,倾洒下来的清辉把四周照得温婉可人。这如水般朦胧的清辉,携同地上昏黄的路灯,似乎要把人融化薄如蝉翼的衣衫,跟随灵魂飞舞的方向披散开去。大地不语,...
之第一章第二节又看了遍时间,已是五点三十五分!事先约定五点半吃饭,都过了五分钟,说不定那孩子早就在里面等着。我是长辈,还要做东,怎么能迟到。我看看手机,又环视一下四周,两道人流不止,走过来的女性,无不...
编前语这篇文章还是2011年底写的。至今,将近四年过去,心中的老师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老师,好像一直未曾改变;而我早已不是当年象牙塔中那个单纯的女孩,已被三年的职场生涯打磨锻造地不似纯真模样。从八岁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