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我和三意社的缘分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发布于 2024-10-10 09:16:05 36 浏览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

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天电影或者央视春晚中接触到的“戏”也大多与秦腔无关,更多露天电影中的“戏”不是京剧就是评剧,不是曲剧就是豫剧,不是越剧就是黄梅戏,每年央视春晚中的“戏”大概也差不多……

比如,京剧电影《铁弓缘》《白蛇传》《打金枝》,评剧电影《杜十娘》《杨三姐告状》,越剧电影《五女拜寿》《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剧电影《卷席筒》、豫剧电影《花木兰》《七品芝麻官》和1985年央视春晚豫剧节目《老牛接班》(表演者:虎美玲、小香玉、王全真),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眉户剧电影《屠夫状元》《梁秋燕》,而秦腔电影有印象的大概就只有《生死牌》和《火焰驹》了。

只是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戏迷们的耳濡目染才让我慢慢地喜欢上了秦腔。虽然这种喜欢只能用“淡淡”一词加以形容才更加准确,虽然这种喜欢绝不至于逢戏必看——就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和三意社这些天花板级演出水准的秦腔剧团每次来近若咫尺的县城兴国文化广场上演出,我也不一定会看上一两次。

但是,我会关注演出剧团每次演出之后在广大戏迷和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反响与口碑。

例如,去年4月中旬秦安桃花会期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团演出时的众多失误和负面反响。再如,今年4月中旬百年秦腔老社——西安三意社在秦安桃花会期间的成功演出与良好口碑,尤其是最后一晚特别编排的综合晚会结束散场时,剧团领导携全体演职人员那长达7分钟的谢幕和舞台下无数观众那久久不愿离去的情景,更是让我未到现场却依然身临其境,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几天后,我因此还写下一篇评论《如果有缘,我们明年还会再相见》。

《陕西秦腔艺术报》由陕西秦腔艺术研究会、陕西秦腔博物馆、西安交大博物馆合办,此为第37期正面


文章在我的个人公众号上发布之后,点击率自然是比较高,不仅受到了平台的推荐,还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好评。

那几天,也许是受到此次演出和自己文章影响的缘故吧,我还真的喜欢上了百年三意社,尤其是以三意社掌门人侯红琴为代表的一批名家名演之秦腔唱段,比如侯红琴在《玉堂春》中扮演的苏三,在《火焰驹》中扮演的黄桂英,还有马路路在该剧中扮演的丫鬟,杨升娟在《周仁回府》中扮演的周仁,屈苏红在《安国夫人》中扮演的安国夫人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清风徐来增凉爽,为遣情丝赏秋芳。花园里边眼界广,胜似那整日守闺房。满园花儿齐开放,绿树阴浓细草长。你看那虹似胭脂白如雪霜相辉映,处处争妍簇簇堆锦暗生香。

这一旁碧玉生寒仙人掌,那一旁娇容带醉秋海棠。木槿花儿并蒂放,白兰花一朵朵开的赛琳琅。这丛花儿无俗状,它可以与雪中寒梅雨后晚菊比容光。依我看姑娘比它还俊样,芙蓉出水胜淡妆……”

这段出自秦腔传统戏《火焰驹·表花》中的经典唱段,不仅唱腔婉转动听,而且戏词也充满诗情画意,优美极了!我岂止是喜欢听,还喜欢学唱呢!

不曾想到,十几天之后,我的微信忽然来了一条添加好友的信息,一看是通过微信扫一扫添加来的。出于客气,我二话没说便通过了添加申请,没想到他随即给我发来一串作辑的表情和“三意社刘××”,后面还附有联系电话。

“谢谢老师的添加。”一句寒暄之后,刘老师又夸奖起了我:“老兄文采斐然!”并附上几个大拇指,以示夸赞!

“老师,晚上好!您在三意社工作吗?”我试探着问道。

刘老师显得很客气:“对,感谢您对三意社的关注与厚爱!”

“我瞎写的,老师您过奖了!”我自谦着。

“不过,写这篇文章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三意社的关注与厚爱!”

“三意社在秦安最后一晚的演出的确太让人感动了,尤其是三次谢幕。”

“正如网友所说,央视都没有出现过这一幕!”

和我在文章中说的一样,和刘老师聊天时的话语同样是我的肺腑之言!

“承蒙秦安人民爱戴,感恩!”

“有机会来西安联系!”

“那太好了,非常感谢刘老师!”

之后,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刘老师是三意社侯红琴老师的助理!

第二天上午,刘老师又给我问安了。

“老兄,早安!”

“您写三意社的那篇散文,可以安排让在陕西秦腔艺术报上发一下吗(无稿费,赠阅几期报刊)?”

刘老师忽然向我邀约起了那篇文章来。

“好的,非常感谢……”

……

自此之后的几个月,我和刘老师也因为文章的修改与发表一事联系过几次,但因为好久不见下文,以为发表没啥希望了,所以就再和他没有联系过……

谁知,约摸四个月之后的一天下午,刘老师忽然给我发来了电子版《秦腔艺术报》以及刊登在其上的我的文章《如果有缘,我们明年还会再相会——观三意社秦腔演出后随感》,我知道,这个副标题是编辑老师发表时自己加上去的。

不过,想想也是,我在公众号上发布时写的是“评论”,编辑老师在报纸上发表时写的是“随感”,大同小异,无妨大碍。

的确,我和三意社还是挺有缘份的!在匆匆忙忙忙中因为感动顺手写了一篇文章,在茫茫人海中又找到了“回音(知音)”,在偶然中添加了助理老师,在也许是全国唯一的一份秦腔艺术专业报刊上发表了拙作,让三秦大地乃至全国各地更多的戏迷和秦腔爱好者看到,也算是我为宣传百年三意社尽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你说我们这不是挺有缘份的吗?

当然,正如我在那篇文章中所期待的那样:“如果有缘,我们明年还会再相见!”

但愿,在明年的秦安桃花会开幕之时,我们秦安人民还会和百年三意社再次相见,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戏唱得好,更因为正如网友们所说,三意社有“三意”——演出高度“注意”,艺术高度“创意”,百姓高度“满意”。

何况,我和三意社还这么有缘呢?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