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意社的缘分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
学姐王托弟的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收到了。扉页写道:
请学妹马丽珠雅正。
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
初见王托弟学姐,是高考誓师大会期间,她作为优秀的在京学子之一,受邀来参加动员大会。
那时坐在台下,对于她的认识仅仅是不到一小时的遥望和让人觉得她整个人都有意思的言谈。
“怀才就像怀孕。”这句本身没有任何不妥的话,可能是那时候的我们都太小太羞涩,竟然在托弟学姐说完都忍俊不禁。
动员会最后是我们的自由发问环节。
当时有人问:“考试时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应该怎么办?”
很清楚地记得这个问题是托弟学姐回答的。我本以为她肯定有诀窍解决这个愁煞人的难题,没想到她的回答竟然是:“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多么干脆自信!
敢这么说话的学生,我想我们都懂。因为,考试时间够不够用完全在于平时的功力,无关于时间多少。当时,我突然觉得这个端庄且富有灵气的、坐在一排男士精英中的唯一女生,一支独秀傲然般让人着实歆羡。那个时候,总认为自己也即将成为如他们一样的人,便将更多的言辞潜藏下来。
动员会结束后,不得不离开会场。
不知道走出门的那几秒钟想到了什么,又不自觉地折回来专程跟托弟学姐去打招呼,礼节性地相拥,并简单地寒暄。
不过,后来终于没能去北京上一所入流的学校,终于没有以我所期待的方式跟托弟学姐再见。每想到此,遗憾如潮般涌上心头,让我不敢再多做回想。
时光辗转。后来,我也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忙碌着自己,穿梭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轨道里。我想,托弟学姐也许已然在京城的某个地方熠熠发光,而这一切好似被默默碾碎直至模糊。
当时,大学朋友圈子里号称“四人帮”的“冯瑭”(有故事有酒,有空再叙),合计着组建一个读书社,还要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我想除了我,大家都是真正地热衷于文学吧,我则更关心的是如何能把报纸办得火起来。我当时给读书社起了个自认为很好听的名字:墨源读书社。我把我们讨论读书感受、畅谈言论的地方命名为“悦然亭”(最近开微店,给店铺起名字为“悦然亭”,完全是为了怀念那个时候充实有意义的日子)。办报纸,文章是根本,有了好的文章,报纸才有可读性,才能站得稳脚跟。于是,我又想到了托弟学姐。
有幸再次认识托弟学姐,感受其斐然的文采,得益于校内社交媒介“人人网”。
记得我申请了自己的账号后,便将良师益友都请入自己的好友行列。凭着高考动员大会的记忆,我输入了“王托弟”三个字。看头像,真的是她!我如遇故知般兴奋地点进她的空间,浏览着她的生活点滴,搜寻着各个可以引起共鸣的聚焦点。
那个时候我常说:“幸福就是静观文字流淌。”是的,读托弟学姐的文字,就是这种感受:字里行间里载满着一个殷实又深邃的女子的美,那是一种大美。
主动叨扰了托弟学姐,说了报纸的事和自己简单的想法。她没有多说什么便爽快地答应发给我文章,说报纸印好给她看即可。她当时作为我的“特约撰稿人”,做的是福利:没有任何稿费,只有源源不断的漂亮文章。
那不是一句感动和感谢就能表达清的。
全身心投入办报纸的那段日子,跑过无数次的印刷社。为了尽快出版,也为了以最合适最美的方式呈现,我一遍遍地读了大量各种体裁的来自不同人的文章。那时候的我,疲惫不堪却又有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一定要出版,一定要办好。
托弟学姐的文章,总会在我最困乏的时候使我打起精神。或许,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吧。
因我个人不懂学问,也不会做文章,故审一篇篇要出版的文章,我的标准就是用心去读,哪篇文章读完一句还想让我读下一句,有咀嚼的欲望,我认为就是好文章。说白了,我审文章就是靠感觉,当然,我的感觉是负责任、是靠得住的感觉。
托弟学姐的文章就给我如此的感觉。
那时候,每期的版面安排很是费心,不过几乎头版安排的都是托弟学姐的文章。当然,我绝不因人情,只因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我喜欢,大家也喜欢。
就这样,报纸终于渐渐走上了正轨。
时光快过了我可以感知的频率,一晃已毕业四年。一天翻微信时看到一篇写“耕读第”的文章。一来,老家的大门赫然三个字就是“耕读第”;二来,看到作者是“王托弟”,便想会不会是那个托弟学姐呢?怀着这种心情,我点进去读着刻画深入的文字和文章最底部附有作者照片的简介……
又一次的不期相遇让我倍感欣慰。网络的发达让世界变得好小好惬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瞬间拉近许多。从评论者口中得知,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一书二十多万字,是一年以来托弟学姐在地铁、公交上辗转中敲打出来的。对于我来说,无疑一束光照进了心里,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加了她的微信求得了这本书。兜兜转转这些年,我想,缘分不就是如此么。
托弟学姐是一个站在高处的女子,读着《回不去的故乡》,感觉这是对她是最好的诠释。
如果再次进京,我一定要登门拜访,与学姐好好见个面,请教请教文字,或者吼吼秦腔共叙故乡情。同时,祝愿托弟学姐的文学路走得越来越远。
作者简介
马丽珠,甘肃天水秦安马川人。标准的九零后,喜欢读文字,喜欢涂鸦,相信生活永远还是快乐多。
以前,老实说,我并不是怎么喜欢看戏的,尤其是秦腔,一则因为它习惯于“吼”,唱腔太粗犷;二则因为它总是喜欢“哭”,剧情太悲愤。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剧情。何况,从小到大,我从露...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七夕了呵。若非前几天闲聊中朋友提及,繁碌差一点让我忘记了这个节日的到来。我向来注重仪式感,原因无它,仅仅为了让自己日复一日的光阴在某个时间节点能与众不同,进而给自己一个比平日多些深情厚意的契机。故而,...
搬至亦城将近一年了。直到这里,才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在京城有了个安稳的落脚处——尽管房子依然不是自己的,依然只是暂居。可是,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还有什么能够真正属于自己呢?在动荡的年月,只...
一直想对爱情的三个阶段:选择、交往、分手的现象进行分析。但回头一想,这是个多么重大又多么庞杂的主题呀,全方位分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信手先写冰山一角再说:此篇文章仅对对交往中的现象作分析,选择与...
三姐说:“王茜华这样的女人,有着斯琴的天然特质,容易走进角色,一定程度上她在表演她自己;在《当家的女人》中演绎的那位一心靠勤劳致富的现代农村女性,与斯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自己没看过《当家的女人》,...
下班到家,已是晚上九点。踏入亦城小区的时候,一弯新月当空,倾洒下来的清辉把四周照得温婉可人。这如水般朦胧的清辉,携同地上昏黄的路灯,似乎要把人融化薄如蝉翼的衣衫,跟随灵魂飞舞的方向披散开去。大地不语,...
之第一章第二节又看了遍时间,已是五点三十五分!事先约定五点半吃饭,都过了五分钟,说不定那孩子早就在里面等着。我是长辈,还要做东,怎么能迟到。我看看手机,又环视一下四周,两道人流不止,走过来的女性,无不...
编前语这篇文章还是2011年底写的。至今,将近四年过去,心中的老师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老师,好像一直未曾改变;而我早已不是当年象牙塔中那个单纯的女孩,已被三年的职场生涯打磨锻造地不似纯真模样。从八岁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