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谁说端午节不能快乐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发布于 2024-08-14 16:23:33 55 浏览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就越来越让人过得“堵心”了。

何以见得?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好像成了“文盲”,一“快乐”就好像成了“另类”,好像不说句“端午安康”就学识浅陋、没有高深的文化似的。

笔者发现,这应该是源于一条八年前(2016年)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大量转发的一个叫杨广宇的“非遗专家”兼教授的“科普”网文:

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汩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当今的社会,读书的人不多,读微信的人多。这条所谓的“科普”微信在网络上一出,便迅速走红和普及。试想想,谁愿意把自己纳入“没有文化”的行列?既然连“专家”都说端午节不能“快乐”,那就当然不能“快乐”了。中国人有强烈的从众心理,于是乎,朋友圈中一片“端午安康”之声,一时间,“复古”之风俨然甚嚣尘上……

对杨广宇教授的“博大精深”我不存疑问,但对他端着架子上纲上线、危言耸听的行为实在不敢苟同!

打我能记事的时候起,端午节就一直是个快乐、喜庆、祥和的节日。像我们秦安王尹老家的包粽子、吃甜醅、搓彩线、佩香囊、折柳枝、挂艾草、走亲访友……

还有南国的赛龙舟、挂菖蒲、食粽子、放纸鸢、拴五色丝线等,哪一个不是心情解畅,其乐融融,哪一个不是充满欢声笑语?

如今,这种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快乐,忽然间被人扫了“盲”,心头就像落了一个苍蝇,横竖不舒服。

也许“有文化”的人会告诉我说,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要庸俗地把它变成“粽子节”。好吧,既然“文化人”要追溯端午的来历,我们也不妨来补补脑。

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重五节、浴兰节”等,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一个。“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战国末期楚国爱国诗人);二是纪念伍子胥;三是纪念孝女曹娥;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此外,还有“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最有据可考的是“图腾说”。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所处的时代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即使明明知道这个传说不可信,也愿意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注入一些凄美的浪漫的元素,以慰藉他的爱国情结和忠君情结。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不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曹娥,抑或是恶日驱避、夏至斗草,古人可从来没有说过端午节不能“快乐”!

再来查一查古籍,我们的祖先们喜庆过端午的习俗自古有之。

唐代李隆基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权德舆的“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殷尧藩的“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日》;宋代苏轼的“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晏殊的“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端午词·内廷》);清代朱绂的“两岸人声笑不休,满河箫鼓闹龙舟。日斜画舫归何处,撑过官庄古渡头。”(《竹枝词》)等历代众多文人的诗句都无不写出了当时的人们在过端午佳节时的那种喜庆、热闹、快乐、祥和的气氛。

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从来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等习俗,其主题一是为了趋利避害,消灾减难;二是为了欢庆快乐,增进和谐。

而今人却总是一味地拿纪念屈原说事,说什么端午节只能互祝安康,是绝不能互祝快乐的!只因为这是“非遗专家”和“教授”说的。只因为别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也就这么说(当然,说句实话,有时连我也出于礼貌或碍于情面,明知这种说法不对却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故这里我也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说难听一点就是不长脑子,盲目瞎跟风、装高深而已!殊不知,真正的文化可不是装出来的!何况古人过端午节也是如此喜乐祥和,没有那么多的禁忌,我们今人又何必自寻烦恼、作茧自缚呢?

我们再来看看那个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

笔者上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下面倒是有两位杨广宇:一个是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概率论的研究生导师,另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讲师,这个讲师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还曾经受国家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过。 

可是这两位似乎都跟“非遗”没半毛钱关系,而这位搅动风云的“非遗专家”在百度上却查无此人。网上曾经讨论得热火朝天,可这位杨教授无论是要解释还是要辟谣,却始终没有站出来吱上一声!所以网友们认为,这位“非遗专家”杨教授应该只是一个虚拟人物。

我们更要听听那些有名有姓的真正的专家是怎么说的:

温州民俗学会会长金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州人一般称农历五月为“恶月”,因为这个月气候恶劣,流行传染病多。根据温州人的传统,一般是不会在农历五月结婚、建房、搬家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端午节给大家祝福“安康”“平安”是没错的。但端午节也是个快乐的节日,如果不能在端午节祝福“快乐”“幸福”,这明显是不对的。虽然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而来,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撞蛋、挂香袋、包粽子、吃薄饼、猜灯谜、喝雄黄酒……这些都是让人快乐的。

民俗专家王娟: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依据,跟“恶日”也没什么关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还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有媒体炒作,有位不知其来历出处的非遗专家杨广宇,说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安康,结果成了网络里流行的帖子。这位专家之说并无依据。古人说端午快乐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在端午‘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快乐在端午,连诗圣杜甫都有诗吟诵皇帝在端午赐衣的快乐。”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宋俊华教授在接受《信息时报》采访时称:“端午节最初诞生是源于人们用很多活动来祛除邪祟,来避免生病。而纪念屈原等传说是后来与这个传统结合起来的,所以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祈求幸福生活而产生的节日,在端午节说‘快乐’并没有错。”

文化民俗学者宋颖在《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一文中有一段论述很值得我们反思:“端午节有漫长的流变,其中有丰富的民间信仰成分,不要因为某一个时代的某一种观念,就无视这些流传已久的习俗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

还有不止一位学者也提到,端午并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而且,纪念古人的习俗,也只是整个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国务院规定,从2008年开始,端午节放假一天,让在工作中忙碌的人们能有一些闲暇走亲访友,放松心情。如果硬是要让大家在端午节都“沉重”起来,恐怕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问题上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典范,始终以国家的兴亡、黎民的疾苦为念想,终身追逐“美政”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他出自肺腑的呐喊。如果他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为了祭祀他而不能“互祝快乐”,整天绷着一张严肃、沉重抑或是哭丧着的脸,他九天之上的英魂还会安息吗?他还能欣慰起来吗?

所以,端午节我们不仅要“安康”,更要“快乐”。那就让我们从今以后过端午佳节时都“快乐”起来吧!“快乐”是最美好的祝福,“快乐”无人能够拒绝!!

最后,我将自己曾经写过的一首《七律·端午感怀》送给大家,祝读者朋友们端午节快乐,万事如意!

粽子飘香端午时,枣甘米腻裹相思。

门头柳叶含羞笑,襟上荷包为子痴。

彩线根根驱疫害,龙舟只只赛安宜。

人间自有真情在,汨水滔滔万代祺。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我的端午节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看龙舟的美好日子。还可以带着一家人出去旅游赏风景,如果实在哪里都不想去的话,还可以在家约上几个牌友,打打麻将,这些都是这个构成这个端午节的一...

随笔 爱在幸福就在 爱在幸福就在 ⋅ 1年前 (2023-10-18)

难忘,那童年的端午节

难忘,那童年的端午节文/知音情怀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瞧,还未到端午节,班上的孩子们已经在胸前佩戴上一个个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小荷包,手腕上也缠绕上一根根漂亮的五色绳!走在大街上,远远的就能闻到...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年前 (2022-06-21)

胥小蕊|儿时的端午节

   蓦然回首,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端午是纪念的节日,纪念的是壮怀激烈的屈原。元代文学家舒頔《小重山*端午》写到: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

随笔 清心 清心 ⋅ 3年前 (2022-06-04)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