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活着》 ——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守与热爱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发布于 2024-07-24 17:45:10 44 浏览

早就听说余华的小说《活着》影响很大,获奖无数,受人追捧,却一直未能如愿去细细拜读。书买了也不过是束之高阁。只是在近日,我才有幸一睹她的风采。说来也怪,我竟然一口气差不多读了两遍。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纨绔子弟”。不但不求上进,还既嫖又赌。整天混迹于青楼和赌场。他不顾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的苦苦劝告,夜晚在赌场竟然叫人抬着把她扔到寒冷的大街上。在和龙二赌博时,被龙二一伙设局下套,输得不仅血本全无,而且连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田产和宅院也都搭进去了,更气死了对赌博早已金盆洗手的他爹,无奈只好和他娘、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一起搬进了茅草屋,又厚着脸皮从龙二那里租了五亩地,想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一家人。

福贵在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荣华富贵之后,终于沦落成了一个见了龙二都要叫“龙老爷”的一介平民。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娘是这样经常开导他的。可命运并不眷顾他,他那住在城里的米行老丈人一气之下派人将女儿家珍接回了娘家,他差点又成了一个光棍。好在老丈人也不计前嫌,家珍生下儿子有庆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身边,可不幸的是娘又染上了重病。为了给她治病,他带着妻子家珍从娘家拿回的仅有的两块银元去县城找郎中。晦气的是,他因为和县太爷的仆人打架,竟阴差阳错地被国民党大兵给抓去当了拖运大炮上前线的国军。

这一去便是两年,他还差点死在了战场上,幸好做了解放军的俘虏,拿了解放军发的盘缠才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俗话说:“麻绳常挑细处断,厄运专拣苦命人”在福贵离开家之后的两年里,家里灾祸连二连三。他娘不仅早已病故,女儿凤霞也因发高烧而变成了哑巴。由于家里实在太穷,无法养活这几张嘴。福贵和妻子家珍又差点将女儿凤霞送给了别的人家……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那些年,福贵一家和村子里的队员们开始砸锅煮钢铁,吃起了大锅饭。还好,要不是家珍认识风水先生,他家早就被烧成了灰,成了社员们煮钢铁的地方。让福贵更揪心的是妻子家珍还得了治不好的软骨病,上小学的儿子有庆学习也不咋争气。最愁人的是又赶上了大灾荒年,一家人食不果腹,度日如年。从一开始挖野菜、吃树皮到最后竟然连野菜都没得挖了……饥饿与贫穷成了他们“活着”的最大威胁!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让夫妻俩最最痛苦的是他们的宝贝儿子有庆被学校骗去给难产大出血的县长太太抽血时给无情地抽死了……

女儿凤霞长大了,也该给她找个人家了。夫妻俩要求也不高,只要人好就行。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搬运工偏头二喜。婚后小两口倒是恩恩爱爱,可谁能想到一年后当凤霞生产时不幸也由于大出血而死,幸好保住了儿子“苦根”。

好一个命运多舛的苦命人!妻子家珍终究还是被病魔夺去了性命,偏头二喜不久也被水泥板夹死在了工地上……

自此,福贵便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日子虽说过得清苦,却也开心。可好景不长,苦根还是在大口大口吃豆子时被撑死——正如福贵所说,不是苦根嘴馋,终是贫穷害死了他的命。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日子也不长了,谁知日子一过又过了这些年”福贵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亲手埋葬了爹娘、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和外孙苦根……但他并没有在无情的命运打击面前绝望、死去,仍然选择安静而又“坚强”地活了下来。

对于如何“活着”,福贵可谓深有体会:“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是的,他最后还是活了下来,为了给自己有个“说话”的伴儿和干活的帮手,他又给自己买了一头和他一样年老的老牛,同样取名叫“福贵”。

纵观福贵大起大落、多灾多难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其中的根源何在?病因何在?

外媒的一些评价似乎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德国日报》:“福贵单纯的世界观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后,仍然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中国的战争、‘大跃进’直到文化革命,这些灾难给个人带来的后果被福贵看作无名的命运的打击,读者如果不相信类似讽刺和陌生化的手法,应该佩服化解了困难,在晚年落寞的生活背景下孤独的,但并不寂寞的主人公:这就是‘活着’”。

美国《时代》周刊:“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是的,福贵的苦难一生及其家庭成员接二连三的变故,除了其父子嫖赌导致家族败落等个人因素之外,更多的又何尝不是他们身处的那个不幸的时代所造成的呢?

这好比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只只微不足道的小舟,而时代正是我们脚下的这片浩瀚无垠的大海和头顶的暴风雨。当狂风暴雨无情地袭来、大海汹涌澎湃之时,你能保证小舟不被大风大浪掀翻吗?

因此,福贵的苦难便是那个时代的苦难,福贵的悲剧同样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值得欣慰的是福贵并没有被那无情的命运打垮,他也并没有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有多么的懂得坚强。他也会软弱,也会哭泣,也会妥协。他渺小如一粒尘埃,时代的风雨随时都有可能把它吹在哪里就落在哪里,但它就是不会湮没——习惯了命运之神的无情无义,那就在命运之神的淫威下随遇而安,好好地静静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余华的《活着》这篇小说给我们的最大的思想启迪。

“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到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立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同样召唤着读者。”美国《明星论坛报》同样说出了我的想法。

但我说,这个结尾不仅“令人难忘”,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这“广阔的土地”不正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古老、深沉、博大、隐忍、神奇的生活着的大地吗?这“结实的胸膛”不正是像福贵一样历经生活的千锤百炼之后仍然正直、善良、坚强、纯朴的生活着的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吗?

“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家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是的,有召唤就有希望,有召唤就有热爱,有召唤就有未来。无论黑夜有多么的黑暗,但它终将会成为过去,黎明终将到来,光明终将洒满大地……

《活着》在构思上和写作手法上也独树一帜。余华不同于一般作家通常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作品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并深深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色彩,而是另辟蹊径,以主人公福贵向一位年轻的故事搜集者讲述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回忆中的一生。虚实景结合,明暗线穿插。语言凝练而朴素,笔触简单而强烈。故事讲述更是娓娓道来,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

小说在写法上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比喻手法和环境描写的妙用上。

比如作者将“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时的样子比作“水面上掀起的波浪”;将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比作“布满田间的小道”;将“胖妓女走路时的两片大屁股”比作“挂在楼前的两只灯笼,晃来晃去”。

又如“我重新站起来,像只瘟鸡似的走出了青楼”、“脑袋里空空荡荡,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有庆正在长身体,没有粮食吃,人瘦得像根竹竿”、“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的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这一个个比喻句,不仅十分恰贴,而且生动形象,简练有力,绝不拖泥带水,令人拍案叫绝。

环境描写同样寥寥数语,便能精准地渲染气氛,烘托情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如在写儿子有庆生前经常走过的小路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福贵在遭受丧子之痛、睹物思人时那无比悲凉、无比苦痛的内心世界。

在描写福贵亲手将凤霞和有庆埋在了一起之后的天气时,作者写道:“那时雪停住了,阳光从天上照下来,西北风刮得更凶了,呼呼直响,差不多盖住了树叶的响声。”寥寥数笔便将福贵失去儿女们时那麻木的心理、冷漠的世态、苦难的人生烘托得淋漓尽致,也暗示着他更加悲冷、凄凉的未来。

描写福贵讲述完家珍死后的情景:“四周的人离开后的田野,呈现了舒展的姿态,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在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片片光芒。”

在经受了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福贵内心的悲痛已然没有了,这是麻木之后的平静,是大悲大痛之后的与世无争,如同“夕阳之中如同水一样泛出的片片光芒。”“福贵的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我分不清是悲凉,还是欣慰。”是的,心如死灰,也如止水,剩下的便只有波澜不惊了。

至于小说结尾之处,如前所述,就更加精妙了。

此外,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等诸多方面都特别符合人物的身份,也很能准确、传神地表达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让读者随作品中的人物而同悲共喜,融为一体。

余华的小说《活着》后来被名导张艺谋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据说还获得了国际大奖。葛优饰演的福贵和巩俐饰演的家珍等银幕形象也很突出,整体观感还算不错。但电影版《活着》对原著的改编太大,小说中的许多情节不仅未能真实再现,还加入了一些未有的情节,如福贵落难之后以演皮影戏为生、儿子有庆被春生的车给撞死等都是原著中所没有的,而作品中众多的“田园生活”几乎就没有出现,这与福贵落难后沦落成为无数个生活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最低层的贫下中农身份显然是不相吻合的。虽然是改编,可以理解,但也不能不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缺憾。

其实,余华的《活着》拍不拍成电影都不重要,如何改编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小说《活着》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电影,它无声地放映在每一个喜欢它的读者心中,它向人们诉说着我们这一个个裹挟在时代大潮中的小人物“活着”的真正要义——对生命的坚守与热爱。没有对生命的坚守,福贵或许早已经跟随逝去的亲人们而去;没有对生命的热爱,福贵也根本就活不到今天,就不会给“我”和我们讲述他那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

“人活着只要高兴就好,穷也不怕。”家珍的话似乎给了我们以准确的答案。也正如作者余华如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泰⼽尔在《飞鸟集》中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还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我说人生就像是一场充满苦难的修行。但无论多苦多难,生活总还要继续。活着吧,只要活着就好!活着就是最大幸福,活着就是人间值得!

也许,这就是我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之后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2023.12.29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活着

活着/张乾坤出生之时四肢麻,父母担心看病去。花在我身数百万,不见好转已见难!十一上学学文化,自卑心里太重视,千天不到玩电脑。在家之时一心玩,从未离桌半步走。父债多多厂破产,破产之时他觉醒,练就一身肌肉...

杂谈 时间的回忆 时间的回忆 ⋅ 11月前 (10-18)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