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李志钰/心中的大地湾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03-01 22:41:01 624 浏览

我很自豪生活在大地湾这片热土上。

我们村子距离大地湾遗址只有三四里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是黄土高原的土丘和梯田地,还有改了道的河湾和大片的芦苇荡。

大人们常告诫小孩子说,芦苇荡深处有坏人,千万不能进去,但孩子们还是不听,钻进芦苇丛中,踏在黄土地上,尽情而野性地玩捉迷藏。

当时我们无法得知,在我们脚下踩着八千年前的文明,踩着八千年前的繁荣。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这里似乎毫无生机,或者只是神仙才能居住,那个叫李耳的仙人,骑着一头青牛,绝尘于漫漫黄沙。

然而就是在尘封的大地上,一个美丽的文明却诞生于此,美得让你的思维不由进入冥想状态。它就是大地湾文明,与你有关,与我有关,与黄河的儿女都有关。 

在大约8000年前,农耕文明就在这里诞生了,从四处狩猎到固定在一片土地上,是文明所迈出的关键一步,据说是从一只采集种子的妇女的手开始的。

摆脱野蛮人的代价,就是被牢牢地栓在土地上,一栓就是3000年。

当其它原始部落仍在飞弹逐肉和穴居于天然洞穴的时候,大地湾人已将神奇的符号(文字的雏形)刻在陶器上。

陶是步向文明进程的重要一环,文字则是文明的载体和灵魂。当大地湾先民将陶和文字合二而一的时候,你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无法承担这厚重的文明。 

面对这片支离破碎的高原,的确难以想象远古那充满魅力的、声势浩大的大地湾文明,竟然就发生在这遍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 

我不知道生活在8000千多年前的古人类,是怎么样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的。

在经历了风沙的侵袭、野火的焚烧之后,他们过着自种自给、狩猎和捕鱼的日子。一代代人死去,一代代人新生,以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繁衍下来。他们为了自下而上不断地迁徒,他们埋葬了亡故的先人,将使用过的各种器具完整地保留下来,无意中把生命的印记刻在了黄天厚土之上,刻在了不同历史的文化层面上,默默无闻地把先祖的智慧生脉地下。

编号为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测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

编号为F411的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副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试想,如果还处在落后的穴居时代,有必要造如此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吗?而相当于硬度100号水泥的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充分体现了当时生产技术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部落首领的高达与威严,也可以看出,距今6000年前,大地湾是一副怎样的繁荣景象。

我知道,考古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复制地球历史,更不可能复制上古时期人类生活。

在大地湾遗址之上,先民的智慧令人惊叹,其手工制作的精致饰品,可令现代工艺望尘莫及。考古不过是对史前文明的支解,是将文明用破碎残片拼着起来,然而正是这种支解和拼着,却让人对未知世界产生敬畏。

当8000年以前精致器物出土,谁还能固执以为中国夏朝仅为传说?

我心中的大地湾总是和中国历史紧紧相连的。

不要说中国上古时期,即使是近代史,也不过多是史稿记事,要知道生活比之文字记载丰富得多。众所周知,岩石记录了生物繁衍生息的历史,而那些无法形成化石的,亦或是即便形成化石的生物也不过是个例,从哲学上讲个例又如何解释一般?

在我心中大地湾遗址除惊叹于上古时期人类的聪明才智外,更让人感慨生命的短暂、历史的绵长。

人类起源至今尚未破解,大地湾遗址的发现让人对更久远年代充满幻想。距今八千多年的大地湾遗址,其陶器之精致,图案之华丽,造型之奇巧,色泽之鲜艳,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当大地湾轰轰烈烈地发展了三千年时,她的人文环境、社会制度及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按理说她应该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不知为什么,当它发展到了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却突然地消失了。

是什么原因使大地湾3000多年创造的辉煌毁以殆尽,只留下这沉睡在地下的残垣断壁。是战争?是瘟疫?还是自然灾害?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地湾人哪里去了?我的所思哪里去了?

我真希望能与上古时期的先知不期而遇,问他们这些问题。我更希望大地湾存在于很多的神话传说中,因为这个世界因有了神话,我们的心灵才不会孤单,这个世界因有了神话,我们的灵魂才有了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迷,整个黄土高原以神话般的姿态来讲述最自己,讲述这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它不会将自己包裹在肃穆和深邃神仙境地,它除了无声无息的染着它的河流(黄河)之外,有时也会伸伸腰,打个哈欠,让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

几年前,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打了个招呼,强大的西北风卷起数以亿吨计的黄沙直上白云之上,而且一路横扫过来,三山五岳根本不敢阻挡它的去路。黄沙一直刮到青岛,刮到北京,而且没有住脚,一直刮到了日本,甚至欧洲。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嗅到黄土的腥味。 

黄土之中裹着远古文明的气息,毫无顾虑地舞动着自己,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揉搓在一起,让其产生一种魔幻般的艺术效果,去亲吻大海,去亲吻雪山,去亲吻热带雨林,让我们再不必背上那历史的承重,和那文明的负担。

作者简介

李志钰  ,秦安县五营镇薛李村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复员后先后在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杂志社任采编、天水工作站负责人;中国经济导报甘肃记者站、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工作;现任秦安县潇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安县作家协会理事。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