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维|秦安先农坛与春场
在古代城市的格局中,坛庙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秦安先农坛是秦安老城中的一处,尽管坛和庙已经不存在了,可是作为地名依然被使用,如“农坛”“春场里”,而且先农坛与春场都与立春这一节气习俗有关。
先农坛是中国古代地方众多坛庙中的一类,起源于中国的原始信仰,是对山川、雷电等一些自然现象建神庙以祭奠、礼拜,不是单一的某种宗教,而是儒家的一种礼制。儒家的祭典礼制,自西周初期周公旦制礼作乐变得成熟,到汉代董仲舒吸收“天人感应”思想巩固成型。北京的先农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神农氏以及举行亲耕籍田典礼的地方。
和北京先农坛相比较,地方先农坛遵循着封建等级制度,面积虽然不大,却保存了祭祀活动最核心的坛、庙等建筑,还有庭院、戏楼等附属建筑。祭祀时有一定规格的祭文。秦安先农坛遗址位于县城的东南方、南小河河谷的凤山村,始建年代不详。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天水地区发生大地震,民宅、县衙、庙宇多处坍塌,损失严重。雍正初年,知县于鲸主持重修包括先农坛、历坛(又称北坛)和社稷坛(今丰乐村,俗称坛儿下)在内的众多庙宇。据《秦安县志》记载,先农坛有正殿三楹(即三开间),南北斋房各一座,有大门。现已不复存在。整个天水地区,目前保存较好的只有武山县的风云雷雨坛。
立春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习俗是农耕文化习俗的一部分,在全国各地的民间社会普遍存在,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祭祀农神(神农氏)的仪式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皇帝或地方主要官员带头参加,祈求丰收,是为“籍礼”,有重农、劝耕的良好意愿。
随着清朝的灭亡,近代思想的传播,官方的祭祀活动也随之停止。今先农街的西端(凤山大牌楼及周围)被本地百姓称为春场,旧时有三圣行宫,三圣即:东岳大帝、三圣母、镇江王行宫,香火很旺。春场原有二层阁楼式戏楼,上书“春台神化”四个大字,今已不存。旧时秦安县在这里举办“打春牛”(又称“耍春牛”)的活动,不过不一定是在立春这一天,而是在立春到“二月二”这一时间段。因为这段时间大部分处在正月里,属于农闲时节,期间还有上九庙会(玉皇大帝生日)、耍社火等活动。
“耍春牛”时,由九名演员上场:三名儿童,一名农夫,一名农妇,一个牛犊由二人饰演,一人头戴牛头面具,一人披麻袋片,又有二人持钹和小鼓伴奏。表演时,奏《急急风》后,农夫牵牛犊在过门《风交雪》伴奏下出场。过门后农夫接唱《春牛曲一》:
二月里来龙抬头,
打开圈门吆黄牛,
一吆吆到地里头,
忙忙耕来忙忙种,
一天种了二斗半,
还不见婆子来送饭。
农夫持鞭扶犁,边耕边唱。
奏第五遍时,农妇拎篮,扭舞上场,过门后农妇喊“老鬼来了”,并唱《春牛曲二》:
转了一回娘家挨了一顿打,
从今后再不敢转娘家,
你吃饭来我种田,
咱俩个商量早回还。
这是模仿劳动情景的表演,诙谐有趣,很有地方特色。笔者小时候曾听母亲哼唱过《春牛曲》,属于民间小曲,悠悠的曲调伴随着阳春暖洋洋的风吹来,久久难忘。
现如今在农坛,每年的春台戏仍然上演,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三,是秦安县城周边一年中最早上演戏的地方。而“耍春牛”的习俗还零星存在于社火表演中,不过已经和最初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纯粹是一种用于娱乐的游戏了。
“鞭牛”“耍春牛”等活动含有某种游戏的意味,是对耕田生活的戏仿,非常朴实和虔诚,是农民及其他阶层人士对诚实劳动这一价值观的确认、肯定。“人勤地不懒”“一勤天下无难事”“催马扬鞭自奋蹄”,这些谚语都是对于农民的劝告,是农民的座右铭。秦安县“耍春牛”情景剧中,对送饭迟到妇人的嘲笑,便包含了这层意思。
甘肃天水、兰州等地立春讲究吃韭菜饼、韭菜盒子。因为韭菜是时令蔬菜,又具有生发之气,最适宜在春天食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而勤劳耕作、不违农时,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上一篇: 安俊维|旅游业发展与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
- 下一篇: 安俊维|浅谈楹联报刊的美术编辑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秦安县王尹镇王家庙观音殿树龄1100年白皮松和侧柏树
七律.秦安凤山庙会观安万秦腔艺术剧院演出(新韵)
七律.秦安凤山庙会观安万秦腔艺术剧院演出(新韵)付福运安万秦声吼陇山,巴人下里乐翻天。黄河渭水乡歌伴,碧汉秋云月动颜。漫野桃林仙果笑,千家心眼凤台牵。瑟琴弦鼓入情境,今古悲欢如梦间。...
秦安小城一角
小城春色(秦安)
陇上小江南秦安的春天
秦安县葫芦河公园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