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 白衣寺
秦安境内的山系以葫芦河为界,河东皆为大陇山支脉,由六盘山延续而来,概莫能外。河西诸梁皆出皋山,即通渭辘轳山,与甘谷北乡、通渭东乡诸山同属一体,在葫芦河与散渡河之间,形成小长安岭(麻家湾梁)丶梨树梁、把龙山(即大神仙梁)、王铺梁(神仙梁)、新集梁(亦称小神仙梁)、大寺梁、西山梁、九峰山等等,延至西小河流域的诸山梁皆属此山系。其中小神仙梁由郭嘉镇邵嘴村始,由东南向西北蜿蜒六十里,于王铺周家岔村收尾,有源自范家山和连家湾的二水在此交汇,西流入散渡河。小神仙梁尾在周家岔余脉上有一小峰突起,玲珑险要,上建有龙王庙。此处谷底为青岩基座,溪流平缓曲折,风景清旷秀丽。民间有旧谚称小神仙梁:“吃的邵攀桂,粑的牛百对”,是言晚清时神仙梁的梁头邵家嘴出了一位知县叫邵攀桂,为邵家嘴人,梁尾出了一位大富汉俗称“牛百对”,为周家岔人,本姓王,因其家养有百对牛而出名。秦安北乡王铺境内有许多村庄以“岔”为名,所以,王铺又有“九沟十八岔”的说法。岔,就是高处山水分岔之地,考察这些以岔命名的村庄,其水大多汇入通渭散渡河或魏店显亲河,多数为倒流河。如贾家岔、郭家岔、崔家岔等等。王铺梁(即神仙梁)在王铺石碑儿分出一条一直通住郭集与甘谷北乡诸山相联,在梁家岘村有一高峰向西北伸延,是为周家岔梁,与小神仙梁尾平行,西延至通渭了中川、小河子。在周家岔中庄之上有一峰突起,当地人称凤凰山,上建有堡,有余脉落入周岔中庄,与小神仙梁尾的龙王庙隔溪而望,此地亦有明代古堡,残墙尤在,白衣寺则依堡而建,甚为古老,其来久远,寺院于去年新建,重檐歇山,彩绘华丽,旧貌不可复识。
记得十余年前造访过白衣寺,其寺为九十年代重建,寺院偏僻,院落为长条形,依地势而建,殿宇也较简朴,塑有白衣菩萨像,询之当地父老,有言说是白娘子者,不知有无凭据?或是民间误传。但距此不远的通渭散渡河畔有村庄名法海寺,亦有法海寺古刹,甚为有名,让人不由地联想到西子发生在西子湖畔的白蛇故事。
关于白衣菩萨,实为白衣观音,又名白处观音、白住处观音,是观音菩萨呈现的诸多相貌之一。《图画普门品》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三身”,以白衣观音的形象,最使人肃然起敬。《大日经疏》说:“半拏啰嚩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以为名……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也。”据《观世音现身种种愿除一切陀罗尼》经中说,供养此观音时应用白净的细布画观世音形像——身着白衣,坐莲座上,一手持莲花,一手提净瓶。据说诵念白衣观音经咒后白衣观音即可出现,而且能随供者所欲求愿悉得。白衣观音也是密宗经常供奉的观音菩萨之一。据南怀瑾先生说,“观世音菩萨,女身站在大海上,苦海上面,穿个白衣服,非常庄严漂亮,救一切人。”白衣神咒是汉人中非常流行的咒语。
周家岔白衣寺为秦安境内唯一供养白衣观音的寺院,其来源和信息非常久远和古老,一时无法细考,拍摄了寺院的照片之后正准备离去,在村巷遇到一位晒太阳的老翁,就上前去与之交谈,询问了一下白衣寺历史上的状况。老人今年87岁,为村内最高寿的老人,但是身体依然健朗,思维清晰。他说记忆中的白衣寺殿宇较小,里面塑的就是白衣菩萨,墙周围浮雕十八罗汉等,寺院内两侧又有龙王和关帝配殿,文武文昌殿等,同治间寺毁于兵火,战乱平息后又重建。老人又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之时,村里的文化人王冠洲老师书写了一面记事牌匾,对白衣寺的沿革考证得较为清楚,他带着我们在一个储藏杂物的新房间里找到了这面牌匾,见此,甚为欣喜,“千年的字纸会说话”,前人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的信息,其功大矣。
匾首为白衣寺记事牌,牌匾文字如下:
相传白衣寺建于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寺内有白衣菩萨庙、关圣帝君庙、文昌庙、孔夫子庙等。历经地震、战乱,几经毁坏,相继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发生强烈地震,殿堂庙宇全部倒塌,随后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被叛兵焚烧。光绪十二年(1886年)农历丙戌五月,在壮猷堡南边平台上重建菩萨庙、关帝庙各一座,菩萨庙座东朝西,关帝庙座西朝东,两庙相距三十余米,遥遥相对。庙宇砖木结构。飞檐架斗,雕梁画栋,粉墙画壁;神像悬塑,细致逼真,栩栩如生。菩萨庙檐悬挂“慈光普照”木牌一面;关帝庙檐悬有“文武圣贤”“神望武文”木牌两面,并记载全社公头及社众姓名:如王润元、庞树兰、连树荣等。关帝庙檐树以木架,悬挂一口大钟,铸造于道光年间,声音洪亮,上刻文字,记载寺庙变迁及社众姓名全社有连湾、张洼、吴河、王湾、高湾、庞湾、周岔、唐尧、明山湾等九个村庄,三百多姓名。可惜1958年“大闹钢铁”时损坏。
民国三十四年(农历乙酉)五月,因庙院建设初级小学,将菩萨庙、关帝庙迁至壮猷堡西则,两庙并修一处,面向东南,塑像分别搬入庙内,庙宇简陋,泥土墙壁未粉,与以往相比显得逊色。1966年“文革”开始,庙宇神像损坏无遗。
公元1993年农历癸酉四月初八日,在白衣寺旧址,重建白衣菩萨庙与关圣帝君庙,1994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塑画全部竣工。这次重建集资有205户,1219人,包括周岔、唐尧、明山湾、何湾、雨家湾等。
寺庙兴建,维修,除社民集资外,不足之数,由热忱爱护文物古迹的社会人士慨解义囊,自愿捐募。现以大功初成,特设此牌,以志不忘。
公元1995年农历乙亥五月五日
王冠洲敬撰
王维定敬书
按记事牌,沿革较为清晰,谓始建于唐大足年间,不知所据何在?但是这个“大足”,乃是女皇武则天年号,唐代时,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佛教非常盛行,对白衣观音的信仰也达到了极盛。唐代的剌绣工艺高度发达,并广泛应用于绣佛像和佛经,白衣观音为重要的主题之一。《白乐天集》中记有绣佛三事:一绣阿弥陀佛,金身螺髻,玉毫绀目;一绣救苦观音菩萨,长五尺二寸,宽一尺八寸,白衣飘忽,神采奕奕……。武则天曾下令制作织成锦及剌绣佛像、观音菩萨像四百余幅,分送各个寺院及邻国。可见当时从官方到民间,从佛门到世俗,对佛和观音菩萨是何等崇拜,也可见观音白衣形象的流传之广泛。牌匾所记白衣寺始建时间与这些信息相符,较为可信。可见白衣寺历代所供养即观世音菩萨白衣化身,而非民间误传之白娘子。据牌匾所记最早的寺内有四庙,即白衣菩萨庙、关圣帝君庙、文昌庙、孔夫子庙。同治被毁重建后,白衣寺与关帝庙分建两处,皆在壮猷堡的南面,即今天周岔小学的位置上,于1945年迁移至古堡西侧。从历史上的布局可以看出白衣寺为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寺庙。在一个村庄中设立孔子庙则是不多见的,周家岔的寺庙中既有文昌帝君,又有孔子,可见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地方。站在白衣寺现址崖边,可见龙王庙在两水交汇的山嘴凭险而据,秀丽玲珑。龙王是农耕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神灵,因其主管行雨,主宰着一个地方的风调雨顺,崇祀非常广泛,据老人所言,周家岔龙王原为弟兄二人,叫吉保玉足龙王(音,因时间仓促未能去庙内考察,未知其牌位,暂以谐音记之),龙王为本方方神,历来香火鼎盛,据老人所说,他们这儿的龙王灵验异常,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叫喘”。老人言说,龙王原为兄弟两人,其中一位在历史上因为保护村民而牺牲(用当地方言说是“折了”),所以现在只塑有一位龙王的塑像。周家岔附近有庞家湾,有庞家堡,为此地最为坚固的古堡之一,传说在清代乾隆时期,回汉发生战争,附近村民集中于庞家堡之中躲避守卫,回民部队将古堡团团围住,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血流成溪,双方死伤惨重,眼看就要攻陷,村民集体祈祷于龙王,龙王兄弟化现人身,加入战斗,其中一位龙王被回民领袖用一手磨砸准而不幸殉难,另一位龙王大怒,顿时黑云遮天,四周一片黑暗,伸出不见五指,回民大为惶恐,纷纷虔诚求告龙王,给他们入一条生路,后来,黑雾中渐渐明出一条道路,回军仓惶溃逃。保卫堡子的战斗在龙王显灵帮助之下获胜,殉难的龙王化身被村民们择地安葬。老人指着对面山沟畔的一块地说,龙王的坟地就在那儿。回军逃走时经过的那个地方至今还叫明山里,也是本方庙会的一个组成村庄,那条梁也叫明山梁,上有道路可通往通渭散渡河。查阅县志,则知乾隆八年(1743年),田五回民军余部自伏羌(今苦谷)进攻秦安,陕西总兵三德在千户云雾山与回军发生激战,回军败退通渭县。攻打庞家堡的这支回军或为其残余势力。后来龙王的庙址由连家湾迁建于此,即三神仙梁梁尾,村人相传,迁庙之前曾有一只公鸡天天在今日庙址不住地刨土,众人以为异事,后来请堪舆家视之,此地为建庙佳地,于是众人就在此为龙王建立新庙,为当地又增一胜景。
白衣寺于2017年拓宽旧址后重建,新建的寺院地势宽阔,前有戏楼、广场,已落成重檐歇山菩萨、关帝二殿,菩萨殿塑观世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寺庙布局似与牌匾所记略有出入,但规模倍于从前,宏伟绚丽,甚为可观。白衣寺依古堡而建,残墙屹立,背景沧桑,临寺远眺,可见周岔沟迤逦西去,山岩苍黝,村落散布,杏花含苞欲绽,麦青菜黄,静谧清旷。
周岔沟在地质构造上,属新生代第三纪红层沉积区,曾经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湖沼满布,受东部六盘山上升的陇山运动影响,大时的森林和古老生物被压埋于地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困难时代,当地人纷纷在些挖“河木”充当燃料,村民曾有人以巨大的象牙化石做闩门杠使用,后来不知去向。
周家岔大多村民为王姓,由郭嘉镇暖泉村迁来,大约为明清之时,而其古迹年代久远,许多信息湮没而不可考。但考察过的王铺等秦安北乡境内的佛教遗迹多与密宗相关,在佛教流传过程中又与当地的本土道教、神仙信仰和传统儒家思想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信仰习俗。周家岔的白衣寺所包含的历史信息至为复杂,其信仰是建立在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的,如渴求风调雨顺的龙王信仰,求财求富的财神崇拜,追求文化的文昌、孔子崇拜,白衣观音则是救苦救难的慈悲菩萨。如此复杂的信仰的融合表达了人们对安宁幸福生活所寄予的深切愿望,同时也积淀和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邈远信息。
- 上一篇: 坚守在钢筋水泥缝中的“自生和”古民居
- 下一篇: 三圣寺记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