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石居峰/黄土也能变成金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发布于 2023-11-27 23:07:06 76 浏览

走进千户镇,满山满屲没有荒芜的土地,目之所及,除了零星的庄稼外,大部分是果园和其它经济作物。

苹果园内,黄的、红的果实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玉米如荷枪实弹的卫士,日夜守护着村庄,缕缕红缨随风起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历代诗人写下了如此之多咏菊的壮丽诗篇,让人不禁为之击节。作为中药材的菊花,它具有清热降火、清肝明目的作用;菊花茶又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菊花具有不畏严寒、气韵超逸、迎风斗霜的品质与精神。

在田山村七月菊种植基地,一朵朵,一簇簇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七月菊正在怒放。它除了能在日渐萧煞的秋天让人赏心悦目,还能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据岭上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周建东介绍:现在看到的是套种在苹果园内的,属林下经济,亩收入4-5千元。如果是大田种植,一亩地种植4一5千株,每株0.35元,一亩地的苗子成本约1200元,亩产湿菊5一6千斤,每斤按2元计算,一亩的毛收入为1一1.2万元,纯收入接近1万元。菊花的种类较多,种植名贵品种效益会更高。他建有一个扶贫加工车间,所有农户产的菊花他全部收购。在扶贫车间经过烘干、分拣后,根据成色分装成菊花茶或中药材,然后销往外地。

“昔日麦客创关东,今朝椒客来成纪。”在徐王村,漫山遍野全是花椒。据镇长介绍:千户镇全镇种植花椒2万多亩,年收入一亿多元。每当进入花椒采摘期,徐王家到处是万山红遍,椒农们喜笑颜开,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来这里打工,帮助群众采摘花椒,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令人称羡。

听完镇长的介绍,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乡镇工作期间,曾组织乡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去秦安的安伏乡参观花椒基地。乡村干部听了安伏乡的乡村干部介绍,又亲眼目睹了丰收在望的花椒,个个激动不已,信心百倍。参观后的第二年春季,在十几个村栽植花椒好几千亩,并纳入退耕还林,享受退耕还林补贴。尽管年年补栽,但由于当地百姓几千年种植粮食的观念根深蒂固,退耕还林补贴到期了,花椒却全军覆没,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前,家乡的父老乡亲在黄土地上做文章,尽管生活艰苦,但也基本能解决温饱,因此,很少有人外出务工。而秦安因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有限的土地养活不了一方人,一些精明能干者便挑起货郎担、瓦盆担,出外谋生,维持生计。

改革开放后,秦安当年小打小闹的货郎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大多变成大老板,家乡再也听不到拔浪鼓声和货郎担的叫卖声;多余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农闲时打短工,挣着可观的劳务费;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不再背井离乡,他们因地制宜,培育起了扎根性的支柱产业,在黄土地上刨金挖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家乡的父老乡亲仍沿袭着几千年的种粮模式,传统种植业增产不增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干着又苦又脏又危险的活,导致农田大量荒芜,杂草丛生,留守老人和妇女只能种植少量庄稼,不得不从飞禽走兽口中抢收还未成熟的粮食。

常言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只因观念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竟失之毫厘,相差千里。

一天的参观,我喜忧参半,五味杂陈。

返程时,我觉得车比来时重了许多,因为里面装着取回来的致富真经。我又觉得家乡与千户镇的距离越拉越大,必须开足马力,把好方向,奋力追赶。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石居峰/云雾山

云雾山是千户梁的主峰,海拔1870米,因四季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而得名。明朝秦安名仕胡缵宗《秦安志》记曰:秦安迤西三十里有墨土岗,其土墨,其禾嘉,有“墨土嘉禾”之美誉。云雾山是千户镇的镇镇之山,它不仅海...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石居峰/千户的田里全是金

“头发换针换糖哩……头发换针换糖哩……”记得小时候,每当听到拨浪鼓声和货郎的叫卖声,村上的妇女便蜂拥而至,围着货郎担挑选针头线脑,而这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非秦安人莫属。一条扁担,两个竹筐,一个拨浪鼓,一顶...

杂谈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10月前 (11-27)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