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李霞/感受幸福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12-10 01:53:58 93 浏览

昨天在县城某日杂店,偶遇我十多年未见的初三同桌玲。要不是她眼尖一见到我就惊喜地叫出了我的名字,我还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衣着朴素、被岁月打磨得身材已明显发福的中年妇女,竟是我当年班上那位身材高挑、说话轻言慢语、无论哪件衣服穿在她身上都非常大方得体的“玲妹妹”了。只是她一开口就笑的样子,才使我又找到了当年那人见人爱的“玲妹妹”的影子。

家住学校附近的玲是我的初三同桌,老去玲家蹭饭,玲的妈妈特喜欢我,还送我织的围巾、手套,惹得我班上不少女同学们都“羡慕、嫉妒、恨”。

玲生孩子时,我们全家都去探望的,后来她给我来信,说不想在纱厂死守,准备去日本打工。玲说,她出国的五年,她老公一边照应女儿一边在一厂里打工。6年前为了照应同时患了癌症的父母,出国回家的她借家住小学附近的优势,领了照,开了个托管班,每天照应10多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学生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本来父母已去世,女儿今年大专毕业也已实习了,她想找个固定的工作,不再操这个只能挣点生活费的心了,可她上学期托管的学生们都不依,说这学期还要来,就这么一年接一年的。心软的玲,这次又应承了下来,她说钱少就少点呗,最重要的是,她觉得每天和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很幸福,而她来日杂店是添置些孩子们日常用的碗筷的。

工作以来,习惯了逢年过节到当地的敬老院去,帮助收拾打扫并和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们话话家常、唠唠嗑,因这里的每位老人几乎都有一段或痛苦或辛酸的往事,他们期待有像自己儿女一样的人来经常关心、倾听他们。

去年先后去某敬老院两次,都給王老太梳过头,并得知她本来也有一女儿,只是幼年夭折了,10年前老公病逝后,无依无靠的她来到了这里,我耐心地听完了她的故事,并答应以后有空就会来看她。不久前,当我和几位同事一出现在敬老院的大门前,正和几位老人站在门口唠嗑的王老太就快步迎了上来,并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闺女,你终于来了,我可天天巴望着呢……”

听了王老太的话,我泪如泉涌,是兴奋还是羞愧,我说不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因我先前的承诺,老人已将我视为了她天天巴望着能早日见到的闺女,忽然间见到了,她幸福无比。

日前参加一聚会,席间清一色的女士,有在某部门担任要职的,有开网店的,还有当法官、教师的,不但事业干的风生水起,创作也颇丰。开网店的吴老师去年为了赶稿,白天进货、看店、发货,夜里写稿,创下了连续三个月未出门参加一个应酬的记录;卢姐退而不休,返聘除了继续工作,还一直笔耕不辍,小小说集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并一直在践行着她的一句诺言:“文学是我的爱好,写作是我的追求,只要向着太阳跑,即使够不着太阳,我也要成为云彩。”

写作是件苦差事,孤独和失望常常相伴,但在座的没一个人喊苦,更没有一个人说从此会放弃,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自己某本书被出版、某篇文章被登载时的那种开心和快乐,更没人谈论业余时间都花费上去了,是否值得?大家倒一致认为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下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鼓号手,才是自己的责任、使命,也才会幸福满满的。

幸福究竟是什么?

房大、车豪、银行存款多,不一定就真正拥有了幸福;而十几个平方的蜗居里,同样也会传来全家人欢快的笑声。

每天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身心健康、自由;成功时有人喝彩,失意时有人陪伴;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并时刻有理想和信念支撑着,这就是幸福,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并倍尝幸福,有如玲的坚持、王老太的痴守,还有吴老师、卢姐对写作的那份执着。

作者简介

李霞,网名:凤儿有约,微信、QQ号:823166058,江苏大丰供电公司农电工,大丰女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时间酷爱读书写作,文章散见于行业内外多家报刊和网站。

印象李霞

因为《桃花岛的桃花源》坚定不移地走着纯文学的道路,所以,聚集在这里的都是真正忠于文字的文学爱好者,李姐就是其中之一。

因是以文会友,故在很长时间里,跟李姐的交流也只停留在文字上。在鸡汤、青春文几近充斥了整个朋友圈的情形下,李姐的文字显得平实、质朴又暖心、接地气。交流时间一长,发现她本人也是个非常热心肠的女人,抑或是年纪比我们大点的缘故,说话一如她的文字般充满温柔、可亲的力量。

很早就觉得,在李姐的身上存在某种显而易见的格局,可一时半会又无法说清。有一天,岛上发了篇她的题为《土丫茶语》的文章,看完我恍然大悟:表面的无华下,掩饰不掉的飒爽。这就是至今,我心目中的李姐展现给我的格局。

后来,发现李姐的魅力远远超过其文字本身。记得有一天,为了找李姐的文章看,就去网上搜索。结果,文章没看多少,却对着一篇篇对她的报道喜不自禁,看完一遍又看一遍,始知李姐作为一名普通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真正明白了何以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倾注一份人世的柔情在里面;因为,那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年代,也正是因为这种充足甚至优渥的物质环境,让我们很容易发现并构建自己的苦与乐,同时又很难对别人的困境感同身受,更不用说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越来越多的是各种物质与感情上的暴发户,也越来越频繁地质疑“给永远比拿的愉快”的正当性。由此之故,我们很容易漠视在困难中挣扎的人和事。而当有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不但可能不被感化,甚至还会质疑施爱者的初衷纯度几何。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比那些施爱者拥有较少的物质,而是,我们冷冻了自己人性中固有爱,把仅有的那一点都留给了自己。

记得有人说过,你可以不给这个社会的文明进程添砖加瓦,但必须感激那些无怨无悔付出的人,因为,你情不情愿地都享受着他们爱的成果。

总之,跟李姐尽管是因文相识、因文结缘,但让我真正钦佩的是,她能倾自己微薄之力帮助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能够在社会荒凉的原野上感受到一丝丝温暖。当我们全心全意只为自己的小幸福起早贪黑的时候,正因为还有像李姐这些为帮助他人省吃俭用的人,我们的社会,道德才没有滑坡、崩溃,人性的光芒才得以彰显、传承。

谢谢李姐,让我明白了这些。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李霞/让一部分人先爱起来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日前我有幸聆听了南大知名教授潘知常先生的一场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美学眼光》的讲座,他对我国的四大名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点评,犀利的言辞不失幽默,观点前卫又贴近现实,近四个小时的讲...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1)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