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斌/驿使图
这是一块非常神秘的壁画砖"驿使图"
是中国邮政象征,也是千古之谜……
出自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名头戴黑愤,身着皂缘领袖中衣的驿使,左手持桑传文书,正在跃马疾驰。奇怪的是驿使的鼻子下面没有画嘴,是画工忘记画了还是另有含义……
2021年秋,因事到访嘉峪关市,先一天游览了关城景区,隔日在友人带领下参观了酒钢紫轩酒业,下午在一片细雨中到达新城乡魏晋墓葬群。登记身份证后,在管理区工作人员带领下步行到墓葬区。一路远眺,秋雨中的戈壁滩四野弥合,空旷寂寥,连一只鸟都没有。地面上看不到一点墓葬的痕迹。进入一个小房子(保护墓道),沿着一段倾斜墓道下到地下不到十米处,折向前行即到墓室。
1972年初,甘肃嘉峪关市新城村三组的两个羊倌在戈壁滩牧羊时突然发现了一处隐秘墓葬。随后,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墓葬群现世界。
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东西依酒泉市的果园乡,西北靠新城乡。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似大海中荡起的波涛点点。
据史书记载,三世纪时鲜卑族拓跋家族建立北魏政权后,长期统治着西北和北方的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他们的贵族墓后来大多选址在广袤的河西走廊上。
经过七次发掘,共发现墓葬十三座,其中八座是砖壁画墓,其内壁由青砖垒砌而成,砖面上直接绘画,共出土七百六十余块彩绘墓砖。
大多数画面以砖为单位,一块砖表现一幅完整的内容,诸如狩猎、放牧、聚会、出行、耕种、酿造、烧烤等,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科技、民族关系等社会情况。依据了当地的风俗,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很简单,他已经在此定居多年,职业也许是墓室内壁画墓上的卖肉者,也许是其他。他的生活习惯或者死亡观念已经被当地民众同化,也许还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因此在去世后,他的子女,以最孝敬的方式,为他建造了墓室,还邀请了画师,为自己的父亲,在墓穴内绘制了具有当地风格但有个人特点的壁画,祈愿他在另外一个世界过得安稳惬意。
在网络上流传的数量不多的魏晋壁画墓中,有一幅画上面绘制的内容与人们印象中寂寥的河西走廊大相径庭。画面上绘制着一对青年男女,女子提篮采桑,男子拿着弓箭站在另一侧,这幅画面,被视为描绘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男耕女织的安定生活。采桑养蚕织成丝绸,这是人们看到这幅画面的第一感受,那么,这幅画可以视为当年的河西走廊实际环境的写照吗?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晋壁画墓研究者郭永利说,大多数魏晋壁画墓都是家族墓,里面绘制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这些内容最早是由中原带来的,这种采桑图是在中原墓室内很常见的画面,因此也许是绘制“模板”内容,并不能如实反映当地生活。
那么魏晋时期甘肃河西走廊上的环境究竟如何呢?是连片的戈壁还是丰茂的绿洲呢?郭永利说,壁画墓上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生活写照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视为当年生活的真实反映。比如说壁画墓中最常见的马群,马匹膘肥体壮,还有牧羊图,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吃草,有些画面上绿草依稀可见,这些画面基本可以判断当地的生态情况。同时,在汉代刘彻打通西域时,史书上对于此地的记载也是水草丰美的一片好马场,可以说,在几千年前,河西走廊上的生态环境相当好。实际上就算到了近代,虽然沙漠化加剧,但是在水源地,还是一片好风光。此前,张掖籍导演李睿珺在高台拍摄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作品的电影《家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引起大家熟悉的南方作家苏童的惊异:“这里的地貌竟然就是我记忆里童年的南方。”电影在意大利展播后,国外观众亦惊叹于甘肃竟然有如此婉约的湿地,其实根据魏晋壁画的显示,曾经的河西走廊,可比现在秀丽多了(资料摘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 上一篇: 安小斌/久违的春节
- 下一篇: 访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安小斌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安小斌/久违的春节
2023年,农历兔年的春节,在历经了三年来的各种担心和困惑中,在已经习惯了回家报备,出门核酸,到处扫码的木讷中,在口罩半遮半掩,囊中羞涩却归家心切中,悄然而至......庆幸的是,自12.8以来,亲历...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