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李晓明/清明是一种地道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12-01 19:29:23 61 浏览

24节气中,最喜“清明”。

清明,处于冬去春来天地万物新一轮生命的肇始期,介于万物复苏后草木吐新树树繁花间,位于阴阳平衡的春分与雨生百谷的谷雨中。

节气,就是天气。

天气,正如我国大文学家贾平凹所言,就是天意。

节气,亦是农事。

依照一年有序的节气,合理应时安排农事,是一种遵循天意的活动过程,更是大地之上万物遵循地道的生存方式。

老树在其二十节气的绘画中,曾让其创作最为困惑的就是如何将其画意画境用色彩各异的笔调,将与其紧密关联的主题(农事)融合。因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彰显我国北方农事,为了照顾南方,便将秋分等不多的几个节气用南方农事展现。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曾如草芥般“生也寂寂,枯也寂寂”地在华夏数千年的自然大地与传统文化中,散漫寂静地生存了数千年之久。去年,极具农事色彩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终成世界遗产群中一朵娇艳的奇葩。

清明不但是一种节气,还是一种节日。

历经昼夜相等,阴阳相伴的春分后,清明宛如一位天地间娉婷的少女,姗姗而来。天湛蓝,地明澈,气清洁,物生长。

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如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为清爽明净之风。又如《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作为节日的清明始于周代,成于唐朝,胜于宋元,延续不断,相伴今生。其介于仲春与暮春之间,不但是走向自然、踏青赏春、紧接地气的美好时段,更是华夏儿女慎终思远、拜祖寻根、扫墓祭祖的重大祭祀习俗。《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事活动。故农谚常曰:“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清明,还是一项植树活动,古时常以插柳、戴柳、折柳等活动进行。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所说,清明时节“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之后,发展为“植树”活动。

足见清明这一时令节气,蕴含着多重意义所在。既是一个天清地明的名词,也是一个踏青祭祀的动词。

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曾说:“清明不是一种节日,清明其实是一种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这一定论将数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习俗——扫墓祭祖——上升到了一个永恒坚守的道德理念水准。

在城镇化急速推进的当今,人们的道德理念在渐次削弱,传统文化一一在时间的流淌中悄然逝去。乡愁不再具体化到故土的一事一物,纸上乡愁即将成为人们记忆的归宿。

贾平凹曾悲伤至极所言,自己问某一小孩,能说上自己祖上三代人的名字的就很不错了。

如今,国家将清明节定位成一个华夏固定的节日,正表明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对民间节日文化的尊重和对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弘扬。

清明因孝意而隽永,孝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感恩。

感恩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感谢父母;从广义上讲,就是感谢所有有恩于己的人。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为形;孝是感恩的前提,是为魂。孝是人性,孝是美德,孝是根本。

感恩,一是要感恩父母,要能养亲、敬亲、尊亲,不能让父母担心,还要为父母分心、宽心。二是要推恩及人,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升华孝道,推己及人,也就像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长辈。三是要缅怀先祖,这是对亡者而言。要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志述事,将他们的遗志承传弘扬。

在陇右,一般将此活动称作“上坟”。

在家族长辈的带领下,准备好茶香蜡表冥币,端上献饭,拿上铁锨镰刀,一同前往祖茔之地。先清除陈年的枯草,再往坟茔上逐一培土,之后,长者摆放献饭,一起跪在坟茔前,焚香燃蜡,年小者给每个坟茔上挂上白或黄的细长纸条,长者焚烧冥币,奉茶水,夹献饭少许至坟院间,最后,集体齐跪,三叩首,起立,作揖。

这一虔诚怀念追远的活动,本就是一年一次心灵的洗礼,思绪的淘洗,也是一次祖脉延续的流淌;它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追问,也是一次人格的升华。在浮躁四起物欲横飞的今天,不仅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更是一种人生之道的坚守。

山水兼容为“清”,日月轮转是“明”,二者相容成“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生老病死,这是生命的一个周期。死,即为归,归意味着回来,暗示着重生。万物的生生死死,是一种大地之上,万物生存必守的地道。而从人的本性而言,祭祖上坟,就是一次家族人扼守的天之意,也是地之道。

清明,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人格坚守,更是一种天意严格遵循地道的“无为”坚守。

作者简介

李晓明,教师,甘肃秦安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百余篇散文散见《中国散文家》、《新华副刊》、《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甘肃地税报》、《天水日报》、《鄂东晚报》、《内蒙古科技报》等。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王生喜/清明:一个礼赞生命的节日

清明時节,圈中朋友东西南北中,或诗或画或独白,听莺语流旷者有之,闻哭声断魂者有之,感烟花易冷者有之,叹世事难分者有之。总言之,无非踏青、扫墓,喝酒、读书、感悟人生,凡此等等。枣树身处西域,父祖坟莹...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5月前 (12-10)

李晓明/秦安罐罐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无论春冬夏秋,还是阴晴雨雪,当东方泛着鱼肚白,晨星稀拉缀在天边时,天依然灰麻麻的寂静一片。伴随着几声犬吠和一群鸟雀的叽喳,山间的村落里,总会飘起一束束树枝硬柴燃烧时冒出的浓浓白烟,...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6月前 (12-05)

李晓明/秦安四月,桃花惊艳

浩浩黄河之南,泱泱渭水之北,一条蕴含着浓郁神话色彩名叫葫芦的河水穿过陇右秦安小城。这座已有八千年文明陈史之城,曾居住在山梁纵横峁壑交错的弹丸之地的祖先,从八千年前的一粒野生的糜子、一只野猪的驯化,从一...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6月前 (12-04)

李晓明/当归·党参

当归人世间常存“睹物思情”之事,亦常有“遇名喜人(物)”之常事。就如我在读到李时珍的一句话:“当归本非芹类,特以花叶似芹,故得芹名。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

杂谈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4)

李晓明/莱菔

白露为霜时,西北的秋庄稼早已回归到温馨的场院了。剩下干枯焦黄的茎叶,衣着破烂一脸憔悴,隐含在骨子里的淡定依然彰显出生命的幸福轮回。空洞寂寥的田间地头偶尔星零的那一小块头顶嫩绿叶子的莱菔却笑着正欢,含情...

随笔 天水徐翔 天水徐翔 ⋅ 6月前 (11-24)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