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王生喜/故乡的原风景——印象托弟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12-06 09:04:56 119 浏览

故乡的原风景——印象托弟

文/王生喜

“一缕清风,呼唤遥远的记忆

几朵浮云,装点生命的葱绿

最早的呼吸,穿越动人的绮丽

最初的美丽,就在这里

故乡啊---故----乡

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

离家的脚步,渐行渐远

淳朴的乡音,清晰依然

……”


2016年4月7日,托弟在她的微信平台中发了一篇《三月十九,跟我去西番寺赶庙会,去陇城领略名镇风采吧》的图文,背景音乐是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著名曲目、纯音乐版的天赖之音《故乡的原风景》。

当时,我正在写《故乡的原风景——印象托弟》一文,文中正好引用了这首曲目柔软时光版中的填词。

“真是心有灵犀啊,想什么来什么。”

我在微信中对托弟说。

托弟在文中提到的陇城镇,便是我们共同的家乡——三国古战场街亭的所在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因地处素有“羲皇故里”盛誉的陇东重镇天水,所以,在岁月的流转中,陇城镇的子民就一直被大地湾遗址文化、女娲文化、三国文化浸润着、裹挟着,在这片拥有西番寺、三国古战场遗址、女娲祠、女娲洞遗址、八卦城遗址等的黄土地上繁衍与生息、活着与死去。

和托弟的相识,便是缘于屹立在这片黄土地上的西番寺。

两年前,家乡门户网站——陇城文化传媒网——上发了一篇《到西番寺处去追寻》的文章,作者是王托弟。

西番寺是老家远近比较闻名一座千年古刹,传说因秦始皇平定天下后随口道一句“吾无忧矣”而建,并取名“无忧寺”。唐代佛教大兴,尉迟敬德奉旨重建此寺且更名“西番寺”。

西番寺历经无数次历史变更,建毁频频,如今的它,庙宇依山临崖,钟灵毓秀,崖洞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整体刻画细腻、错落有致。

当时我和托弟还素不相识,不知其男女老少。

其在文中抚今追昔,悟听古寺禅音,透感自然的纯粹与璞真,荡济心灵的嘈杂与浮华,写到:“所有素日无法得到的自然,在这里全部得以弥补。”在悠久历史和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黄土旮旯,在文明浩荡、气韵悠长的清水河畔,托弟在文中扣问:“有谁会想到,陇城,这座西北历史古镇,在表面的清爽洒脱之中竟然包容着数千年的人类印迹;在看似平静的现实生活背后曾经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托弟写的西番寺,耐读,贴切,言家乡人心中意会。因枣树常年身处西域,读家乡人写家乡事,故对她初步印象极好。

对托弟第二次的关注,同样是她一篇写故乡的文章——《情是故乡浓》。

在那篇美文中我和她还被合作了一把:“陇城文化传媒网”的编者配上了我一幅曾命名为“西番寺皎月图”的摄影图片。

在这幅摄影中,西番寺静谧得好像一个与世无争归隐林间的隐士,因对此图意境的喜爱,加上无意出现在托弟的作品中,于是对《情是故乡浓》的品读是十分认真的。

在那文中,托弟说了一句至情的话,读之让人落泪:“黄土地虽没将养育我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悉数承揽,但它也很纯粹地负担了二十个春秋。虽说现在,回家犹如旅游,成长的摇篮幻化成驿站,但无论如何,今天的我依旧是蓝天下的风筝,像大海孤舟一般四野漂流,唯有根基横亘不变。”

后来,托弟把她出版的第一本书起命为《回不去的故乡》,我认为是极好的,缘由是《情是故乡浓》一文对我最初最朴实的影响。

读完托弟两篇描写家乡的文章,我隧想:“俗语说‘深山出鹰鹞’,岂不知清水河畔北山之颠山窝洼里的王家湾村,不仅出鹰鹞,也出才女啊。”

从此,对托弟的关注就格外热衷了。后来,经多方打听、积极联系,才有和她以后由浅而浓的交情。

和托弟一样,我也是一个对家乡的眷恋者。

在我40多年的人生中,在天水老家的黄土地上伴随着至爱双亲成长生活了23年,可谓人生一半的铅华烙印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中。

如今,慈父坟茔静卧在家乡其耕耘了一辈子的黄土地上,耄耋之年的母亲在那里也一天天的老去,每每回家,手中的相机都会留下一些能让自己看了想念家乡山水人情的故事;而托弟的很多文章中都是这种故事,集中表达了她这个游子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她对生养她的故乡的千千心结。

正是因为我和她的这种契合,托弟在她的新书《回不去的故乡》中提出能否用一些我在家乡拍的图片做插图时,我慨然允诺(只是总担心我的那些拙图配不上托弟的妙文)。

在托弟所有与故乡有关的文章中,她总是用她特有的文字风格把那些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是她的“乡思”。

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都能引起她刻骨铭心的深情怀想,蕴含甘醇如故乡泉水般的殷殷乡思。一旦当这种亲情怀想得到暂时的满足时,她总能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譬如猴年春节期间,我应托弟之邀逛游家乡北山,见托弟陪父放羊,年已30的托弟时偎依父怀,时牵父手徐行,偶尔像猴子一样蹿至父背让老父亲背着走,皇天后土见证了他们的父女深情,我也深为动容,隧拍成照,后托弟为此图注解:“任何年月,我们不一定期待物质富裕的生活,但一定期待着爱与被爱的岁月,这种岁月,包括团聚、平安和健康等等。”

在和托弟时间不长的交往中,几乎每天都能阅读到她的作品。《不安静的街亭》(收录于《娲皇故里诗文书画集》)、《冬日,热炕记事》、《三姐的病》、《放羊》、《愿新月作证》……一篇篇充满黄土地女娃娃清纯与聪灵气息的作品如轻风细雨拂面而来,让人在捧读之余真切地品尝到了这位家乡才女心灵深处流淌的、若浓若淡的、如歌如泣的甘苦欢欣。

托弟的笔触每能伸进故乡,写出了游子与家之间千丝万缕的真情,展现了她置身大城市却对家乡时时无处不在的怀念,以及对亲人的牵挂。每当这时,我总会想到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沉……”

托弟出生在农村,对童年和少年生活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遥想未来,也只为故乡。西北大地厚重的历史传统,淳朴的民风民情,深厚的人性,对过往平凡静默的农村人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追述,加上她自己韵味悠长的浪漫想象,所以,弥漫在其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温暖的情绪,美丽却略显沉重。

一位老乡曾评价托弟:“一个严谨的青年法律工作者却写出了不少关于生活、亲情、故乡、回忆、感悟等多种不同文风的随笔散文,读来仿佛带着人间烟火,让我重走了一遍遥远的西部故乡。喜欢她笔下率真的个性,挚爱的亲情,执着的乡恋。她笔下的亲情和乡愁,细腻真挚、淋漓酣畅。”确实,在托弟的文字里,往往能感受到了这种挚爱与真情。

托弟的文章除了写家乡的,还有很多写她工作所在地北京的。譬如,《京城六点》、《让我告诉你,京城好不好》、《霾中生活》,等等,这些文章饱含着她对北京这一大都市的热爱与深情。读其文乃知,其实在北京,幸福很不容易却有时又很简单。

托弟有她自己严谨的法律工作,只在业余时间靠着自己的坚毅执着勤奋与悟性写作。在每天上下班五六个小时的车程中,她把自己快乐地浸泡在这段时间里,心无旁鹜,手指在键盘上像精灵一样“跳舞”,人性的善美、自我的性情在她的手指下汩汩滔滔,喷涌而出。

她笔下的人物、风景、事件,无不渗透着她对生活浓浓的深情,正是因为如此,她的文章才在天水陇原大地拥有了众多的读者。

为什么写作?每个写作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但都不脱离“喜欢”二字。在他们身上,文学是必需的:在坚守中积累磨砺,开花结果。

托弟说:“写作不为别的,只为用文字照亮世界。”就像她在其《心若在,梦就在》一文中写到的那样,“想到自己因为书籍和文字而度过的那些充实而富足的日夜,想到自己业余争分夺秒写就的第一本书籍即将面世,想到灵魂寄托的地方有繁花似锦”。

另外,在和托弟的交往中,通过她的公众平台竟发现有那么多和她一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一群知音。他们对于文学的爱好,就像活着不需要理由一样。对他们来说,写作也是必需的。

在此希望王托弟的新书大卖!欢迎朋友们多多支持购买王托弟的新书,愿她写出更多好文章,在写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简介

图片

王生喜,自称枣树,生于1970年代,陇城镇西关人,现居新疆乌鲁木齐市,喜欢摄影,偶逐文字,只为留住昨天的记忆,添生活情趣尔。王托弟《回不去的故乡》一书的插图拍摄者。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你是我眼前的一处风景

我其实是个很胆小的人,却一直向往着风花雪月的浪漫。一直以来我都期望着这样一种境界:在一大片风姿摇曳的芦苇丛中,风将芦苇压得很低,漫天的芦花随风纷扬着。远处黛色的群山下,飞翔着一只孤独的鸟。而我则白衣白...

随笔 东篱 东篱 ⋅ 3月前 (08-19)

王托弟|十分钟,一个拥抱 。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4月前 (07-22)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