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魂/陇城“八卦城”的启示
街亭魂,原名杨晓强,自由撰稿者。七十年代末出生于甘肃天水秦安县。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西北文学》、《天水作家》、《诗中国》、《星星诗刊》、《好心情》、《青藤文学》、《烟雨红尘》、《胡杨林》...
陇城在古代处于交通要道,自汉至元,一直是州郡县的治地。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西汉时,今陇城境内置街泉县、略阳道。东汉降街泉县为亭(《三国志》简称“街亭”),略阳道更名为略阳城。三国时魏置广魏郡,此为陇城境内首次置郡,西晋泰始(265—274年)中改名略阳郡,有9320户,领临渭、平襄、略阳、清水4县。
(位于陇城寺坪山的三国古战场遗址)
陇城县名始于北魏,为略阳郡属县之一,治今陇城镇。《魏书•地形志》:
陇城,前汉属天水,后汉属汉阳,晋罢,后复属。有陇城、略阳城。
唐颜师古注《汉书》,将陇县误注为今陇城镇,《旧唐书•地理志》亦将陇城县误为汉陇县。汉陇县位于今张家川县境,北魏时为陇城县下属的城池之一,即陇县故城。
隋开皇二年(582年)废略阳郡,陇城县更名为河阳县,属天水郡,仅仅过了4年,开皇六年又恢复陇城旧名。
(陇城现存古城墙)
唐武德二年(619年),在陇城镇置文州,以陇城县隶之。武德八年废文州,陇城县改属秦州。贞观三年(629年),在陇城县境置长川县,贞观六年并入陇城县。唐宝应元年(762年),包括陇城县在内的陇右之地尽陷于吐蕃,大中三年(848年),唐收复陇右故地。唐末,陇城县因吐蕃侵扰而废,县民逃离向南迁徙到渭水河谷。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在归化镇(今麦积区马跑泉)侨置陇城县。县名虽为陇城,但地域于今陇城无涉。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在今陇城镇置陇城寨(王存《元丰九域志》),为秦州七寨之一,属县级建制。此后百年,秦州境内陇城寨、县并存,渭水河谷的陇城县废于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并入天水军。
(陇城明清街)
陇城寨处于宋西部边境,周围蕃部众多,宋廷设知寨(相当于县长)进行治理,对蕃部剿抚并重。据《宋史》记载,至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陇城寨有5大部族,34小族,34个姓,总兵马2054匹。寨民们不忘前朝87年陷于吐蕃蹂躏的奴役之苦,操练兵马,同仇敌忾。在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枕戈待旦、刀光剑影的战争画面。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知城寨狄訷于寨之东南修建凉飔阁,嘱史之才撰文,立石记其事。后碑下落不明,清宣统元年(1909年),秦安知县黄国琦重修县学明伦堂时发现此碑,现存于秦安文庙。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金兵从瓦亭进入陇右,攻陷陇城寨。绍兴九年(1139年)被北宋收复。十二年(1142年),宋廷割秦州之半与金,州属宋,寨属金。属宋者称汉,属金者称蕃。金占领陇城后,复置陇城县,与寨并存,隶属于秦州。《金史•地理志》:
陇城,有大陇山、瓦亭山。寨一:陇城。
(女娲祭祀期间的陇城镇)
元至元七年(1270年),陇城县并入秦安县,陇城作为县的历史至此结束,上溯至北魏建县,约九百年。
明代,陇城为秦安县四大镇之一,每旬四、七日逢集,已发展成为商业重镇。嘉靖时,全县有社学8所,其中陇城2所。陇城西街曰都宪坊,有绰楔,为刑部右侍郎、部阁堂(今陇城镇张堡村)人张锦而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设陇城关巡检司,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裁撤。
清代,陇城为秦安县八大镇之一,领53庄,遇双日逢集。有“娲皇故里”牌坊,最迟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秦安知县董秉纯改陇城旧巡检廨,建立义学1所。
民国时期亦称陇城镇,解放后设区、乡、公社,2003年复设陇城镇。
陇城是中国女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008年,陇城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5月,女娲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名人层出不穷。1967年,在上袁村出土了一件镌刻秦诏版的“两诏铜权”。重要名胜古迹有女娲祠、女娲洞、明清街、西番寺、龙泉、街亭古战场等,历史名人有西晋经学家郭荷,大成国建立者李特、李雄,后凉王吕光,唐宰相权舆,明右侍郎张锦、张潜父子等。
作者简介
王广林,秦安王尹人。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与整理,专著《秦安历代县令》荣获甘肃省第十届优秀史志文史类一等奖、天水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
街亭魂,原名杨晓强,自由撰稿者。七十年代末出生于甘肃天水秦安县。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西北文学》、《天水作家》、《诗中国》、《星星诗刊》、《好心情》、《青藤文学》、《烟雨红尘》、《胡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