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魂/陇城“八卦城”的启示
街亭魂,原名杨晓强,自由撰稿者。七十年代末出生于甘肃天水秦安县。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西北文学》、《天水作家》、《诗中国》、《星星诗刊》、《好心情》、《青藤文学》、《烟雨红尘》、《胡杨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陇 城》
题 词: 杨耀春
顾 问: 李志强 郭四亮
策 划: 王托弟
导 演: 张智雄
制 片: 郑建军 陈新荣
摄 像: 张 愚 闫自辉 邵文杰
场 记: 赵尔良 李建斌
撰 稿: 王托弟
解 说: 靳文琪
后 期: 张 愚
出 品: 秦安微生活
本以为自己对老家陇城镇已经非常熟悉了。
十二年前,我还生活在这里。那时,我赶着羊群或扛着䦆头,用脚步丈量着清水河北岸的每一块土地。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哪里有个洞,哪里又有个坑。后来,我虽离开陇城镇去京城读书、工作、生活,但每次回家,都会抽空去小镇的边边角角转,无论旅游景点还是陌上田间。
可是,走着走着,走到十二年后的今天,才发现眼前的小镇有太多人物风情竟是那么陌生,竟有那么多地方不曾有我的足迹。
自觉最熟悉的事物却以陌然的面貌赫然横亘在面前,我的心一沉,转而是无尽的忧伤。所以,我决定趁回老家休产假的空挡,和朋友拍摄一部陇城镇的片子。如此,让自己对小镇有个全面了解的同时,也给和我同样的父老乡亲一次重新认识小镇的契机。
当我把这个计划告诉朋友,朋友欣然答应。于是,一回家,我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在这个飘荡的时代,对我们这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最无可奈何的境遇无疑就是时间了。
四月二十九、三十,和朋友一道拍摄了整整两天,感觉依然有太多没有进入镜头,尤其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那可爱的父老乡亲,可朋友要去上班,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在缺憾和弥补缺憾中一路向前吧。所以,此次拍摄留下的遗憾,对我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往后的岁月里,带着这样的遗憾,便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体察这座小镇。
此次片子的拍摄,所有参与人员都很用心。尽管其中没有一个人是专业的,但大家莫不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和能力范围内能拍出一部好片子。
最辛苦的无疑是负责摄影和后期制作的朋友张愚。
张愚不是陇城镇人,开拍前就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女娲祠、街亭、西番寺等地取景那天,虽是暮春时节,但中午的阳光炽热得有点令人难以招架,他扛着三脚架、拿着相机,脸上的汗水已然打湿了双肩,站在寺坪山巅的他,顾不上擦去两颊的汗水,在镜头后,生怕遗漏掉小镇一角。后期制作更是辛苦。因白天他要上班,故只能晚上加班加点制作,每天睡觉都是一两点钟。
可喜的是,我们寥寥数人第一次拍摄的陇城镇,纵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效果比预想的要好。
后期制作期间,一天我去镇里办事,因缘际会看到杨耀春将军的书法作品,于是,突发奇想想邀请杨将军题写片名。
杨将军在我心中宛若星空,从小,我只能翘首仰望,故当念头一现的刹那,不免战战兢兢。没想到,杨将军听说和家乡的文化事业有关,便欣然应允。多次耳闻目睹杨将军对家乡的赤子之心,给我等后辈很大的启发。
再次感谢杨将军。
时代,以个人无法阻挡的脚步用力向前;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三峡中的一滴水滴,情愿或不情愿地都要面对瞬息万变、甚至沧海桑田。尽管如此,故土山河总有她永恒不变的面貌和情怀,其中,最根深蒂固的便是驻留其上的一缕乡愁。带着这份感情,无论时代以怎样的速度变幻,亦不管我们漂泊何处,灵魂的归处都在这一方水土之上。
今天,我们用镜头封存下小镇的片段,愿她跟随互联网的脚步,走进每一个父老乡亲的眼中、心中。倘若有一天,我们像风筝一样去远翔,至少,有一根线在系着我们不曾忘记来时的道路。
很喜欢原陇城镇党委书记董文海先生的一句诗:“人间多少路,惟在故乡宽。”
是的,当我们执剑天涯,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许,内心深处最明朗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水土。虽然,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却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间乐土,因为这里有我们的亲人,有根植在我们骨髓中的太多爱恨情仇,它们才是我们人生的底色呵。
最后,祝福陇城镇的明天更加美好,也祝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拥有永恒的喜乐和安康。
街亭魂,原名杨晓强,自由撰稿者。七十年代末出生于甘肃天水秦安县。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西北文学》、《天水作家》、《诗中国》、《星星诗刊》、《好心情》、《青藤文学》、《烟雨红尘》、《胡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