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祥|父亲的石坝河
时光如箭,离开秦州回宝鸡瞬间一年。前日获悉,3月31日市杂文散文协会邀我参加在渭滨召开的春季培训会。
会议结束已是十二点钟,腹中饥饿。协会是清水衙门,与会人员食宿自理。离乡数载,市内不熟,问附近路人说:“过了市体育场,到火炬路就是小吃一条街。”
于是,漫步街头,徜徉三月的故乡,风和日丽,柳絮如烟,绿草茵茵感受着春天的美妙。忽然,伫立的一尊黑色水泥墩跳入眼帘,石碑上刻着隽秀醒目的三个字“石坝河”转身后,石碑的背面刻记,据《宝鸡县志》“五代时,石坝河水源出于天台山,流入渭河,农夫采石筑坝而得名!”这个是经常挂在父亲嘴边的名字,既熟悉又亲切,只是无缘亲近,今日,莫非是梦。
是的, “石坝河”顾名思意,因盛产石子细沙而著名,这是在记忆中一个响亮的名字,脑洞“嗡”的一下,把我带回七十年代初遥远的童年时光!
我的老家在凤翔县的一个小小村落,小时候,只知道她在遥远的宝鸡。宝鸡属内陆腹地,南依秦岭,东西陇海线,南北宝城线穿城而过,九省通衢的枢纽要道,建国初期国家第一、二个五年规划的重点城市,也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到了六七十年代,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纷纷上马,落地宝鸡,工业建设如火如凃进行着,需要大量的建材资源。供砂子、石料任务分配给辖区各县公社大队。
那时,咱们国家实行的社会主义大集体合作化制度,在农业社里天天学大寨。父亲和乡亲们农闲时,一起修梯田、建大坝、修战备公路、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过,每个社员都有轮流外出搞副业的机会,也就是农民搞创收的团队。且记,那年月不像现在外出打工收入归自己所有,那时所创的一切收入都归集体所有 ,个人每天只能挣的是工分,偶尔,队里会给每人每天一角或五分的生活补助。
虽然父亲腿脚略有残疾,走起来路行动不便,并未影响他外出创收的机会,父亲因勤快,会喂牲口,会做饭!和吆牲口的德孝哥,或二三位装石料本队社员五哥,四哥他们一起跟车搞副业。
当时,队上养着一匹大黑洋马,高大壮实,用来驾辕使用的。是这辆车的主角,另外还有一匹青褐色骡子,它很听话,每次套上轭出行,总是乖乖的,很是顺存。但有一匹灰色骡子是驴和马下的,个头小,不但聪明机警,也很奸滑,一套上轭就尥蹶子,连踢带叫。套轭时一般生人根本接近不了它,唯独德孝哥给它套轭时,很乖,也很安静。这样它就不会多挨那几鞭子。
因为毛色灰不溜啾,大伙给起了个绰号,都叫它“老鼠皮”骡子,它谁都不怕,就怕吆车把式手中带着有红缨絮的长鞭,遇上虢镇塬2公里的长坡,长鞭在空中甩得“叭叭”一响,只要出力的绊绳紧蹦,它们三就少挨几鞭子。一趟石料运下来,“老鼠皮”骡子的匹股上,经常有两三道肿起来的红血印,一台一台的,浸着汗的肌肉不由自主的痉挛抖动。看着心里发怵,又很心疼。
每年开春,或是一到农闲,他们四个人套着三个牲囗的马拉车组成的运输队,在石坝河、渭河一带给市内各个工厂,工地运送石子、砂料。一天不知跑多少趟,也不知一天能挣多少钱。只知道父亲出门时,贴身穿的汗搭子,肩膀上经常有两个洞眼,汗浸肩磨的透亮,像两只怒睁饥饿的眼晴。
两三个月回来一次,母亲白天浆洗晾干,在深夜的煤油灯下补上两块加厚的补丁。一次秋后回来,母亲问父亲,“上次补好了,怎么又破了”
父亲沉默一会儿,慢慢地吐了一口旱烟圈,又狠狠地“吧哒、吧哒”抽完烟锅的残烟,便在鞋底重重敲了几下,敲掉烟锅里面的烟灰,叹了一口气说:“一天要到河底挑十几桶水,磨坏了嘛,还问啥?”
“牲口累了一天,回来后,人困马乏,卸甲疆绳,一槽水像龙吸水,喘着粗气一饮而尽。”
后来,父亲回忆道;“喂牲口的槽是大铁油桶顺长中间锯开的,弄个简易铁槽,拌好一槽草料,饿疯的牲口,一会儿就消灭干净,寸草不生。
吆车的把式,跟车装卸石料的三五乡亲,也在狼呑虎咽地吃饭、体息。牲口返刍时,父亲抽一袋早烟,也是最惬意,最开心的时候。
闭塞的年代,我常想,父亲在石坝河去运石料,还能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又时挺羡慕。央求着让父亲带上我,也去逛逛大城市。
谁知外出的父亲,衣裳都能磨破。那他的血肉之躯,如何承受风餐路宿的岁月之殇。
后来,母亲告诉我,才知父亲既要喂牲口,还要兼做三五人的粗茶淡饭。并不是享受什么白米细面的城市奢华生活。想跟父亲出门逛城市的美好愿望,瞬间漰塌!
“石坝河”这个印在我脑海中的地方,和父亲一次次出门远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父亲这次远行时光已停止在五年前。今年又逢清明节,父亲啊,能否在此与儿相聚。
看着“石坝河”的潺潺溪流,是不曾远去的苦难,是秦川大地痛出沧桑的泪痕,是父亲汗滴的汇成,是父亲奔腾不息的血液。今天偶遇,就让儿子前来找寻撒满了父亲青春的足迹,细数人间苍桑!
看着眼前这块见证岁月风霜的石碑,莫非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前世早已彩排好了的遇见,与父亲相遇在这彩灯飞舞,高楼林立,繁华热闹的街头,相遇在充满现代风光的“石坝河”,拥吻挺立在春天里的石碑!
踩着父亲肩膀,抖落红尘中一身疲惫,将一如继往寻找我的梦想,前行! 在人群中追寻父亲的身影。一阵清风吹来,看,父亲从天台山向我走来!
- 上一篇: 郭明祥|门前有棵皂角树
- 下一篇: 七绝/暮行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 控制面板
- 最近发表
- 最新留言
-
- 学校温馨小故事,创作不易,支持一个,谢谢。
- 故事记录了温馨幸福的生活,很感动,谢谢。
- 感谢网友的故事,用文字记录美好的人生。
- 五十年前,我在天水县一中读初中,王煜老师代过课,后来他当了副校长。昨晚突发奇想,在网上查询,一个是天水小学语文老师张健(小学名称名字忘了,只记得学校在北道阜),一个是天水县一中的马玉花,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好像刚结婚,一个就是王煜。张健老师身体不太好,不知道还在不在,马玉花老师现在应该有70岁了。
- 美丽的邂逅,在美还是故乡美!
- 感谢郭明祥老师,给于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的深情厚意的描绘!
- 现在还是小康就是四菜一汤
- 葫芦河公园的早上鸟语花香,风景宜人?
- 人间美味。
- 家乡的味道
- 文章归档
-
- 2024年10月 (203)
- 2024年8月 (22)
- 2024年7月 (5)
- 2024年6月 (35)
- 2024年4月 (4)
- 2024年2月 (16)
- 2024年1月 (62)
- 2023年12月 (721)
- 2023年11月 (638)
- 2023年10月 (417)
- 2023年3月 (12)
- 2023年2月 (135)
- 2022年12月 (155)
- 2022年11月 (429)
- 2022年10月 (8)
- 2022年9月 (30)
- 2022年8月 (121)
- 2022年7月 (358)
- 2022年6月 (99)
- 2022年5月 (589)
- 2022年4月 (141)
- 2022年3月 (322)
- 2022年1月 (9)
- 2021年12月 (8)
- 2021年11月 (92)
- 2021年10月 (49)
- 2021年9月 (79)
- 2021年8月 (3)
- 2021年7月 (4)
- 2021年5月 (7)
- 2021年4月 (86)
- 2021年3月 (99)
- 2021年2月 (69)
- 2021年1月 (145)
- 2020年12月 (91)
- 2020年11月 (53)
- 2020年10月 (5)
- 2020年8月 (8)
- 2020年7月 (12)
- 2020年6月 (116)
- 2020年5月 (15)
- 标签列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