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到“中国公益人物”
陈行甲,想必不少人或多或少听闻过其人其事,除《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外,多被贴以“网红县委书记”的标签。
我第一次听陈行甲的名字,是在一篇关于其辞职县委书记的文章中。后来陆陆续续看过一些别人或他自己写的文章,直到最近读了其新作《在峡江的转弯处》,才对陈老师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陈老师。嗯,已知天命的陈行甲有很多响亮的标签: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中国公益人物、《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等等,但我喜欢称呼他为陈老师。
当年陈老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辞去公职,引来很大争议,很多人表示不解。
我也不能理解。
学而优则仕,科举时代如此,现在考取公职依然是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我也曾在这个方向上奔跑多年,最后败下阵来,至今心有不甘呢。尤其,县委书记对于一个走仕途的人来讲,可谓如日中天,陈老师竟于提拔在望时毅然辞职,的确出乎意料。
关于陈老师辞去公职一事,我想,应该不仅仅是受“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鼓舞,各种缘由书中没有明说,我亦不去猜度,但我相信,如果眼前真的一帆风顺,没有人会选择一条扑朔不明的前程。
《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本书,陈老师分七“记”写了他的母亲、他的爱情、他在基层工作经历、他在清华和美国的求学生涯、他在巴东任职县委书记的岁月以及现在的公益人生。
书读到一半,我没忍住冒昧给陈老师发了条消息,大概意思是理解了他为何会辞去县委书记转而投身公益的缘故。
是的,是别人,是不会的;但是陈老师,他会:因为,他有一位这样的母亲,而他又是一个从未忘记母亲教诲的儿子。
陈老师母亲和其他任何母亲对自己孩子一样的慈爱,因从小特殊的艰苦岁月,她又格外地教孩子勤奋、干净和悲悯,这些品德从儿时至今,铭刻在陈老师心中,他从未忘记半点。
“2016年12月1日晚上,我一个人在宿舍收拾好在巴东五年零两个月的行李,然后沿着山城的百步梯走到县委大楼我的办公室,把母亲的遗像从办公室书柜正中间取回。到巴东的第一天我把母亲安放到这里,在母亲干净美丽的目光中,我度过了丰富踏实的五年。离开前的最后一天,是时候再把母亲抱走了。回宿舍的途中我反抱着遗像,让母亲的面容仅仅地贴着我的胸口,又想起了母亲最后说的那句‘甲儿,带妈回家’,眼里不禁有了泪水,但心中充满了力量。”
读到这句话,我想,关于他人对陈老师的任何褒贬,都无关要紧了:一个儿子,深夜怀揣着母亲的遗像心中涌现的话,肯定不惨杂一丝虚假的。他的所有的作为,都未曾背离母亲传授给他的勤奋、干净和悲悯的品质。
读完这本书,“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这句网络流行语跃然心田。
这句话我引述过很多次,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往往作为一种美好纯澈的祈愿。然而,掩卷《在峡江的转弯处》,这句话第一次实实在在地落定在当下一位前辈身上。
是的,陈老师一直都是那个少年,他从未没有忘记母亲对他的教诲,哪怕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面对种种诱惑,他也没有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坚持母亲划在他心中的那条道德底线:作为公务员不贪、不玩弄权柄、不媚上欺下,坚守底线、绝不苟且。
一个草根出身的才华横溢的人,能在人生飞黄腾达时不忘来时的道路,自然非体制的全部功劳,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人高阔的天性使然。
美好的品质会代际传承,一位母亲将“勤奋、干净和悲悯”传给了陈老师,陈老师接过来一路坚定前行;陈老师的儿子从宜昌考进北大,从书中父子之间的细节看见,他的儿子,没有让这种品质断代。
读这本书,数次落泪,尤其“第一记”关于母亲的文字,字字含情、句句动人。读到最后,看到这段话,再一次泪眼婆娑:
“曾有一个朋友跟我说,看到我在一个被邀请参加活动午宴的场合,主桌上没有我的名字,附桌上也没有我的名字,我仍然坚持没走自己搬了一个凳子在附桌上挤着坐下的情景,他说他看到这个情景特别难受,说如果你还在继续当书记何至于被人冷落成这样……我在决定转场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有可能面对的这些落差,事实的发展也大概如我所料,曾有多年很关心支持我的朋友,慢慢就联系不上了,发微信不回复,约见面不再理会……”
这就是现实。很实在的现实。人人习以为常,每个人看着它藏污纳垢却莫不给予极大的包容,一定程度上是纵容。但我并不觉得陈老师后来被个别人冷落是正常,只以为那些个别人挺可怜:人本渺小,能与日月齐辉的,一定是道德中熠熠生辉的品质,而他们没有。
人到中年,我不再是曾经那个盲目崇拜的文艺青年了,加上工作多年养成的思维模式,对任何人与事,除非有十足的证据让我内心十分的确信,很少去评价一个人了。但是,将“千帆过尽,仍是少年”用在陈老师身上,并不觉得有多唐突,相反,以为很确切。
这些年隔三差五在网上买书,但很少写用户评价。看完这本书,心有千言万语准备像读书时那般洋洋洒洒,最后,却只有寥寥数语:“文笔好,情感真,叙述详,近几年随笔中难得一见的好书。向一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是的,这本书有七“记”,写了很多人和事,从呱呱坠地到公益事业,但从头到尾,我看到的都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教诲的践行。
作者简介
王托弟,笔名潘小笛、牧笛,80后,甘肃秦安人,现居北京,从事法律工作,业余爱好写作,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黄土地的女儿》。
- 上一篇: 千阳 | 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一个家乡的春天。
- 下一篇: 李志钰|春天,请到关山草原来 。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觉悟一一王朔
觉悟一一王朔人的起点,都是娘胎;终点,都是棺材;中间,就是人生;钱,是通行证。权,是指挥棒。如果你有钱,规矩是可以变通的,如果你有权,规矩是能为你服务的。如果你既没有钱,又没有权,那么规矩,就是为你量...
春花春酒春世界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手机响起,那是一声清脆的问候;当打开微信,又是一种超然的祝福——龙年,吉祥来了好运来了!再见!2023!是啊,过去的一年,风风雨雨喜忧参半,暮暮朝朝,岁华延年。行万里路,长一岁精...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观电视剧《太平天国》有感
最近,一向不喜欢看电视剧的我,却在一次不经意间喜欢上了一部历史题材的46集电视剧《太平天国》。当然,为了看它,我“牺牲”了自己许多的业余时间,但看着看着,心情也是几度起伏。从振奋人心到眉头紧锁,从“哀...
闲话教师节
(声明:本文既是“闲话”,就当全是闲扯,切莫过分解读,对号入座!)教师节作为一个专门为一种特定的职业而设置的节日,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教师队伍数量自身的庞大(目前的最新统计数量为189...
收藏的文章
手机微信“我的”收藏里多半是些图片,而且有的还很逗比。唯独一篇评论性的文章相对成了比较显眼,我时而不时地打开看看。它是一篇经典之作让我流连忘返,还是我傻人似地翻看,一朝看到晚地无聊。我想大...
童年的记忆
双11的她跟最美妈妈同名,是地方上自强之星,长相有点气质。觉得她样子有几份像我记忆中那妇产医生。不想到母亲竟被我的感觉,不由地张开了嘴吐出口中的食物,相对而坐的父亲他耳背,不知情地批评我在胡言...
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
两位行动不便的同乡跟都市里肢残女结下姻缘,而且她俩的外形可以,有一定的气质和可爱,有质朴感,思想很健全。好像都市肢残女讲实在。倘若一...
自强者
如果残疾人的自强是以学问来论,那未免有点片面了吧。曾有位轮椅人士说,她看到的残疾人的报道基本上千篇一律,都是成才的报道。难道残疾朋友非得在学问上有造诣才算自强,这也太单一了吧。她说自己坐在...
夏季的思绪
时下又进入了夏季,我不由地联想到去年的这个时节.夏季是奔放的时节,傍晚时的落霞依旧散发出热的威力,红色的霞光射到人的屋里,可以节约照明灯的能量。晚饭桌上有着季节的诗意,又有复古的韵色,是惬意...
所有打不倒我的,都只会让我更加强大!
在医学领域,抑郁症这个病,是目前精神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除了情绪低落之外,也会出现一些幻听幻觉。治疗方法,大多是通过长期服药,来缓解症状,不过幸运的是,它可以根治。也就是说,患者虽然深陷泥潭,但...
不疯魔 不成活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这句话摘录于一本书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自古以来,“疯子”一直都是极其敏感,极其隐晦的词语,人们对于“疯子”,大都抱有很大的偏见,和很不好的看法,...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