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李石红|难忘故乡那碗热馓饭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2-09-03 15:12:09 1018 浏览

寒冬腊月,莽莽大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

早饭过后,霜霾散尽,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月亮门前的土堆上,不一会便簇满了赶出来晒太阳的人,蹲着的,站着的,屁股底下垫块废砖烂瓦坐着的,清一色的纯爷们。

“今天都吃的啥饭?”A美美地吸了口烟,透过不断地旋转着,徐徐上升的烟圈蹦出几个字来。

“谷面馓饭。”B说完,舌头橡皮似的擦了一圈,舔去了粘在嘴唇上的饭渣。

“一样一样,我家也是谷面馓饭。”C也用袖子擦了擦嘴。

“外甥打灯笼――照旧”又有人接过话,调皮地说,“秫秫面馓饭。”

“我家仙米面馓饭。”A慢悠悠地在鞋底上磕了磕烟锅,神气地说,立刻引来了大家一片羡慕的目光,老家人把玉米叫仙米。

“晓不得毛主席有没有吃过咱馓饭。”有人突发奇想。

“你怂还想得美,毛主席咋会吃咱的烂馓饭里。”A伸出左手摸了摸他的额头,“你说的啥胡话,看没发烧吧。”说完哈哈大笑。

“那你说毛主席吃的啥饭。”刚才发话的人不服气地问道。

“毛主席当然天天吃的白面蒸馍白面饭。”A得意地说。

“你晓得个锤子,”终于有人怼了A一句,“毛主席是南方人,顿顿吃的大米饭,红烧肉好不好!”

众人哄堂大笑。

“晓不得大米饭是啥味道,有咱的白面饭好吃不?”有人接着问道。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口水在舌底直打转转,精灵般萦来绕去,才咽又溢,逗舌惹喉,闹肠弄肚。从没见过大米,更没吃过大米饭的一群山里汉子,饿狼般的眼神里,火花四溅的唾沫星子里,迸出一缕缕诱人的大米饭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不是电影中拼凑的镜头,也不是小说里虚构的情节。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西北,我的农村老家,随时随地都会本色上演的真实情境。

对话中反复出现的馓饭,是甘肃天水农村地区的一种以谷面、秫秫面、仙米面等杂粮为食材的风味美食。说是美食,其实是最近几年才有的美誉,也算是沾了“物以稀为贵”的光:吃馓饭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怀念馓饭的人越来越多,于是,馓饭也越来越稀罕了。

现在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些中年人,是不喜欢吃馓饭的,甚至吃过一次便会深深地憎恶起来。我们小时候,馓饭可以算是绝对的日常主食了,一年四季都要吃,尤其是到了冬季,天天都要吃馓饭的,不吃便要饿肚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一代人,是吃着馓饭长大的,与馓饭有着天赐之缘,躲也躲不过去:一出生便要吃母亲吃着馓饭下的奶,等不到长牙,由于母亲奶水少,便就要加着吃馓饭了,然后天天吃着馓饭,一天天长大成人。

老家地处渭北黄土高坡,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可能是相对更耐旱耐寒吧,也可能是太贫穷、闭塞的缘故,谷子、糜子、秫秫等粗粮是生活中的主粮。后来又有了玉米,因其颜色金黄,口感优于谷子、糜子和秫秫,人们便形象地称之为“仙米”。小麦依然是稀罕物,少得可怜,老家人把小麦面粉叫做白面,以区别于其它有色杂粮,仅其叫法,其稀罕由此也可见一斑。

馓饭若要好,三百六十搅。

馓饭好不好吃,关键要在“搅”字上做文章。做馓饭,除了要掌握好火候,更要考验做馓饭人的搅功。搅的方向、速度、频率、持续性把握好了,搅到位了,做出来的馓饭才有粘性、筋道,可口好吃。否则,搅不到位的话,里面经常会有外熟内生的面疙瘩,也如一盘散沙,松松垮垮的,没弹性,不筋道,影响口感,吃的人也就没有胃口了。

母亲年轻时做饭在村里也算是一把好手了。

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洋芋块煮熟了、酥了,母亲便左手均匀地往锅里撒面,右手拿着长长的粗竹筷不停地逆时针旋转搅动,边搅边不停地用袖子擦着额头上渗出的汗。做馓饭时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搅,不能一会儿逆时针,一会儿又顺时针。等到馓饭软硬适中了, 便停止撒面,使劲地再搅上一会,再盖上锅盖,小火煮几分钟,等馓饭在锅里不停地翻滚起泡,“扑哧扑哧”地直掀锅盖,欢快地擂着鼓吹着口哨似的,一锅热腾腾的馓饭便做好了。

印象中,入学前的那几年时间里,大多情况下都是吃秫秫面、谷面、糜面馓饭。由于要在老石磨上碾磨,加之谷子、糜子等杂粮外衣坚硬,不容易碾细,粗糙的面粉做成的馓饭吃起来咯嗓子,难以下咽。秫秫面馓饭也吃起来有一种腻腻的、怪怪的感觉。偶尔能吃顿仙米面馓饭,就开心一整天。

舅爷家丫丫家都在川道里,生活比我们山上要好得多,都是粉碎机或者钢磨上粉得细细的仙米面。小时候一直没弄懂为什么舅爷家、丫丫家的馓饭都比我家的好吃,弄不懂归弄不懂,嘴总归也能尝出味道好不好来,反正每次都能比家里吃得多。

在那些靠着杂粮馓饭、馍填饱肚子的日子里,偶尔能够吃一顿白面蒸馍或者洋芋疙瘩垫底的白面饭,都是非常奢侈的事。大多只在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亲戚了、我过生日了,母亲才会做顿白面饭吃,而且,每次吃饭时父母都找借口在厨房忙,并骗亲戚已经在厨房吃过了。直到亲戚走了,才舀碗洋芋汤,泡点干馍吃,或者直接在厨房里喝点汤,啃点干馍就行。

奇怪得很,馓饭吃久了,想吃碗白面饭了,晚上做梦吃的都是馓饭,急得直跺脚,梦醒后一翻身坐起来直抹眼泪,口里喊着要吃白面饭里,惹得母亲不停地直叹气,便哄我赶快睡觉,过几天带我去舅爷家吃白面饭。

吃馓饭也是技术活。

不能中间开花,那样会越吃越稀,越吃越烂,越来越夹不上筷子。得先从边上吃,边吃边不停地用手指拨弄着转动碗,四周吃完了,中间往往也能用筷子夹上了。那时候吃馓饭只有酸菜——也没什么佐菜。

抑或因为生活艰苦,不敢浪费,或者便于清洗的原因吧,每次吃完馓饭,父母亲都要求我们拿舌头把碗舔干净。我从小就舌头短且僵硬不灵活的缘故吧,永远也舔不干净,每次都弄得脸蛋、额头,甚至头发上都沾满了馓饭,狼藉得很。于是,父亲就索性找截秫秫杆,拿刀斜着削下去,切出一个椭圆的截面来,我便一直就用这个叫做“片片”的东西来刮着吃碗底的饭渣了,倒也刮得干干净净,也不会蹭得到处都是馓饭了。

馓饭通常有三种吃法。

第一种叫酸馓饭,也是我最爱吃的馓饭。馓饭里和有很多洋芋疙瘩,洋芋煮酥了化了,格外好吃。等馓饭熟了,直接倒入酸菜,再调上食盐搅拌均匀即可。甜丝丝的玉米面香,夹杂着酥洋芋特有的香甜醇厚,还有酸菜的味道,吃起来颇为爽口。

第二种叫做甜馓饭。一般不加洋芋块,直接把馓饭舀在碗里,再夹点炝锅酸菜佐着吃,刚把馓饭夹进嘴的时候,甜丝丝的无味得很,再夹一筷子酸菜吃时,立刻觉得牙都快被酸倒了,直酸得人吐口水,一直都是那些孕妇小女人们的最爱。我是一直都不爱吃甜馓饭也反对母亲做给我们吃,所以我家是很少吃甜馓饭的。

还有一种便是大家不一定都吃过,但是一定听过,叫做“水围城”的颇有诗意画感的名字的搅团了。需要先舀半碗炝锅浆水在碗里,酸菜也越多越好,再把馓饭用筷子夹起来淹在浆水里蘸着吃。感觉吃起来费事得很,也受不了浆水的那个倒牙麻舌的酸,又缺少了洋芋疙瘩的醇香,我一直都不喜欢吃搅团的。

严格来说,天水名吃“面鱼”也算是馓饭的孪生兄弟了,只是比馓饭多了一道漏勺滴鱼的工序,有了独特的形状,且因热饭经过凉水浸泡而更多了些滑爽罢了。

只要家里做馓饭了,筋道耐嚼的呱呱一直都是我的最爱,于是便经常故意磨磨蹭蹭地慢慢吃,等别人都舀上第二碗后再抢着铲呱呱吃,或者直接守在锅台边等着铲呱呱吃。

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村的生活渐渐有了改观,由于产量低的缘故,谷子、糜子、秫秫等杂粮越种越少,到了后来索性干脆不种了。产量高、口感好的仙米越种越多,于是便渐渐少吃直至不再吃谷面、秫秫面馓饭了,全村人都改头换面吃上了仙米面馓饭。且村里也有了粉碎机、钢磨,再也不需要去石磨上碾磨了,仙米面也越来越细,馓饭也越来越可口了。

为了哄我们能多吃点好长身体,母亲便变着法子给我们弄些佐菜,腌点萝卜干、蒜瓣,或者炒点洋芋条、白菜丝、茄子辣椒等。

你还别说,拌着佐菜,馓饭吃起来越吃越香,越吃越有滋味,也越吃越多了,我也越来越不再排斥馓饭了,到了后来嫌反复舀饭麻烦,竟然主动向母亲申请要了大碗。

人生中最难忘,也最另类的一次馓饭,是在小小的煤油炉子上做熟的。

那年我上高一,一直住在陈大村的大姐家,没有住过校,也不会自己做饭吃。有一天中午放学下雨了,又没有带伞,两个要好的同学便邀我去渠刘村他们租住的地方吃饭。本来他们俩每人有一个煤油炉子,各自做饭吃,由于我在的缘故,便索性合伙做回大锅饭吃。于是,一个同学便贡献出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家里带来的肉臊子,在一个煤油炉子上炒了些洋芋丁白菜粒。另一个煤油炉子上做荞麦面馓饭,因之前也从来没有做过馓饭,便仿着不知道那里学来的方法,把荞麦面在盆子里和成糊,由于盆子太小的缘故,加水太少,面糊太稠了,等锅里面水开了,洋芋疙瘩煮酥了,便只能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夹着往锅里下,一锅荞麦面馓饭便硬生生地做成了“三不像”,馓饭不是馓饭,拌汤也不是拌汤,逗得我们三个捂着肚子在床上直打滚。

乡里人吃粽子——没蜜就甜。好歹总算是煮熟了,凑合着吃吃,能填饱肚子就行,索性就当吃个稀罕。既然不是馓饭,便没再调浆水,直接把炒菜倒在锅里,再加点盐和醋,搅拌均匀后每人舀了一碗端上就吃。

你还别真不信,有些奇迹总是被错误误出来的,譬如酸奶,譬如天水呱呱。我们三个都没有想到,这馓饭不是馓饭,拌汤不是拌汤的家伙,吃起来却出人意料得可口。油津津,香喷喷,筋道爽口,柔韧耐嚼,越吃越香,越嚼越有滋味。

已经过去好多年了,那次吃的荞麦面馓饭,却如扎了根似的,一直在我心里萦萦绕绕,念念不忘。

大唐贞观年间,觊觎已久的西凉铁骑屡屡犯境,滋军扰民,兵马大元帅樊梨花奉旨西征。深秋,军中痢疾流行,久治不愈,将士们吃粟拉粟,深受其苦,战斗力爆衰。时逢西凉举兵来犯,几番交战,西凉兵个个如狼似虎,骁勇异常,大唐将士兵衰将弱,手足无力,屡战屡败,自是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只能退守樊家城,紧闭寨门,高挂免战牌。这可急坏了兵马大元帅樊梨花,一夜白头。忽一日,军中来了一位鹤发老人,进帐求见樊元帅,言说可将粟谷研磨成粉,撒入开水锅中搅熬成糊,再挖些山中苦苣菜,清洗后入锅同煮,让将士们连吃三天,则必自愈。樊梨花大喜,立刻吩咐下去,命伙房严格照办。果然三天之后,众将士皆不治而愈。憋屈了好多天的三军将士主动请战,等不到天亮,便连夜出城破敌。此一战,将士们个个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西凉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无数,纷纷逃窜,溃不成军。樊梨花大军乘胜追击,驱敌数十里,失地尽收。此疫之后,西凉兵一蹶不振,三年内再未敢犯境。这里说的粟谷面糊糊,便就是最早的馓饭的雏形了,苦苣菜也渐渐发展演变成了现在的酸菜。粟谷皮寒内热,温脾养胃,苦苣菜清热解毒,消食导滞。樊梨花大军连吃三日热馓饭,便治愈困扰多日的痢疾,大破西凉军的故事,一时也传为人间佳话,广为流传。离开故乡十几年来,偶尔走亲戚访朋友时也会吃顿馓饭,或者约几个人专程去山里农家乐吃。尽管佐菜已经丰盛得近乎奢侈了,热凉荤素,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却怎么也吃不出记忆中母亲做的柴禾火大铁锅馓饭的味道了。我是从小吃着馓饭长大的,一直比较挑食,所以小时候吃馓饭,多多少少有点不得已而食之的成分在里面,谈不上喜欢吃馓饭。说实话,小时候特不爱吃馓饭,甚至有点讨厌馓饭,无论是谷面的、糜面的,还是仙米面的,都是没办法才吃的——不吃肚子饿得慌。如果还有别的可以吃的话,打死也不会吃馓饭的。也经常会因为母亲做了馓饭不乐意而闹情绪,甚至耍点小性子闹绝食,往往需要母亲哄半天才肯吃。真正喜欢上吃馓饭,是去年才有的事。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吧,奇怪得很,从去年开始,却破天荒地偶尔会想吃一碗馓饭来,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每次要回老家看父母,都要提前打电话给母亲,啥饭都不吃,做一锅馓饭就行,且吃起馓饭来,饭量大得惊人,一顿能吃两大碗。这是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即使是年轻的时候。母亲已经八十岁了,身子骨也大不如前,不管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馓饭,还是一碟或腌制或炒烩的佐菜,吃起来都清香可口,不能再香了。在我们老家,现在基本上都是用仙米面做馓饭。仙米面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其它农产品,且营养丰富,酥软可口,容易消化,浆水本身也具有清热解毒,开胃导滞的功效,颇适合中老年人食用,延年益寿又养生。一些慢性肠胃病患者如果坚持吃仙米面馓饭的话,既容易消化,减轻肠胃负担,又能补充营养,温胃养胃。上小学时听老师讲过,有一个被城里大医院判了死刑的肠胃病病人,出院后抬回家后,啥饭都不能吃,每天只能吃点馓饭,喝点稀饭,谁也没有想到,专家预言活不过三个月的他,竟然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又活了十几年才去世。不知道是医院误判了,还是老师讲的真实性有待考证,这些都不得而知。反正上学时听老师讲了,便就当真了。老家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馓饭,由人家反乱。”意思是不能贪小便宜,轻易得人家好处了,骨头就软了,只能任人摆布。有些饭不能吃,吃了不好消化;有些便宜不能贪,贪了矮化灵魂,让别人瞧不起。贪点小便宜,捞点好处,做人便少了原则,没了底线,也就没有了顶天立地的硬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人吃馓饭,早已不再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换口味者有之;油腻吃多了,想清清肠刮刮油者有之;更多的,则是一种空空荡荡的情感世界里,始终走不出过往的念旧情怀。在寒冷的冬日,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就着丰盛的佐菜,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仙米面馓饭,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一碗热馓饭下肚,寒气一扫而光,浑身上下顿时热气腾腾,裹腹添祥和,暖胃更暖心。吃的是馓饭,嚼的是团圆,咽下去的是暖意融融,幸福祥和。我不知道,若干年后,等吃着馓饭长大的那代人一个个相继百年,还会不会有人偶尔会想起要吃一碗馓饭。倘若真有,走遍大街小巷,找遍餐馆酒店,还能不能买得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热馓饭。( 本文系作者原创,欢迎转载或选用 )

作者简介

李石红,甘肃天水人。喜欢如水的平淡,喜欢如梦的简单。渴望能于红尘繁华之中,听见花开的声音,看到雪融的脉搏,携风漫步,邀月同醉。不与雨争,不与霜较,不取云悦,不讨雾欢。落叶为笺,蘸露挥毫,只书心情,不墨繁华。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蔡晋/故乡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一个最古老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一个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更是中国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无论在哪里,春节依旧热闹,尤其是乡村的春节,更是令人向往。每家每户做一些平常不做的饭菜,买一些平常不买的...

作文 山柳 山柳 ⋅ 9月前 (12-21)

唐佳/故乡,童年

我的故乡其实并不远,就是我所在城市里的一个铁路小站,车程也不过两个小时,可是,在我离开的这25年里,我一直没有回去过,想念也只是在梦里,从未付诸行动。那个小站有个很美的名字——小南海,也有个很冰冷的名...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0月前 (12-10)

朱丁旺/故乡,我只是个过客

故乡,我只是个过客文∣朱丁旺锣声鼓声敲出了晚霞挂着的天扛着农具回家的人们青蛙躲在路边的水沟里遗传后代妈妈锅里的稀饭随着炊烟飘来夜归的鸟儿在枝头亲热写在旅店门口闪烁的招牌尘飞的车和路一起流走山隔着水延长...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0月前 (12-10)

川流/老宅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世界叫家乡,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更远的地方。可是,每个远行的人心中,心中始终有一座老乡,里面装满了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过往,以及魂牵梦绕的现在和未来。无论行至天涯还是走到海角,老...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0月前 (12-10)

岭上人/人间多少路,惟在故乡宽。

云雾山庙会口占二首其一家乡庙会久闻名,十里八村拜神灵。漫吼秦腔传山外,吃碗凉粉满乡情。其二岭上春来景色幽,田园沐雨走耕牛。山中儿女多情甚,摘朵杏花把影留。春节回乡即赋岁末赴乡关,时逢甲午年。才翻罐儿岭...

诗文 王托弟 王托弟 ⋅ 10月前 (12-06)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