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敬/在老家,才能过出端午的味道
日子总是固执向前,不懂滞留;人也跟进时间的思维,不停奔波。
最近几天街道出现卖属相荷包的小贩,我才恍惚地意识到,原来是端午佳节将要驾临了。瞬间,似乎闻到我家院子里芍药花的香气,母亲从厨房里端出甜醅的酒曲味,以及外婆为孙儿们绣制的荷包里的香草味。
一切全回归到小时候的记忆。
端午节天快亮的时候,村里的少年要去山顶“点高山”(在山顶点燃从每家每户收集来的柴草挪起的草堆)。
南方人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投汨罗江的事家喻户晓,我们北方人点高山、吃甜醅纪念重耳烧介子推的事却鲜为人知。
介子推是先秦人,对落难的晋国公子忠心耿耿,曾剜自己大腿肉为重耳充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后,为报当年之恩,诚请身处深山的介子推出仕,却遭介子推多次拒绝。重耳无奈,为逼介子推做官,断其顾念,便放火烧毁他住的房屋,不曾想,竟把介子推烧死。重耳顿足捶胸,后悔莫及,为纪念介子推,每年人们在端午点火游行,最后流传成现在的“点高山”。
每年农历五月四日,我们会去家家户户收集柴草。有的人家捐柴,有的人家给鸡蛋,这些鸡蛋我们在“头领”家做着当晚饭吃。为了提防邻村的少年偷点我们搭建的“高山”,我们会三人为组,轮换值守,一夜不眠。当然,我们也不是“好人”,也会刺探邻村的“高山”值守情况,以便偷袭。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成功过一次,因为邻村的两个看守人睡着了,给了我们机会。
端午凌晨五点,我们开始“绕庄”。撑着火把游行村里的每条道路,边走边喊:“点高山咯,点高山咯……”惊得村里鸡鸣狗叫,瞬间打破黑夜的宁静。
爱热闹的老者为了观看“点高山”,比往日起得更早些,燃起火盆喝“罐罐茶”。他们是很怀旧的,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也这样玩过,后来是他们的儿子,再后来又轮到他们的孙子,可能,这就是端午情怀的代代延续吧。
当村人聚集得越来越多时,我们便开始点火。
干柴遇烈火,天公作美再来点风,瞬间火势变得凶猛,先如卧虎蔓延山岭,后如火龙腾跃空中,亮彻半个村庄,蔚为壮观。等火光逐渐消退,天色也就大亮了。
到了清晨,父辈们要去沟底或者山上砍来许多柳树枝条,挂于门庭。
爷爷是个老中医,会去他的园子里割来几束薄荷和艾草,插于门檐;再从院子折下几束芍药花插于花瓶,置于屋中,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那时,我就觉得自己家的端午与众不同,节日气息更加浓郁。从此,每当说起端午节,我就不得不想起芍药花;说起芍药花,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端午将至。
自我记事起,我家院子里就有一丛芍药花。每逢春天发芽,然后随时间节节生高,最后在端午期间开出一副神韵相,仙气十足。芍药梢头,红红白白,层层花瓣纷纷打开。蝴蝶与蜜蜂钻满花蕊,让悄声的院落多了喧闹,让静美的画面多了生动。
自小,我就对芍药花有种很依恋的情愫。
古人称牡丹为“花王”,更称芍药为“花仙”。芍药是与牡丹相媲美的花种。牡丹花语“花开富贵”,芍药花语“美丽动人”,两情相悦者可互赠芍药,以为爱情。
芍药开尽,端午渐远。
古人常用芍药诗词表达恨春易逝的遗憾,这些东西,那时的我全然不知。如今,我也开始领悟时间的可贵与无情。芍药花谢,残春尽逝。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端午天气的阴雨与晴空,均不影响节日的氛围,更不影响传统佳节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
我最喜欢端午期间家里那个花园,它像一个年年渲染端午节日的文化符号,也见证了每年端午的风雨晴空。
端午,清晨雨后的庭院洁静悠闲,院子的小花园长满草苔,厚厚地像铺了一层绿毯,淹没马蹄完全没有问题了。红牡丹花也盛开得雍容华贵,与旁边的芍药花竞相争艳。小丛竹子不高却翠绿旺盛,若在春天,也能看到富有生命力的雨后春笋。
母亲院内栽竹,寓意为了节节高升。
我告诉母亲,被人誉为“四君子”的老三,也有“尖嘴皮厚腹中空”的一面,她却说了句很辩证的话:“人无完人,我们总要向好处看。”看来,有时知道多了也未必是好的。
还有一棵庞然大物,那就是葡萄树。栽它的第一步就错了,本想着等长大后吃几串葡萄,可等了好多年只见证了它的成长,连个葡萄花都没见过。好多次打算挖掉,父亲却说:“端午过后,可以在下面吃饭乘凉,长这么大也不容易,院子里有这东西,看起来绿绿的,也挺好看的。”所以,便一直留到了现在,每年端午时节,它是院子内最显眼的绿棚。
再有一蓬六月菊,这是以前爷爷中药上用的,一直栽在后院的园子,爷爷故去,中药很少用了,我们便把它移栽到这里。每年六月都会开出好多芳馨的黄花,虽不入药,却仍能点缀家院环境,也能感知爷爷的影子,总之,它是挺好的。
东面角落处有一窝家蜂,象征着农家人的勤耕力作。它们这会还未出去劳作,毕竟外面空气潮湿,飞起来不便,恰好昨天辛苦很累,乘端午佳节就多睡会。
小鸡已经在院子里转悠多时了,有的结群在小园乱啄,有的在喝水泥院未干的雨水。小狗从门外跑进院子寻食,母亲从厨房取了点花馍馍准备喂它,它却跑到鸡食盆里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小鸡们不知是乐于助狗,还是不敢挑战对方火力,总之,视而不见。我可不想惯狗这毛病,唤过来让它吃母亲给它的东西,毕竟,仗势欺人、强取豪夺不是好事。狗儿吃着为端午特制的花馍锅盔,也高兴地摇着尾巴,狺狺不休,似乎它也过上了端午节。家里的狸猫不知从哪里转悠回来,也奔跑过来要吃食。猫嘴生来挑剔,家里人也惯养,也算极尽殊宠,佳节期间,饭菜里有肉与鸡蛋,它也能独享一份。
端午节主要在早上庆祝。母亲已经拧好了五色线、备好了外婆做的荷包,给我和弟弟佩戴好;荷包里装着中草药研制成的香料,总能散发出浓郁芬芳的气味。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出身高贵,注重修养,所以,他经常佩戴香草,凸显自己高尚情怀和不俗情趣,所以,我们带的荷包里白芷一定是有的。
母亲也会给我们鼻孔、耳朵里点雄黄,说可以驱蛇避瘟。我很相信的,因为《新白娘子传奇》里就是白娘子喝完许仙给的雄黄酒现了原形。
为了彰显节日气息,端午的花馍也很有特色。
巧妇会做出惟妙惟肖的青蛙形状的花饼,用红绿色的染料装饰他们,使得它们更加栩栩如生,比我们小的儿童额头正中会被奶奶用筷子头点上红色的小圆圈,看起来很像年画里寿星身边的福娃,可爱极了。
老年人经常说:“五月五耍线来,正月十五耍面来。”
五色线是每个人要佩带的。小孩项颈、双腕、脚踝均要带上,大人们大多只代表性的带两处地方,寓意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五色”包括绿色、红色、黄色、白色、黑色。后来我学中医课时,最喜欢研究这部分内容,觉得很有趣味。它们代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方”里的东、南、中、西、北,“五味”里的酸、苦、甘、辛、咸。
春来绿草如荫,夏季红如烈火,长夏麦黄如土,金秋萧瑟煞白,冬季黑夜漫长。由此可见,“五色”又与“五季”密切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体的“五脏”息息相通。
母亲告诉我们五色线带完后要扔到房顶上,喜鹊来了会叼走,要给牛郎织女搭建七夕银河上相会的鹊桥,母亲的话,那时候听起来神话极了:原来我们的举手之劳,可以让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等吃完饭,母亲会带着她炒的菜、酿的甜醅,还有烤成青蛙形状的花饼,领着我和弟弟去“转娘家(看望外公外婆)”。
我们小时候不兴吃粽子,可以说,压根只是听过其名而不知其形与味,总觉得那碗色泽润黄、汁浓乳白、略带酒香,吃完让人清爽怡悦的甜醅就可以替代端午所有的味道。
屈原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爱国情怀投进汨罗河,其卓尔不群的高贵品行流传千年。正值端午,我也写了四句拙语悼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
离骚一曲投江逝,悼假三日赛龙事。
芍药花尽含春泪,鱼腹甜粽无愁味。
姜夔在《扬州慢》中悲叹“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以痛惜扬州城的凋残破败,如今岁月静好,芍药如果愿为端午年年守候,就有它值得拼命生长的理由,因为外面有个怀旧的人始终要回到故土,在端午佳节里对着花丛,回顾曾经的陈事旧影与世间的冷暖人情。
如今,这座城也开满芍药,可我还是喜欢回到自己的那片黄土地上,因为,那里的芍药才能开出最纯正的端午味道。
作者简介
陈晓敬,甘肃平凉市静宁人,医师,文学爱好者,笔名:缤纷的诗心,作品散见《齐鲁文学》《拾穗文刊》,其中数篇诗歌被搜狐网转载。爱好运动、音乐、秦腔等。人生格言:意微诗韵雅,心静菜根香。
- 上一篇: 王托弟/背麦
- 下一篇: 郭文强/ 在奶奶心里:什么都可以丢,唯有庄稼不可丢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五律.端午
五律.端午付福运榴花又端午,万户艾悬香。绿粽新醅酒,红囊染翰装。临波怀屈子,抚柳念还乡。家国思当报,琴心祝永康。...
七律.端午雅集
七律.端午雅集付福运端阳艾柳水潺潺,畅叙幽怀对凤山。成纪才贤今满座,陇原吟友共欢颜。文心独向葫芦咏,乡谊长留载酒攀。画意诗情歌不尽,唐风宋韵动人寰。...
薛方晴/秦安小曲《过端午》
秦安小曲创作新曲目《过端午》/薛方晴1.【越调】一院芬芳,晨雀柳浪嬉戏忙。几条柳枝、几株艾草,别在门楣、来招魂远古脊梁。2.【莲花调】(1)茗酒寒食摆上庭堂,香蜡袅袅祭忠良。(2)八角粽子慈亲包,新麦...
白尚礼/泥土的味道
人们常说,故乡是一个生活的代名词,也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食粮。对我来说,故乡除了感激和怀念以外,乡村生活的零散记忆和琐碎事物,便是我灵魂最终的皈依。每次回老家,走在乡间熟悉的小路上,闻着田野里散...
黄丹/ 饭菜香,凝聚成家的味道
若不会做饭,将来嫁不出去以前的客家女子,如果不会做饭,是要被人笑话的。后来人们说:做饭也是一种兴趣,有些人生来喜欢和锅碗瓢盆打交道,有些人就觉得那是令人头痛的事情。还好,我是属于前者。关于做饭的兴趣,...
孟东花/又逢端午
今天翻微信,无意看到几十首同题诗《又逢端午》,每首都文釆飞扬,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不乏纪念屈原者。看着太让人羡慕了!又想想,我虽不会写诗,可对端午,不也有过许多美好的回忆吗?何不用我的拙笔来重拾一番呢?...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