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谈 > 正文

谭莉/人生的凋零之色莫过于游子内心的酸楚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11-25 23:07:09 104 浏览

(一)

关上窗帘的时候,外面飘起了雨丝。

乡居的日子与外界少了联络,一日重复一日波澜不惊的生活。属于我的生活是深不见底的湖泊,我时时深陷进去,不知今夕何夕。即便是想读一本心仪的书也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才能如愿。

偶尔闲暇无事,幸而随身带来几本书相伴。其中《黄土地的女儿》是甘肃天水文友王托弟新近从北京寄到湖南来的,这回可以好好读读。 

像去年她寄给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一样,翻开扉页,她仍然写了寄语,有见字如面的欣悦,因为文字结缘,北京和湖南就这样连通起来了。 

我们有缘。

从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到第二本散文集《黄土地的女儿》,时间跨度刚好二年。

常常看她的朋友圈,她的文字一如她的人,阳光、朴素、热烈,又十分有力饱满,这是我对她的文字偏爱的原因。 

随着阅读深入,诸多跌宕起伏的情思带着我走遍了陇中土地的山山水水、犄角旮旯。拂开相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的表象,看到表象下真实的王托弟和她笔下的家乡甘肃天水陇城。

一个羁旅京城的甘肃天水女子努力在他乡落地生根,心灵却始终找不到归宿。也都心怀理想的远方,却无不身陷生活的囹圄。 这是她的生活情境,也是我读到的生活情境。

在她的笔下,在黄土地上放羊是诗情画意的,而北京的地铁与雾霾天气却是现实的钟摆,不停地提醒着她的身份、她的无奈。

她的文字透露着锥心蚀骨的思乡情愫:一个范畴更广的、显而易见的孤独。这深长的意味打动了我。 

在此之前,一度不相信网络上的相遇会有深入的交集。

被人叫做“姐”和“老师”由来已久,毕竟我年长,虽说总有些警惕这样的问候是否具备真实性,常常在私下里不为所动,但是真诚二字总有杀伤力,相对于我也不例外。

王托弟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姐妹。

我承认她的性格优势在感染我,一点一点地撒除着我和她之间无形的蕃篱,让我得以静下心来,在一个颇为寒冷的冬日下午,伴着一棵冬桂的謦香,守着炉火的余温,一页一页翻开她寄来的新作《黄土地的女儿》,跟随着她琳瑯有序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悲伤、时而捧腹而笑、时而唏嘘不已。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多都是80后的文艺青年,大多也素未谋面。王托弟的率性从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她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严谨的思路条分缕析,所以她的文字相对较理性,这倒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图片

(二)

想来与王托弟的初次交集,是在2016年。

我在文友的交流群里偶然看到一篇链接地址,一路浏览过去。这一浏览不打紧,署名“王托弟”的篇幅还真不少!这才发现这里是她的个人公众号,每日更新的。 

85后才女一枚。风风火火的行事作风。这是她给我的初次印象。她的写作轨迹渐渐走入我的视线。 

我们素昧平生,若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对文字的热爱是一样的深。深到什么程度呢?用“入迷”两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们都对身边的周遭境遇有敏锐的触角,都有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的普世愿景——我断断续续地随性而写,一度中断过写作多年;王托弟,这位极年轻的八零后,则对文字的热爱几近痴迷! 

她工作的地点离寓所只单程就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每天早晚往返于地铁上的时间几乎是漫长的。她的几十万字的素材就是在乘坐地铁的时间里一个字一个字在手机上敲出来的!

她写北京、写甘肃、写朋友、写亲人,质朴的文风、质朴的情感,坦率而热烈。 

她的文字里写得最多的是故乡,是甘肃天水那片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写得最多的是生活在那片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她有着深沉的眷恋与温柔去面对桑梓之地。

在常人的眼里,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就职于京城,跻身白领精英阶层并落脚京城,里里外外应是无限风光的,至少作为一个甘肃天水女儿的天赋出众在故乡亲友眼里是十分风光的啊。 

可是,蓝天之下、万里之外,羁旅京城,她却只是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

每每攒下工休节假日,她不像同龄人那样计划旅行,而是早早订好火车票,归心似箭,直奔甘肃,去见她日思夜想的陇中大地,去见她的亲人,她日思夜想的是老家的一碗浆水面,中秋月夜里广葇的黄土地,是和父亲一块放羊的记忆、和母亲去田垅上掐苜蓿的时光……

一来二去的文字交流,我对她的认识不再浮浅于表面:她不只是文艺青年那么普通,率性到说话不改乡音,也从不改骨子里的故乡情愫,这才是真正的她。 

(三)

甘肃在我的印象里仅限于地理及历史的认知,一个相对边远的西部省份,那里盛产无边无际的黄土地的广葇和荒寂。

我相信我坦陈直言对甘肃的印象,托弟是不会介怀的吧!

除了绵延无际的黄土地,就是敦煌莫高窟、西部传说、丝绸之路、兰州拉面……这些概念浮现我的脑海,我对甘肃的认知是多么笼统空泛。 

然而,从王托弟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一个人文厚重、民间淳朴、大地富饶的甘肃。 

秦腔很美,历史悠久,就像湖南郴州的昆剧一样具有风花雪月的恒常魅力,诠释着五味杂陈的岁月。 

浆水面养人,因为汤汤水水无一不是妈妈的味道,让她心心念念。

黄土地起伏绵延,撒着欢儿奔跑的羊群充满了她十八岁以前的少女时代的记忆,那么美好而温暖…… 

这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女子呀。对丈夫小汪,对父亲、母亲、姊弟,爱得不是一般的浓烈。 

“王托弟”这三个字给我的联想是这样一个情景:她一定出生在姐妹众多的家庭。不只在甘肃农村,即便在我的故乡湖南乡村,普通庄户人家都有生儿子的愿望,给女儿取名“托弟”的大有人在。 

私下聊天,果然。 

自从我们成了微信好友,我们不仅限于文学交流了。于是,也知道更多关于她的事情。 

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十三年前从甘肃秦安来到北京,求学、求职、成家、立业,历经很多挣扎、很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终究在京有了深爱的人、喜欢的工作,并结婚生子。

在外人看来过得洒脱的她,心底里最依恋的依然是故乡的黄土地:故乡是她安身立命的来处。故乡的风,故乡的雨,故乡的云,故乡的一花一草,故乡的一切是她的宿命。每每落笔成文,无不魂牵梦绕。 

和大多数在京城奋斗的青年一样,生活一地鸡毛,即便是如此,她仍然从忙乱不堪的实际生活中以梦为马,用文字书写人生的悲欣交集。

生活是琐碎的,可以隐忍负重地接受,然而灵魂却需要真实的出路,除了坚持过下去,别无他法。 

那段时间,我也在给一些新媒体写稿。她的微刊平台常常发别人的文章,我手中恰好有一篇原创《春天纪事》组章尚未发过其它平台,就自作主张给托弟发了个信息,问可不可以投稿她的微刊平台?。

发出信息的时候,她正在忙着做午饭,很快回复了:“我一般是约稿……不过,你有文章就发过来吧。” 

然后,她发过来了她的邮箱地址。

我认真地做了一份备份发过去了。 

初次相遇,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学情结,沟通十分顺畅。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与人相处,不善言辞的我向来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矜持与感恩;与人交往,心思单纯,都是以文字示人。

把文稿发到她的邮箱之后,在微信相告,她很快回复说近期会看,若合适,就刊出来。

我自是有些小小的期待。

碌碌半生,平凡如我,在水深火热的日子里挣扎着,从来没有与自己的身世处境达成和解,心里却一直住着一个文学的女儿,清风明月的灵魂却不得不蜗居乡村,生活一度兵荒马乱。写作这件事,怎一个情字了得?多年未提笔,搁浅了太久,个人境遇的特殊,不被回应的时候太多了,也已经习以为常。

出于文友间的对接以及对王托弟的敬佩与关注,和盘托出了自己不算成熟的文字。

几天后,她发信息给我: “稿子全部看了,可分三期刊出,第一篇给拟了一个题目:《春天,燕子归来》。” 

接下来,我看到了她认真编辑好的临时链接,文图赏心悦目。她为我的文字配图,杨柳依然葱绿,黑色剪尾的燕子有着好看的羽毛,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那一刻,我的心里是激动的。她的认可让我激动,她的编辑让我激动,插图与文字的切合让我激动,并且第一次把我不够清晰的玉照——曾经用最低端的60万相素的手机自拍的照片——发给了她放在作者简介中。

翌日发出来,接下来的留言功能及赞赏功能也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 

从那以后,我们关注彼此文字的机会多了起来。

我写的少,因为生活不允许我沉浸在文字里,还有太多比文字更急切的事情劫掠了我的时间。托弟则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笔耕不缀,一年来竟然积累了二十多万字的素材,2016年很快便出版了第一本文集《回不去的故乡》。 

她笔下的乡村生活让我有一种亲切感,所不同的唯有地域和时差之别。她的家乡桃红李白,我的家乡也一样。她小时候在家乡放羊,让我着实有些羡慕。作为同在乡村出生的我们,情感维系的纽带是十分相似的。 

(四)

我从未走出过故乡郴州。

对于我来说,身在故乡找故乡是特别的体验,外面的世界多么辽阔,世界那么大,比我寄身的小城大无数倍的地方,在别处,在从未企及的彼岸,我不过是个例外而已——异地求学,工作,奔波该是人生必经的功课吧! 

从一开始,王托弟把个人公众号名称注册为“王托弟的栖息地”,寓意不言而喻。

她且做一个怀乡的女子,在他乡落脚;辛苦工作之余,将枕畔的梦留给了生她养她的家乡。《黄土地的女儿》是本自我告白的作品,每多读一遍,就会再度被作者浓郁的乡愁感染。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在别处。

我对那些挣脱故乡的束缚展翅高飞的人总是怀有敬慕之心,他们做了我这辈子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可是,在《黄土地的女儿》一书中,王托弟却说:“我希望自己的一生一分为二,一半给羁旅北京谋生的自己,一半给生她养她的煮土地。”每一篇笔记就是一份鲜活的记忆,读到它的人早已被蕴涵其中的质朴打动。 

托弟是很勤奋的写作者。《黄土地的女儿》一书中有很多段落让我产生共鸣。

《秦安风味》一文中,她写到:

“在生命面前,我们努力追逐一切,抓住一切,但在生活面前,我们只能努力追逐可以追逐的,抓住可以抓住的,只有不忘初心的人,在生活面前,才不会忘记还有生命存在。有些人,虽然不是生活的,却是生命的。” 

“突然间明白,我一直钟爱家乡风味,原来吃的并非东西本身,而是倾注在东西中的情愫和喜悦,是那种心里诉求剧烈冲撞后,无奈落幕前的华丽回转。 ”

《逝去的手艺人》一文中她写了擀毡人、补锅人、街头理发师、裁缝,这些朴素的民间艺人让人十分亲切。

“市场经济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一个村庄定是自成一体的。比如,无论大小一定会有至少一座磨坊,一个裁缝,一个医生,几个木匠,没面了有地方磨面,买了布有人做成衣服,病了有人看,修房子时能找到匠人。”

她写到她的老家现在还保留着一台牡丹牌的缝纫机,笔锋一转,又写到:

“最伟大的手艺人当属妈妈,最美的手工品当属妈妈做的布鞋。” 

“我认为自己是个懂手艺的人,至少,从有手艺人的岁月中走来,或多或少能看懂一件手工艺品背后的光阴:是享受,是成全,更是对生活和人生难以割舍的挚爱。”

《货郎进村》一文描写太真切:

“那一刻,多希望家里所有塑料盆铁锅都碎了,脚上穿的鞋老赶紧破出几个大洞来,后院的鸡窝前变出一堆啤酒瓶子,再不济,头发瞬间长长也行……总之,老天保佑,保佑我一定要找到可以拿到货郎那里换根糖杆的东西来吧!”

我在心里想,小时候,湘南农村也有货郎进村呢,小伙伴们以物换物的急切心情诚如这般一样啊! 

在《黄土地的女儿》一问,她迫切地说:

“越来越觉得自己宛若一片痴情的落叶了,尽管已离开了树枝,但无时无刻都眷恋着生养我的那片土地,渴望归根。虽然家乡已成回不去的故乡,但我随时都做好踏上归途的准备,只要有机会,就飞奔回去。还要带上孩子。”

我渐渐明白,人生的凋零之色莫过于离乡背井的游子内心的酸楚。走千里万里路,故乡才是花枝春满之地。 

2016年,托弟幸福地做了母亲,内心的生活原色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她的日子更多的甜蜜冲击,也更多沧桑的况味,有了孩子的她更爱含辛茹苦的母亲。她说:“原来,孩子真的可以让一个女人幸福满怀。”

她在地铁上,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在租来的寓所里,更多地感受生活的情景剧:

“上车坐定后,还是很伤感。车里谈笑风生,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到底与自己无关。多繁华的城市,没有亲人和爱,也成不了天堂。” 

乡愁好比帝都的晚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我从未看到她身上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小女人之态,总感觉她内心十分强大,独立、正直而率真,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她写友情的时候,也是深情满怀: 

“在支离破碎的光阴里,有这样的女子与我隔空相伴,一种体恤与善意,生发出无数次的感动。这种感动,让我体会到生活有宽度,这边被堵死了,还有那边可以让我们跨过去;也让我感知到生命有广度,一个希望破灭了,另一个希望也能让我们很好地活下去。” 

有一篇文章写老家的戏曲“秦腔”,她可是不吝赞美的笔墨。也只有极为喜欢才会如此细致描述。 

“青衣,往往是凝重有风采,贤淑有主见,正派端庄但又不乏小私欲的女人,洗尽铅华、深藏妩媚,外表凄美,内心坚韧。一个青衣艺术形象,就是一个鲜活的尘世女子,但又不会落入媚俗,只会发散出熠熠光彩,引人深思,令人感叹。男人看青衣,看的是风月。女人看青衣,是心灵相见的,看的则是岁月,是悲喜。

尘世间的每个女人,莫不是生活中的青衣,走过小家碧玉的纯然,褪去了活泼俊俏的美艳,也许不再有顾盼神飞的眼神,妩媚动人的身段,内心沉静下来了,连衣着都素雅清淡了起来,开启的是一段人间持重沉稳的烟火生活,身上散发的亦是人间烟火味儿。人间烟火味,也许是青衣最明确见底的姿态,她们德、容、言、工兼备,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将破碎凌乱的凡尘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一如她们身上的衣衫,简净,端然。” 

《黄土地的女儿》我从头到尾看了三遍。喜欢她的质朴文字,敬重她对文学写作的不离不弃、对生活的热爱。

(《黄土地的女儿》一书京东购买链接)

人生实苦,没有十全十美,我们更多的是选择接纳,而生命的朴实与生俱来,犹如脚下这片黄土地的秉性。

托弟了解我,虽然不是全部,是我不愿多说而已。写到这里,对好友托弟,除了祝福,还是祝福。

对一个作者的最大的支持,就是买她的书。

今年九月,我的个人诗集出版,托弟发来红包支持,我寄了签名诗集给她,希望在生命的长路上,我和托弟的交往会留下清晰的刻度,成为最美的珍藏,并见证彼此的友谊和成长。

我曾经对托弟说:将来若有机会去北京,一定要与她相见。

她说:“当然,莉姐!当然要相见!” 

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某种意义上,我和托弟都是甘于承受的人。这样做需要至高的勇气。在素有“羲里娲乡”美誉的甘肃天水,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告诉我,身为黄土地的女儿,她有多么幸福。

作者简介

图片

谭莉,笔名佳茗,曾用名茉莉如雨,湖南郴州人。一个用文字行走于世的女子,一个朴素的极简主义者。喜欢日常的小清新,耽美于四时更迭的惊俗与豪放,敬畏生命的美学意义,写一些温暖的文字。偶有发表。有个人公众号“茉莉如雨的时光”,已出版诗集《一个被搁浅的下午》在热售中。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人生总有不幸,但一定要越挫越勇!

冬去春来,时光匆匆一载又一载,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扎着双马尾的靓丽女孩,而是为了繁重的生活压力,剪去了难以打理的长发。再也不能,有闲暇时间就看着镜子臭美了,因为我知道,翻过今年六月的日历,我就...

随笔 徐梦甜 徐梦甜 ⋅ 2月前 (09-23)

佳茗/春天,燕子归来

以前读到“昨夜闲潭梦落花”这句诗,惊觉春天要走了,而狂热的夏天会接踵而至,心里就莫名升起不情愿的情绪来。后来,真正关心春天的活动,那种不情愿又莫名地释然了。不论岁月如何悠长,生活如何黯淡,我们诚惶诚恐...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08)

王托弟/人生渐老

某个清晨,当你梳妆打扮时,发现自己两鬓星星点点华发顿生,岁月在自己两颊、额头和眼角都已有了波纹初现的痕迹,你一定感慨岁月的无情,想到自己的人生竟然也会渐老。渐老,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极不愿提及的词,可人生...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05)

王托弟/人生有爱,总是好的

最美的爱情,莫过于我爱你,而你正好也爱着我。遇见。懂得。慈悲。一生。然而,这个世上的爱情多半是你爱他,而他恰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爱你。沮丧失落之际,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他都不爱我,我也要不爱他了,我...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02)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