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王托弟|秦腔梦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2-08-31 23:03:46 856 浏览

我爱秦腔,很爱很爱。这种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入骨入髓的。

从角色到唱词,再到唱腔;从题材到伴奏,再到脸谱;从宏大的舞台到精美的服饰,再到台下如痴似醉的观众。总之,与秦腔有关的,我都一概喜欢。

秦腔就像是我的一个故人,无论时空几许,要么相见,要么怀念,但总在归来之中。

我很小的时候,村里通电不久,二爸从陇南市买回一台录音机和很多很多盒磁带。磁带一半是流行歌曲,一半是秦腔。

因为太爷爷喜欢听秦腔,我也就天天跟他一起哼唧。

一个七十多的老爷爷和一个四五岁的碎娃娃,在秦腔面前,瞬间都成了半生不熟的少年。虽然很多戏词我根本听明白,听懂的也不晓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悲欢离合,但听着听着,总以为自己已经很明白了。

听得兴致来了,太爷爷唱一句,我就跟着哼一句,两人手指不停地敲打着各自的大腿。一晃眼,已是日薄西山。

因为那台录音机,因为太爷爷,经过日复一日地耳闻目染,一大家子人便都喜欢上了秦腔。

分家时,录音机跟随太爷爷留在了五爸家,我听的也少了。

三年后,家里买了彩电,接着又买了一台VCD机和很多张秦腔碟子。这下,就能看到词文并茂、有声有形的秦腔了。

看了,直让大字刚识几个的我惊呼:“天哪,原来秦腔的戏词这么惊艳,动作这样优美!”

每次家人都出去了,我就放上碟子,一面对着戏词跟唱,一面摆手弄姿地模仿动作。

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电视上他人唱得正欢,电视前我一边跟着唱,一边入情入境地模仿动作,不想被妈妈迎门撞见,羞得我好几天后看见妈妈还会脸红。

到陇城镇读初中,无论是南门的戏场还是骡马会场的戏场,离学校都很近,可谓近水楼台呀,似乎只要那里唱戏,我都可以去看的。

可惜,学校严禁学生翘课,而我,又是个循规蹈矩的毛头小孩。虽然,班主任蔡艾生先生钟爱秦腔比我还甚,但他才不会给我法外开恩,让我不好好学习而去看什么秦腔呢。

初中三年,每次我都坐在教室里,听着从外面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唱戏声,干着急。

到秦安一中读高中,附近有个戏台,常有秦腔演出。

但学校也不允许学生逛戏场,尤其是晚上,耽误了学习事小,学坏了事可就大了。

每次有秦腔上演,班主任潘老师和王老师就轮流训诫我们:“谁要是去戏场瞎逛,被我看见了,哼哼……”


为了听秦腔,我哄我爸妈说要买台随身听以便学习英语之用,他们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我的请求。

自从有了随身听,我想去哪里听就去哪里听。

那时,我的良辰美景不是考出好成绩,也不是谈对象,而是在葫芦河畔的万倾桃园中,嗅着人间四月天的桃花香,听着秦腔看书。

上大学前,我虽没看过几本小说,但编故事却很有一套,那点能耐可谓全拜秦腔所赐。

那时,戏词背下了不少,对很多戏甚至“全本”通熟。那些戏词,不但教会了我讲故事的技巧,而且,在它诗意语言的熏陶下,文字也华丽起来,以致语文老师经常问我:“这个词,不会又是你造的吧?”

来北京上学时,我带了那台随身听。

可到京后才发现,这里流行的是MP3呀。秦腔磁带是肯定买不到的了。把自己带来的磁带放进去听,舍友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件从远古遗落下来的古董。于是,一学期后,我索性把随身听拿回家送给弟弟了。

没有随身听更好了。电脑上不但可以放秦腔光盘,还可以下载好多秦腔音频,然后,装在MP3里,连磁带钱都省了。

毕竟,京城是国粹京剧的天下,不是秦腔花开枝蔓的土壤。走在路上,抑或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哼几句秦腔,便引来侧目无数,大家像观摩新新人类一样瞅着我,心想这女人是不是有问题。渐渐地,跟秦腔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了,十天半个月不听,也并不遗憾;半年数载不唱,也并不觉得失去什么。

一天,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中唱起了久违的秦腔。

时而激越、悲壮、深沉、高亢,悲愤、痛恨、怀念、凄凉得不行;时而欢快、明朗、刚健,又喜悦、愉快得按捺不住。一遍遍,亲切得直令人悲喜交加。

原来,放弃一件事,并非一念之间,也需要山高路远,天长日久,甚至,不可能。

如今,在我生活荒芜的旷野里,秦腔成了我一个放不下又拿不起来的梦——毕竟,这里不是它的土壤——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将这个梦继续下去。

从来没有一件事让我如此牵肠挂肚,每次想起来,总觉得没有像写文字一样去坚持,是我整个人生的惨败。

有人问我:“你坚持了,又会怎么?”

是的,就算我坚持下来,好像真的不能怎样。我不能像写文章一样见缝插针就能干起来,也不能放弃法律工作开始一种全新且未知生活的勇气——至少现在——更无法回到它赖以生存的那片故土上去。

尽管如此,我还是念念不忘。它在我心中如青溪一曲盘桓,让我魂牵梦绕,让我不得安省。

秦腔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镌刻在我每一寸肌肤上,浸透于我每一个细胞中,曾以为它离我远去,其实,从未离开我半步。

现在,手机里存了不少唱段,想家时,点开一首,单曲循环大半天;忧伤时,点开一首,一听就是一整天;高兴了,更要点开一首,听上好几天才肯罢休呢。

只有秦腔,能做到“两三语唱出千古事,四五步走过万里云”。只有秦腔,能将“浑厚悠远,婉转澄澈”表达到淋漓尽致。只有秦腔,最接近我们西北人的秉性,把对生活的爱恨情仇酣畅描绘,有大家闺蜜的婉约,也有犷悍男子的豪迈。

秦腔像是我的一个梦。

在追逐它的道路上,我深深沦陷。它是最美的戏曲,能让人将爱恨情仇一泻千里。它是诗,是歌,也是生命,更是生于陕甘的人身上能和浆水面相提并论的胎记之一,我们人走到哪里,它就跟在哪里。

我的这个梦,从太爷爷那里开始的,生死相伴。

后记:

本期图片为作者2020年10月在北京秦翔戏曲体验营体验时拍摄。

文字节选自作者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秦腔,一个未完待续的梦”一文。

◆  ◆  ◆  ◆  ◆  

作者简介

72_20220522005450747c5.jpg

王托弟,笔名潘小笛、牧笛,80后,甘肃秦安人,现居北京,从事法律工作,业余爱好写作,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黄土地的女儿》。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秦腔“宴”

我和爸妈应约赶往兰州,只为赴当晚的“秦腔宴”。说起秦腔,印象是从姥爷收音机里听过几声跌宕起伏的腔音——咱当时也听不清唱戏人那气宇轩昂的词句,只听出他们嗓音有时低沉、有时高昂、有时带着哭腔!听着我只想捂...

文化 梦旅 梦旅 ⋅ 3月前 (08-20)

王托弟|十分钟,一个拥抱 。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4月前 (07-22)

王托弟/亦城纪事

搬至亦城将近一年了。直到这里,才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在京城有了个安稳的落脚处——尽管房子依然不是自己的,依然只是暂居。可是,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还有什么能够真正属于自己呢?在动荡的年月,只...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1)

王托弟/我所理解的爱情

一直想对爱情的三个阶段:选择、交往、分手的现象进行分析。但回头一想,这是个多么重大又多么庞杂的主题呀,全方位分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信手先写冰山一角再说:此篇文章仅对对交往中的现象作分析,选择与...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1)

王托弟/胡杨女人

三姐说:“王茜华这样的女人,有着斯琴的天然特质,容易走进角色,一定程度上她在表演她自己;在《当家的女人》中演绎的那位一心靠勤劳致富的现代农村女性,与斯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自己没看过《当家的女人》,...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0)

王托弟/愿新月作证,许得一世情缘

下班到家,已是晚上九点。踏入亦城小区的时候,一弯新月当空,倾洒下来的清辉把四周照得温婉可人。这如水般朦胧的清辉,携同地上昏黄的路灯,似乎要把人融化薄如蝉翼的衣衫,跟随灵魂飞舞的方向披散开去。大地不语,...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0)

王托弟/百啭蔷薇(小说节选之二)

之第一章第二节又看了遍时间,已是五点三十五分!事先约定五点半吃饭,都过了五分钟,说不定那孩子早就在里面等着。我是长辈,还要做东,怎么能迟到。我看看手机,又环视一下四周,两道人流不止,走过来的女性,无不...

随笔 王托弟 王托弟 ⋅ 12月前 (12-10)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