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托弟/乡音难改
到新单位上班的第一天,在洗手间遇到一位清洁工阿姨。她一张口,我就听出是我们天水人。
“阿姨是不是天水人呢?”
我高兴坏了,按捺不住内心的亢奋,忍不住问。
“是的。”
许是阿姨知道能这么问的人大抵是老乡的缘故,她显得也高兴。
“呀,我也是天水人。阿姨,您是天水哪里人呢?”
“礼县。你是哪的?”
面对我太过热情的询问,阿姨到底有些拘束,表情局促、言语简短。
“我是秦安的。真好,在这里遇到了老乡!”
说完,我看有其他人进来,跟阿姨打完招呼就走了。
离家多年,每次在外听见乡音,我都这样高兴,有时甚至会雀跃起来。
一次在地铁上,听见旁边的两个小姑娘有陇城人的口音。我问她们是否是天水人;她们说是后,我又问是否是秦安人;她们又说是后,我赶紧追问:“那是不是陇城人呢?”
我热情过头,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步步紧逼,中间不留一点缝隙,以致她们看我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狐疑。
目测人群中有人朝投来莫名其妙的目光,我倒尴尬起来,轻诺地对两位老乡说了声“我也是陇城人”后,将心中其他的问题统统压在了喉咙。
我明白,不是她们猜疑,而是内心的狂喜让那一刻的我表现出了不足以让她们信任的举措。所以,她们提防,我理解。
尽管如此,下一次听见乡音,我还是会禁不住去搭讪,会主动问对方,会像像贪婪的老黄牛啃食嫩草一样,企图从耳边的乡音中咀嚼出有关故乡的味道,那个越来越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当听到对方说自己是甘肃人,我就生出邂逅自己人的欢喜。当对方说自己是天水人或者秦安人时,便感觉和眼前陌生的面孔简直就是久别重逢的故人。如果遇到的是陇城人,我十几年来修炼出的一点以供在公众场所挥洒的矜持和克制定然会倏忽殆尽,那个自诩成熟稳重的都市女郎转眼就成黄土地上的野丫头了,就滔滔不绝起来了。
千里关山难越,所以,家乡注定成故乡;咫尺乡音可亲,于是,灵魂终能归故里。
在中国这个素有故乡情结的国度,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偶闻乡音,都会有和我类似的感受吧。如果没有,肯定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情结,而是因为离家还不够远、不够久罢了。
譬如在京城,北京、河北和天津的人遇见老乡,就显得很淡,从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类似乡情的痕迹;大学里他们不组织老乡会,毕业了也不会有什么纯粹以联络感情为目的的老乡圈子。很多次,他们看着我对家乡、对家乡人的感情,偶然还表现出十足的不以为然。
说实话,我很羡慕那些心中没有故乡和故乡人概念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和我一样常年饱受思乡之苦,也不会有为了回一次家而精打细算的无奈,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漂泊他乡的疏离感。
这样的人的确很幸福,但在某一时刻,他们的脆弱将是排山倒海的。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K,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学习和工作都在北京,她生命中仅有的不在北京的时光,是和家人一起在旅途中度过的。她从来没有体验过思念自己生长的那块土地和亲人是什么感觉,所以,总理直气壮地说:“所以,当时老师问我鲁迅《故乡》一文的情感基调,我回答不上来很正常嘛。”
每次她这么说,我就笑得不行,有时会笑出眼泪来,一边笑一边暗自羡慕。
前段时间,许久不联系的K给我微信留言,说她想家想亲人了。
不知明理的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被单位委派到美国工作了。
“已经半年了,据说还有半年……除了一起来的两个同事,连个说家乡话的人都找不见……”
刚开始和K说话,我还挺得意的,一定程度上是轻浮到张狂的窃喜:“哼哼,你也有想家想亲人的时候啊。”可当她说到“连个说家乡话的人都找不见”时,那个十二年前中秋月圆之夜坐在八达岭长城脚底军营中的自己赫然眼前,我竟然心疼起K来了。
“连个说家乡话的人都找不见。”
K口中的“家乡话”,当然不是老北京话;对于一个身处异国的中国人来说,所谓的家乡话,便是国语普通话。
原来,国语和方言一样,有那么一刻,会令我们潸然;能有人和自己一起说说,会是一种幸福。
犹记十二年前的军营中,初来乍到,同学们互相间还不怎么认识,一天的训练结束后,我一个人坐在空旷的军营里举头望月。忽然,一个舍友找到我,说有老乡找我呢。听到“老乡”二字,我起身,几乎是狂奔过去的。也就是在那个夜晚,我第一次感到方音对一个人是那么亲,可以让人热泪盈眶。
其实,我对乡音开始并不是这样亲的。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甚至觉得乡音真是面目可憎,一点也不可爱,尤其每当有人笑话我的口音时,那种感觉就特别强烈。
我的普通话一向不好。
来京前,十一年的读书生涯中,包括语文课上都说方言;老师和学生一道,谁也不曾以为不学着讲普通话有什么不妥,谁也没有意识到一旦我们走出天水就要说普通话的,就不能再说方言了。所以,囫囵一脚踏入京城,我就“买”、“卖”不分,至今还把“un”这个音发声成“ong”,且“n”、“L”也明确不了。
那时,很多人好像都喜欢拿我的普通话开玩笑,就像戏谑我的名字一样,兴趣盎然。不像现在一笑了之,或者跟着自黑一下落得皆大欢喜,当时的我听了就不高兴了,且心里的不悦很容易流露在脸上,让大家都很尴尬。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拿我的普通话开玩笑:
“你都来北京十几年了,普通话怎么还不如我呢。”
“你的口音怎么还是那么重呢?你就没有想过改一下吗?”
“一听你就是西北人。陕西的吧?”
……
不一而足。
我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一点小得意,心想:“普通话说的不好怎么了,你还不是和我交流得很愉快;口音重怎么了,那是我的胎记,我喜欢带着浓浓的口音行走天涯;西北人怎么了,可我是甘肃人,不是陕西人哈……”
乡音难改。
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贺知章,儿时就离开了家乡,再次回到家乡已是满头华发的迟暮之年,乡音且犹存。
既然难改,那就不改也罢。带着属于自己的乡音,挺好。
透过乡音,茫茫人海中,我一下子就能发现那些和我有共同来处的人,那种感觉给我巨大的归属感,让我以为自己在漂泊的城市终是有情可依的,而不是灵魂在龋龋独行。
之所以有这种改观,除了岁月让我拥有了成熟后的练达和果敢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越来越多的和那片土地有关的人、事和物,以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懂得了其上因此而来的千年传承后,我有足够的底气可以做到对过去笃定、对当下坚定。其中,就包括方言。
当意识到这点,我知道,我真的长大了。
- 上一篇: 李晓明/还记得儿时碾场用的“碌碡”吗?
- 下一篇: 蔡金喜/父母爱情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王托弟|十分钟,一个拥抱 。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王托弟/七夕:唯有持久的经营,才能有每天的好风光。
七夕了呵。若非前几天闲聊中朋友提及,繁碌差一点让我忘记了这个节日的到来。我向来注重仪式感,原因无它,仅仅为了让自己日复一日的光阴在某个时间节点能与众不同,进而给自己一个比平日多些深情厚意的契机。故而,...
王托弟/亦城纪事
搬至亦城将近一年了。直到这里,才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在京城有了个安稳的落脚处——尽管房子依然不是自己的,依然只是暂居。可是,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还有什么能够真正属于自己呢?在动荡的年月,只...
王托弟/我所理解的爱情
一直想对爱情的三个阶段:选择、交往、分手的现象进行分析。但回头一想,这是个多么重大又多么庞杂的主题呀,全方位分析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信手先写冰山一角再说:此篇文章仅对对交往中的现象作分析,选择与...
王托弟/胡杨女人
三姐说:“王茜华这样的女人,有着斯琴的天然特质,容易走进角色,一定程度上她在表演她自己;在《当家的女人》中演绎的那位一心靠勤劳致富的现代农村女性,与斯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自己没看过《当家的女人》,...
王托弟/愿新月作证,许得一世情缘
下班到家,已是晚上九点。踏入亦城小区的时候,一弯新月当空,倾洒下来的清辉把四周照得温婉可人。这如水般朦胧的清辉,携同地上昏黄的路灯,似乎要把人融化薄如蝉翼的衣衫,跟随灵魂飞舞的方向披散开去。大地不语,...
王托弟/百啭蔷薇(小说节选之二)
之第一章第二节又看了遍时间,已是五点三十五分!事先约定五点半吃饭,都过了五分钟,说不定那孩子早就在里面等着。我是长辈,还要做东,怎么能迟到。我看看手机,又环视一下四周,两道人流不止,走过来的女性,无不...
王托弟/你好,我就好
编前语这篇文章还是2011年底写的。至今,将近四年过去,心中的老师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老师,好像一直未曾改变;而我早已不是当年象牙塔中那个单纯的女孩,已被三年的职场生涯打磨锻造地不似纯真模样。从八岁上学...
王托弟/廊桥遗梦:相逢尽在扼腕时
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由于刚从大家庭中分出来,那时,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苦。我们五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弱小,因为我排行最后,故父母一向对我充满着比任何一个更多的怜悯。那时,我们的厨房的墙壁是用报纸糊的。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