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敏/幸福煎饼屋——万家灯火里的幸福味道
幸福煎饼屋位于秦安县城南重邦尚城正对面,是一座有100多平米的小饭馆。多年来,幸福煎饼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饭菜口碑深受食客们青睐。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幸福煎饼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依...
圆女,顾名思义,长得圆,胖墩墩的。
从胎里带来的。这要感谢圆女的妈,生了个貌似有福像的娃。庄里人也曾这么说,圆女的父亲也是沾沾自喜。
记得有一次,圆女的父亲说,一个大戏场,唯有他的圆女心腾(漂亮)。父亲这么说应该不难理解,因为俗话说,看庄稼别人家的好,看孩子自己的心腾。
圆女比猪还好养活,不挑食,不择地,见风就长,见路渠就睡。净屁脸娃不伤风,圆女真是应证了这么个说法。
圆女在家排行老二,老大姐姐,勤快听话,老生胎兄弟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挨打挨骂的事情常落到圆女身上,其实这不怪父母亲偏心,圆女真的该打。
怎么个该打呢?是这样的。
那时候,圆女可能四五岁,隐隐约约记得,圆女的爷爷将圆女一家分出来,一天的安身之处和现在的流浪狗没什么区别,哪里能寻一点吃的,往哪里凑近一点,哪里没有遭人赶,就在哪里睡一晚。圆女的妈看着三个大哭小叫的娃,没日没夜地哭,掉的眼泪能给娃烧一锅汤。
圆女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夜间,一个无父无母、摇摇欲坠的小男人,被逼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女人的男人。
有一天,父亲寻住处,母亲拔柴,将圆女姊妹三个安置在阳山弯弯里,叮嘱在晒太阳,抛面面土,哪里不能去。
这三个娃其实是听话的,都怪肚子饿得疼,不由自主地往人家靠近,看能不能吃到东西,便寻着味儿来到爷爷家门口。
这时的圆女,怎么着管不住脚步,像遭人打过的野猫一样,眼睛盯着堂屋门,蹑着脚步往厨房凑,身子随时准备拔腿就跑的样子。圆女瓜胆大,第一个窜进厨房,看着半锅蜀黍面汤,没有忍住,拿起勺子灌起来,真有猫儿逮住老鼠的霸道狠食、连命所行的劲儿,狠不得直接打开肚子倒进去,因为实在太饿了。
被堂屋的爷爷听见抓了个正招,拿起火棍便是一阵乱打,圆女疼得哇哇大哭,可能是太害怕了,只是扯着嗓子哭喊,没哭出一滴眼泪。圆女灵机一动,随手抓起一把地上的柴土扔进锅里,从爷爷的胯下逃跑了。
八十年代初,半锅汤可是一家人的命,搁谁谁都急,眼看着半锅汤就这么糟蹋了,爷爷是火冒三丈,将掺和了柴和土的汤舀到盆子里,端到圆女妈跟前让看,骂到:“你好吃懒做,光知道转娘家,把你分出去你不满意个甚?你,给你‘妈’指教上着让这么干哩吗?”
圆女的妈只有掉眼泪的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因为她明明知道,她的孩子还是先一天早上喝了一点菜汤。
圆女挨打是肯定的,等爷爷走了后,圆女知道还有母亲的一顿打,可圆女能狡辩,能辨过一顿是一顿,红口白牙,楞是将锅里扔土的事情贴在姐姐身上,姐姐气得跺脚,母亲心里有数,当然不会听圆女的一面之词,最后还是将姐姐、圆女都打了一顿。
母亲恨不得把她的娃打死,再不会饿,再不会闯祸,再不会让爷爷说是她支使上这么干。
母亲哭成泪人,姊妹三个爬土里哭成了泥人。空气里弥漫的哭喊声、尘土声,与此时此景缝合了。
就在这个时候,圆女的父亲来了。
见此情景,连珠一般的话噎死在嗓子里,再也没有说出来。托着大的,抱着小的,后面跟着还在抽泣的母亲,一长趟,向村头的场房(打麦场上搭建起来的简易房,用来看管粮食和柴草)走去。原来这是回家的节奏,在村里老书记的帮忙下,圆女一家终于有个家了。
月点灯,风扫院,天为被,地为床,墙壁上别的半截棍子上挂着几件烂衣裳,簸箕大小的窗口这里,土坷垃磊起的台子上支着一口不大不小的黑锅,这是圆女家所有的光阴。锅,其实还不是圆女家的,是场房本来有的一口锅。圆女家还有一样东西,是圆女父亲的父亲临走时留下的一个瓦坛,油光溜黑的。
圆女的父亲是九岁丧父的,所说的这个爷爷是圆女父亲的继父。
圆女的父亲经常说这瓦坛是个好东西,多少的面,一旦装进去,老鼠连个面见不上,多好!这瓦坛后来圆女的妈用着呢,也是赞不绝口。圆女捣蛋得很,对这个瓦坛也是视为珍宝,姊妹三个丝毫不靠近,因为这是他们家所有的家产,也是圆女父亲的父亲留下的念想儿。
在笑声里,母亲的苜蓿菜汤下肚了,在哭声里,圆女家姊妹三个慢慢长大了。
圆女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在上学的年龄,哭着闹着偏要上个学。
八几年,家里唯一的男孩上个学就不错了,圆女是个懒女子,还要享受上学的待遇。其实这不是父母亲重男轻女,也不是不让自己的娃上学,实在太穷了,拿不出上学的两块五毛钱,圆女根本不理解父母的难处,偷偷地,跑学校去了。
圆女清楚记得,每年春秋开学之际,父亲的无奈,和母亲的叹息。
姐姐懂事,眼瞅着家里没有钱让她上学,就没有上学的念头,就圆女和弟弟两个人,上学的学费也是父亲东家门里进去、西家门里出来借来的。
圆女说聪明,也不聪明,说笨,还不笨。学习成绩不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可也是数三数四的。圆女傻愣愣的,实诚,没坏心眼,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圆女几次面临着辍学的境地,后来她的班主任知道情况后,主动为圆女垫上学费书费,等一年的收成下来,多多少少粜上几斤粮食,才还给老师。圆女一股脑的调皮,啥不知道,可她知道老师帮她了,要好好学习,要好好表现。
圆女一动心思,还真有那么一回事,学习好,纪律好,品德好,也是那时候的三好学生。篮球,羽毛球都有两下子;圆女不爱打兵浜球,说跑不展。学校的任何活动似乎都有圆女的身影。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圆女都必须参加,她喜欢团体活动,也有团队精神,拼了命也要干得好好的。圆女被选为优秀少先队员。有这样的称呼,圆女乐开了花,出门走道就没好好走过,经常是连蹦带跳的。
那时候过六一儿童节,衣服统一是黑裤子、白衬衫、白球鞋。就这样一身装备,难倒了圆女一家子,一样儿穿不到身上,母亲向庄里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借着穿,衣服勉勉强强还能借一件,白球鞋就根本没有,就是有,也不会轻易借别人。那时候一双球鞋十元,相当于现在半千元买一双鞋,谁给你借,圆女因为一双白球鞋,差点眼泪把鼻子疙瘩淌没了。
圆女过儿童节负责带队,怎么着衣服要穿像样一点。
说是说,没有就没有,圆女好像参加了几年六一儿童节,衣服也没有穿统一过,可圆女带的体操队,和表演的节目,经常排名一二。那时候表演六一节目,聚乡镇上,全乡的学校表演比赛,形式隆重,排名也重要,圆女排名靠前,自然是件美事。
圆女小学毕业,上初中,又面临着辍学的困扰。一根筋的圆女做梦都想上学,母亲打一顿就哇哇地哭一阵,眼泪一擦还是往学校跑,父亲眼看着拗不过,只能让去了。可上学的书费学费,又一次难倒了圆女一家子。
圆女福像,命好,又遇到了初中的好班主任,起初的费用还是班主任老师垫。不过九十年代初,生活普遍都好了,垫的次数少了。
圆女家也不例外,和大多数人一样吃得饱、喝得胀,加上圆女父亲置办了货郎担,农闲之时出去挣几块,母亲勤俭节约,似乎比左邻右舍过得盈实一点。
圆女是村里出了名的刁氏:掏鸟,上树,下河抓青蛙 ,没有一样不干的。
按理说上初中了,一个女娃子应该乖一点了,可圆女像个假女子一样,丝毫没有乖下来。无论大树小数,难不倒圆女,像猴一样,跐溜跐溜地,一眨眼就上去。
跛子担水——只要淹的回数多。
那是初二放暑假,圆女爬上一棵梨树,找好点坐好,啃着梨,腿荡来荡去,很是惬意。正兴奋的时候,没料想从树下翻下来,将胳膊摔了个三截子。父亲来不及擦去脸上的汗水,背着圆女走上了求医问药的道路,期间的艰辛只有父亲知道、母亲明白。
从那以后,圆女不再那么调皮了,慢慢变乖了。
即便两个月没有去学校,圆女也没有辍学的意思,还是将初中读完;圆女不是好学生,但也考上了高中。这次说什么父亲不让上了,原因是,圆女寻下婆家了。
圆女的父亲说,既然桌儿面上把话说了,答应人家了,就不能变,人家男方的娃娃不上学了,你也别上了,想都别想了。
圆女上学之际,疯了一样地跑出跑进,走着走着抹眼泪,跑着跑着大哭一场,一哭二闹就差上吊了,最终还是结束了上学之路,和其他女孩一样学着穿针引线,洗衣做饭。
作者简介
张凤兰,甘肃天水秦安人,网名,小草。自幼酷爱文字,至今笔耕不辍,诗文散见于各个网络平台。心怀山水,崇尚自然。人生关键词:孝悌。
幸福煎饼屋位于秦安县城南重邦尚城正对面,是一座有100多平米的小饭馆。多年来,幸福煎饼屋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饭菜口碑深受食客们青睐。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幸福煎饼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依...
这件事已过去有大半个月时间了。事发当天,我就想记下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么重大,而是因为它太普通了,普通到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或明显或稀微。事情是这样的:大半个月前的一天。午饭过后...
文字大约要靠心去触摸,私人化视角的记录,却是对自己内心一种固执的、单纯的、赤诚般思想的坚守,保留最真实的自己,愿以静守的姿态抵挡日渐萎靡的状态。“一个爱好,一条孤旅,一次白纸上的叩问,一回脑海里的深潜...
一记得小时候村里人无论光景好坏,几乎家家都养猪。磨面时出的麦麸、蜀黍面、偶尔的残汤剩饭是猪的绝佳食料。当冬日的严寒褪去,绿色的生命蓬勃生长起来,那些肥美鲜嫩的青草既补充了猪的口粮,也均衡了营养。从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