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林/女娲文化 源头 在 陇城镇,确凿无疑!
“娲皇故里大地湾,女娲美名万古传;寻祖根,到秦安,我和你血脉相连。”
当这首由秦安籍著名词作家刘一澜先生创作的《娲皇颂》在唱彻天际时,世人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便是中国版图的地理几何中心、乾坤子午线交汇的原点左右、一颗点缀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陇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即著名的甘肃秦安陇城古镇。
秦安陇城镇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冉冉升起的地方。
千百年来,女娲文化在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自2006(丙戌)年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持、秦安县人民政府承办、在陇城镇女娲祠举办的世人瞻目的首届公祭大典以来,直到2019年11月19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女娲祭典”活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保护单位,陇城人民更加坚定地树立了“女娲文化″发源地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将女娲文化艺术开创传承的成就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甘肃陇城镇街泉旁的牌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历史研究。
我国历史年代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精准的,如果再往上溯,文明肇启以来、文字没有发明成熟之前,是没有文献记载的很长一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人类对那个时代的认知,神话传说是很重要的依据,这是任何人类文化创世之必然。
华夏民族远古史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初创,女娲是继伏羲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历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最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信仰。
对女娲的崇拜,是通过人力改善自然环境能力优化生存条件的信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淮南子﹒览冥训》)。在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生存环境里,女娲作为拥有超自然能力治世救人的女英雄“……炼五色石,以补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列子﹒汤问》)。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女娲有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修天柱、正地维、斩黑龙、止洪水、立四季、造规矩、化万物、制笙簧、配婚姻等种种业绩,说明女娲崇拜与信仰,不单是开天辟地大背景下的英雄领袖,更从哲学、文学、文化范畴考索,恰恰是华夏民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气质精神代表。
从历史主义看待,女娲文化在中国上古创世史中有不可缺失的绝对重要地位。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楚辞﹒天问》。王逸集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女此,谁所制匠而图之呼”。
1958年,甘肃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时在,与陇城镇接壤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清水河南岸的山坡上发现了大地湾遗址,从1978~1984年长达七年之久的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几千年前屈老夫子在《楚辞﹒天问》中提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这一时期在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国宝级彩陶精品: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这个彩陶的瓶口是一个圆雕的面目清秀、丰腴端庄、前额留海齐整、后肩披发、五官比例精准的女牲形象。这件彩陶瓶的出土证实了先民由对自然图腾崇拜向人格神的先祖过渡的崇拜过渡,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华夏文物的玫宝,更是代表远古历史的见证。
清水河流经的陇城五营这一代是产生女娲神话的母体地域,女娲不需要谁来创造,女娲是真实存在于远古史前新石器时期大地湾文化周边的一个以“蛙″为信仰图腾的母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首领。
陇城女娲文化和五营大地湾遗址文明形成女娲信仰遗迹组合。
相关地理标记文献记载最早记载“女娲祠”的是《水经注﹒渭水上》:″瓦亭水又西南,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风雨沧桑几千年以来,清水河流经陇城镇的北山依然是当年《水经注》里的北山。
无独有偶,在距陇城镇不远的天水县放马滩秦墓出土了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目前全国考古发掘出土年代最早的木板地图,地图上标注秦邽县管辖包括秦安;在狭长的清水河流域陇城镇北山上有一个像亭子一样的标记,由此证明,早在战国时期陇城镇的女娲祠在当时已经是地标性建筑了。而麦积山第69窟与169窟之间摩崖浮塑佛造像下的浮塑高35厘米的人首蛇身交尾状伏羲女娲造像,是距陇城镇最近地方见到的最早的女娲像,是北魏早期的彩塑作品。
(位于陇城镇凤尾村的女娲洞)
众所周知,天水麦积山是佛教石窟彩塑的宝库,而佛教是从印度西域传入中原的,这样,在北魏时期开凿石窟的佛教圣地塑伏羲女娲造像颇令人费解。后来在《广弘明集》卷八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和卷十二明概《决对傅亦废佛法僧事》中引用《须弥四域经》中找到了答案:“宝应声菩萨名曰伏羲,宝吉祥菩萨名曰女娲。”而且卷十三法琳《九箴篇》云:"故二皇统化,居淳风之初。”法琳撰《辩正论》卷第五云:“伏羲皇者应声大士,女娲后者吉祥菩萨。尔时西方阿弥陀佛告宝应声宝吉祥等二大菩萨,汝可往彼与造日月,开其眼目,造作法度,宝应声者示为伏羲,宝吉祥者化为女娲,后现命尽,还归西方。”可见,陇城镇女娲文化对其他包括道、释、儒在内的宗教信仰精神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位于陇城镇尺咫的五营乡史前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发掘出土多少令世人惊叹的全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也仅仅界定于物质文明的范畴,是先民通过勤劳勇敢智慧与大自然分庭抗礼、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使物质文明逐渐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先民对自然与人格神女娲的敬畏崇拜是坚定信念、推动社会发展方向的原动力,这种来自于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柱,我们称之为“文化”。
文明通过纵向上下传承,横向左右借鉴的沿迁徙发展,比如大地湾人类社会文明的方式是通过伏羲生成纪(秦安)的大地湾文明发源途经卦台山,向天水再经过陕西仰韶到最后死于中原雎阳的沿途点燃并遗留下文明的星火种子;“文化”,特别是发源于陇城古镇的女娲信仰文化,靠的则是传播:有文字之后靠的是典籍记载。
从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上的符号证明,文字发展尚在萌芽状态时的上古,依然有口口相传、绘图等多样的传播途径,只是由于缺乏相关记载,我们无从考证,唯一能肯定的是,所有文明文化的上古史无不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一定是有所来源的,绝非虚造。有时候,我们要站在先民的立场上,以先民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问题。
清水河碧波荡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华夏文明肇启,女娲文化发祥的初创源头陇城镇这片热土上,千百年来,人们对女娲这位人格神的崇拜与景仰已经融入了血脉,穿插于道、儒、释三教交融又鲜明的独立特形。
从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精神信仰首先是有“利”:利国,利民,利己。这些都体现在陇城古镇父老对女娲这位人类始祖人格神精神崇拜和信仰的功能解读上。
(陈列于大地湾博物馆的文物)
首先,从上古神话传说中关于女娲抟土造人创世说,对人类繁殖图腾的崇拜,这位由人类母亲女娲幻化的“子孙娘娘”,保佑着一方信民多子多孙。
其次,是人类与天地自然争抗的补天之功。在清水河流域有一种普及于家家户户的食品,被当地人称为“锅盔”的大饼,仔细考证和释读,在女娲文化发祥的源头,这个食品与女娲补天的传说息息相关。在古代先民的宇宙观中"天圆地方”,被称为“苍穹”的天像一口锅一样扣在我们头上,而“盔”则是护具。“锅"是天,“盔″是护具,"锅盔’起到了保护天,不使裂缝的实用功能,是从距今八千年大地湾先民开始种粮食以来传承至今的有鲜明女娲文化地域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食品。从许多史诗典籍上断断续续地可以得到“锅盔”是纪念女娲补天的食品。这一习俗的记载早见于在隐逸于秦安著书教学的晋朝名士王嘉所著《拾遗记》:“俗号正月二十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宋代诗人李觏诗中写到:“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衍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面饼补天穿。”由此可见,“锅盔”这种大饼是人从女娲补天的故事里衍生的。
在陇城古镇还有天旱时向女娲祈雨的风俗习惯,在陇城镇有一口古井,上面建有一个亭子,称为“街泉”的“官井″相传与东海通,是陇城当地干旱时道士进行设坛向女娲娘娘祈雨的祭祀活动时取水的“灵湫″。
在陇城镇女娲的故事离不开烁石补天、抟土造人等初创人类、再造宇宙的自然人文大背景,但更亲密于治水、祈雨、婚合、送子这些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因子。
二0一九年(己亥)秦安女娲文化旅游节在“大地湾印象酒店”的《甘肃大地湾文化艺术馆》举办的“中国.秦安女娲文化金石拓片邀请展”上展出了向全国征集并精选了上百幅能突出展示女娲文化的金石拓片,站在这些金石拓片前,仿佛时空穿越到屈原站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中所绘天地山川神灵古贤圣怪行事的图画面前:“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在先秦的典籍中,诸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及《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等并不曾提及伏羲,可见,汉代以上伏羲并不和女娲对偶,而是在各自的神话领域里互不统属,这次,这些以汉画像为主的正好系统地反应了这个问题。
女娲在陇城镇民间信仰的地位在庞杂的神祇世界当中是原初至尊,首出御世的圣王地位一直保留了女娲信仰的原始朴实性。
站在常营堡,左手五营大地湾遗址、右手陇城女娲祠。后来,一个行政规划将两个互为关联映证的文化文明分开来,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因为在陇城女娲祠与五营大地湾之间,史前新石器时代聚集着无数的先民聚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距今近8000年的五营大地湾遗址发掘出土的有″史前人民大会堂”之称的F901、F405这些面积达420平方米的房址,如果发掘出的礼器能够定义为祭祀场所的话,那么,地下文物与上古神话传说完全是相互印证的。
毫无疑问,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娲皇文化和现实中史前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的原始文明之火,从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点燃,千百年来引领着华夏民族壮大发展,时至今日,依然照耀着中华儿女前进的步伐。
- 上一篇: 王托弟/为什么是秦安 ?
- 下一篇: 王托弟/我的太爷爷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又是一年重阳节
秋风起,黄叶飘,又是一年重阳到。九九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情深。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美好时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让...
带疾赴职,犹以不告假为要
北宋吕蒙正于《寒窑赋》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嗟乎,天道无常,人生多舛。如吾近日,亦不幸罹感冒之疾,迄今已历一周矣。感冒何以致之?此问若问何以餐食,似显愚钝!然吾仍应之曰:无他因,皆因一...
又是一年采椒时
一又是一年采椒时,又是一年劳作季。想着老家的花椒快要成熟了,我的心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迈体弱,已经不起这些重体力活的折腾了,所以我就早早地告知父亲,今年的花椒再不要像去年那样一个人去...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十五的月儿十六亏
月亮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照例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例将明亮的清辉洒向无边的大地,而洒在老家院子里的月光看上去宛如洒上了一层盐,晶莹而柔和,我仿佛也闻到了一股盐的清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的感觉。在这么...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