霭霭白云 一如往昔
悠悠青山 依然无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随笔 > 正文

奥威尔的奋斗

王托弟 王托弟 . 发布于 2023-12-11 00:09:21 123 浏览

接触奥威尔,时间并不长。一次,看完电影《动物农庄》,思绪澎湃,久久不得安宁,却又不知为何心绪这样强烈。我肯定构思这部电影的人至少来说是天才:他如儿童般的单纯演绎出了一个人类巨大维谷。索性上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对《动物农庄》的介绍,首先从一部小说开始:伟大的批判主义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作之一。哦,原来如此,电影缘起于一本小说。后来,去图书馆将这本书找回来,花了半天时间看了一遍,我如释重负,终于感到有了进行一件事情的思想脉络。

奥威尔

很遗憾像奥威尔这样伟大的作家,我现在才知道;更确切地说是了解。有人说,要很好地了解一个作家,就不得不先去了解他的作品,因为作家的作品是其本人的映射,通过作品能找到作家的本真;同样,要很好地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理解其作者,因为作品往往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作家本身。毕竟这个世界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才是思想的。像金庸这样武侠史上的绝代宗师写过无数次的华山论剑却从未莅临过华山的作家,是很罕见的。即使这样,想必金大侠通过图纸或其他方式对华山准是做过深刻研究的。所以,在打开一本书的扉页前,翻看一下有关作者的身世背景对于理解作品本身会事半功倍。《动物农庄》是这样的,《1984》也是这样的。

我们常常痛击我们的封建时代,理由之一便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可是,回看往昔的欧洲,简直小巫见大巫,至少我们还有个科举制度——这是一个让法国人艳慕的制度设计,因为无论你出身如何,只要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考试成绩优秀,便能平步青云,跻身上层社会;而在欧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纯粹的“龙生龙,凤生凤”的身份世袭制度。你的高贵与卑微,与个人资质、努力无关,只与你的出身相连。即使到了奥威尔时代,英国的等级制度依然剪不断理还乱,仅从一个人的口音上就能判断出你是绅士还是恶棍,然后因人制宜区别对待。今天看历史中的某些场面真是叫人无可奈何,想想实在可笑却又找不知它可笑源自何处。奥威尔对于这样的阶级差异感触尤为突出。近年来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读来让人联想到另外一句话:要么大获全胜,要么一败涂地。窃以为大概意思是,有些事情,高不成、低不就是最失败的现实。这句话对奥威尔来说也许比较确切——他出生在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尽管他成绩优秀,但才免费进了一所二流寄宿学校;在伊顿公学期间其身份又与环境显得如此格格不入。那么,他选择接近下层群众总可以吧,可是口音永远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魔障。在这样一个始终悬空的境地中,他对于生活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加上他后来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一段历史个中的某些片段,思索、解读,写出《动物农庄》以及《1984》这样的传世之作就不足为怪了。

奥威尔个人的时代,筹就了一双能洞悉一切的眼光。

《1984》

我不赞成人们将《1984》定位成一部映射苏联的反共小说,比较欣赏译者董乐山将其定位为“反极权主义的预言”。历史上的苏联,给后人留下了太多探索的题材,尤其是极权主义在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可谓空前绝后。然苏联并不就是极权主义,更重要的是极权主义也不会是苏联。只要可能,独裁专制统治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浪潮》里面,法西斯在五天之内就出现在了当今民主观念已臻成熟的美国:一群自由散漫的学生之中,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极权主义并非哪种意识形态的专利,只要哪里有土壤,它便随时随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完手头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奥威尔的小说,《1984》毫无疑问是作家的绝笔之作。

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大洋国”。“大洋国”的统治阶级是“内党”,“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老大哥”从不露面,但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却时刻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于 “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党的原则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温斯顿担任“记录科”的科员,工作是修改各种原始资料,从档案到旧报纸,全都根据指示改得面目全非,以便维持“老大哥”和党的绝对正确。温斯顿的家与所有私人居室一样,有一个无孔不入的 “电子屏幕”。每个房间右首墙上都装有一面金属镜子,可监听监视。党评价判断一切都是“双重思想”。采取创造“新词”来隔断过去与未来的衔接。后来,温斯顿对所处的社会和“老大哥”产生了怀疑,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成为“思想纯洁者”,“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人类承受苦难的毅力是没有底线的,即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但无不能承受之重。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划破手指受点皮肉之苦便顿觉五指连心痛煞人了;而战争岁月里,面对严刑拷打、铁笼之中对着你垂涎三尺的饿鼠,你会出卖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爱人,尽管如此,骷髅一样的温斯顿依然选择活着。不啻是好死不如赖活的顽劣引导,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一个人没有了选择自杀的权利,甚至会失去选择死亡能力。尼采在其《恶的彼岸》中说“自杀的念头是极大的安慰,藉此,一个人可以成功地度过许多令人不愉快的夜晚”。然人们却不会像尼采那样首先看到横亘余生的将是许多令人不愉快的夜晚,而是发出“冬天已经到来,春天不会远”的肯定,所以,尽管不断失望,却还在不断希望。这就是《1984》中温斯顿之所以能够战胜自己,热爱老大哥的原因吧。

那些和孤独一起的人

一天,和一位师兄聊天,在谈到卡夫卡的作品时,他说:“纵观卡夫卡的作品,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文表其人,人如其文。所以,这里便有了一个关于孤独的话题。作家的心总是孤独的,如果说他们实际看上去总是忙碌快活的,但他们永远回避不了内心的孤独。盖是因一个人的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狂欢缘故,只有平静的心,才能让任思想波起云涌,笔触天马行空,看清温文生活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狰狞面目,或关注歌舞升平的同时一场正在上演的悲剧。这些人,总是那么患得患失,时刻计较着未来——他人的未来。一个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必定是孤独的,因在其眼中没有足够快乐的现实基础,人道主义始终是他们的主题。在一个黑白相间的世上,人道主义者,本身就是意味着孤独。

奥威尔是孤独的。其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他在其作品中缅怀着沉重的人类命题,以近乎科幻般的笔墨肢解人性,然后再将零片串起来,让人在绝望中希望,然后希望幻灭,接着再次绝望,但绝望带来的是更大的希望。于是才会有“他(温斯顿)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这一让人惊颤不已又唏嘘不已的收场。

总之,奥威尔所有的奋斗,即是一次又一次、永无止息的跨越;至少,在其有生之年没有过止息。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请填写验证码

相关文章

又是一年重阳节

秋风起,黄叶飘,又是一年重阳到。九九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情深。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美好时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让...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1月前 (10-12)

带疾赴职,犹以不告假为要

北宋吕蒙正于《寒窑赋》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嗟乎,天道无常,人生多舛。如吾近日,亦不幸罹感冒之疾,迄今已历一周矣。感冒何以致之?此问若问何以餐食,似显愚钝!然吾仍应之曰:无他因,皆因一...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1月前 (10-12)

又是一年采椒时

一又是一年采椒时,又是一年劳作季。想着老家的花椒快要成熟了,我的心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迈体弱,已经不起这些重体力活的折腾了,所以我就早早地告知父亲,今年的花椒再不要像去年那样一个人去...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十五的月儿十六亏

月亮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照例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例将明亮的清辉洒向无边的大地,而洒在老家院子里的月光看上去宛如洒上了一层盐,晶莹而柔和,我仿佛也闻到了一股盐的清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的感觉。在这么...

随笔 知音情怀 知音情怀 ⋅ 2月前 (10-10)
热门文章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