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托弟/通渭女子 李军芳 和她的《远嫁的孤独》
读本科时,我家还种着地。
一年暑假回家,在麦场帮父亲摞小麦。父亲两颊如洪的汗水打在麦垛上,和我说笑间,两排龇出来的牙齿洁白如絮,对比得他的脸更加黝黑了。我也被中午炽热的日头烤得散发出有如馓饭锅底瓜瓜的气味。
我把麦点一捆一捆地用金杈挑起来递给父亲,父亲一把抓住依次排开。几个小时过去了,麦场里,一座雄伟的麦垛拔地而起,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摞完麦子,和父亲坐在场里树下的阴凉中聊天,想起适才间流过的汗水,看着手上被麦芒划出的口子,我问父亲:“如果现在你不让我读书了,让我赶紧回家找个男人嫁了,你猜我会怎么干?”
父亲知道我又在胡说,笑而不答,气音中流出“看咋瓜呢”几个字,温柔无比。
我忽地起身,模仿古代烈女模样,视死如归地对父亲说:“肯定不干啊。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逗得父亲大笑不止,用一惯充满恋爱的眼神盯着我看了许久,眼神中写满“我的娃,心疼的”。
我曾设想过很多如果没上大学,自己人生的各种可能,很多很多,就像这世间百态一样纷杂。
按照我这刘巧珍似的处世性格,撞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像通渭女子李军芳那样,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与命运作斗争,也不会。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必然会比李军芳幸运,而是以为,自己绝不会像她那样,面对命运的百般刁难,尚能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对李军芳的了解,几乎都是通过她的文字。
十五岁之前,李军芳和村里很多女孩子一样,上学读书,放学则帮父母做家务。物质清贫时代的孩子,自有物质充裕时代的孩子无法体味到的快乐:那种快乐出于而又高于物品的稀缺给感官带来的巨大刺激,并且伴随终生。
十五岁那年,和村里同龄女孩子一样,李军芳有了自己的“女婿”;情窦初开的年纪,在书本之外,她有了另一个释放对未来美好畅想的出口。
我想,当时的她和所有被爱情眷顾了的少女一样,是无比幸福的。
幸福本来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没想到,人生的第一次考验哗然而至。初中尚未毕业,李军芳的母亲卧病在床,彼时姐姐已出嫁、妹弟还年幼,为了照顾母亲,她辍学了。结果,“娃娃亲”最坏的结局便出现了。
他考上了学校,以为自己鲤鱼翻身,从此要飞黄腾达了;飞出大山的他觉得抱翅在山的她已经配不上自己了,便以冷暴力的方式逼迫她主动“毁约”。春景在望、春山可期的他,全然忘记了当初定娃娃亲时,他家是农民,而她家是工人——他得意忘形了。(见《黄土地的娃娃亲》)
男人的得意忘形,成了女孩子命运的转折点:将近十年被辜负的青春,最后以她不得已的远嫁巴彦淖尔而落幕。
自古女子远嫁,往往都是凄苦的,李军芳也不例外,何况还是一个距离家乡千里有余的农村。
因为不得已,因为遥不可及,因为经济设限的无能为力,便注定了生在新时代的李军芳的远嫁,充满了古代姑娘远嫁的意味。(《远嫁的孤独》)
读李军芳在他乡的文章,数次落泪,尤其《养牛之殇》一文,一个女人为了改变现状拼尽浑身解数,也没有从命运的怪圈中挣脱出来,四年后,却不得不接纳,主动和面目可憎的生活选择握手言和。文中的场景,像极了我父母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所历经的境况。
李军芳一路走来,的确不易,她所经受的很多苦难,我连感同身受都做不到,但我们很难在她的文字中读到她对生活的抱怨、对命运的控诉,哪怕《远嫁的孤独》《养牛之殇》这样的文章,虽然底子是苍凉的,但骨子里充满黄土地坚韧阳光的能量。
远嫁给了李军芳很多苦难,但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写作。
尔雅老师在代序中说:“我向来不认同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句话,但是,苦难又的的确确可以磨练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人。”尔雅老师说的这个人,首先就是李军芳。诚哉斯言!用李军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岁月给了我流泪的坎坷,也给了我香甜的硕果”。
读李军芳的文章,每每被其字里行间满溢着的浓厚温暖的亲情感动。
多读几篇她的文章,就会发现,她的孤独其实并非因远嫁本身而来的;她的孤独,源于并未随她一同远嫁他乡的爱不能:对父母姐弟的爱,对生养她的那片黄土地的爱。
没有什么比爱不能更苦的了。这种感觉,我深有体会。
我和李军芳一样,都生长在一个非常和睦温馨的家庭中,后来又都远离亲人漂泊他乡,天生恋家,决定了亲情和乡情是我们诉诸笔端最多的题材。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不经意就敲下了和亲情、乡情有关的文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和亲情有关的文字,自带温度和光芒,读来直抵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区间,让人倍觉尘世间的好,以致连受过的苦都成了这好的铺垫而可爱起来。
当然,亲情也最能撕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肝胆俱裂的那一刻,再绚烂的世间也都成为灰色。所以,书中和父亲故去后有关的文字,最不忍下读,又忍不住读下去。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终于懂得李军芳为何排除万难也要出书:她要送给父亲、送给人间至亲、送给天下所有的好一封用自己的生命谱就的礼物,告诉他们,因为爱,她不再孤独了。
因为和李军芳是老乡,又因文结缘,平时偶有交流,所以,拿到与她代表散文同名的作品集《远嫁的孤独》后,并非突来乍到的惊喜,而是经过漫长等待后的无限感慨。
出书本不易,对于李军芳则更难。
人到中年的她,在种地、打工供养孩子读大学的时间夹缝中坚持写作,又省吃俭用地结集出版,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梦想、对文学的痴爱,是做不到的。
倘若换做我,初中被迫停止学业,身心备受打击后又远嫁他乡,身为农民,每天在田间地头耕作,哪还有什么梦想呢。
尽管被生活的风雨吹打得遍体鳞伤,但一路摸爬打滚时从未忘记恰当其时地昂望星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种地步,除了她个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外,我想,更重要的,是通渭这个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赋予她的才情。
这个世上,会艳慕生而富贵的人,而那些因为或来自时代或来自命运的捉弄历经艰辛而不言放弃的人,更值得我们称赞,他们才是俗世真正的英雄。
李军芳简介:
李军芳,,甘肃通渭陇山人,出生1974年秋天,酷爱文学诗词,喜好书画,甘肃省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巴彦淖尔诗词学会会员,杭锦后旗作家协会会员,最新散文集《远嫁的孤独》正在火热销售中,意欲购买,可添加作者本人微信15049395600
- 上一篇: 秦安山路上爱情
- 下一篇: 兄弟姐妹中,付出最多的不一定得到认可。
初次见面,请填写下信息吧:
相关文章
又是一年重阳节
秋风起,黄叶飘,又是一年重阳到。九九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嚼越情深。它不仅仅是登高望远的美好时节,更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让...
带疾赴职,犹以不告假为要
北宋吕蒙正于《寒窑赋》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嗟乎,天道无常,人生多舛。如吾近日,亦不幸罹感冒之疾,迄今已历一周矣。感冒何以致之?此问若问何以餐食,似显愚钝!然吾仍应之曰:无他因,皆因一...
又是一年采椒时
一又是一年采椒时,又是一年劳作季。想着老家的花椒快要成熟了,我的心也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因为我知道,父亲年迈体弱,已经不起这些重体力活的折腾了,所以我就早早地告知父亲,今年的花椒再不要像去年那样一个人去...
中秋月圆,情满故乡
今日中秋,晨光柔柔,秋风飒飒,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我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手中紧握的,是前一晚在广场上和超市里精心挑选的月饼、点心和面包等中秋节礼物,它们不仅承载着节日的喜悦,更寄托了我对家父的无尽牵...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朝月圆时。在这么一个美好而又寂静的夜晚,但看一轮明月悄悄地爬上围墙,越过枝头,镶嵌在浩瀚的深邃的夜空,将那无边的如水的光华亳无保留地倾泻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供人们祭月赏月,千里传...
十五的月儿十六亏
月亮以它亘古不变的规律照例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例将明亮的清辉洒向无边的大地,而洒在老家院子里的月光看上去宛如洒上了一层盐,晶莹而柔和,我仿佛也闻到了一股盐的清香,给人一种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的感觉。在这么...
- 最近发表